儘管周星馳不演電影多少讓觀眾有些不滿足,但兩部《西遊》和《美人魚》都沒讓人失望,哪怕只是導演的身份,星爺也依然穩坐喜劇之王的寶座。而一直讓觀眾納悶到底是不是續集的《新喜劇之王》無疑是今年春節檔最令人期待的電影,90分鐘哭過笑過之後,走出影院很久都沒能從電影帶給我的情緒中走出來,周星馳的魔力依舊。當然也看到了部分有爭議性的評論,他們很可能是沒看懂這3處淚點和5個暗梗。
淚點1:如夢和母親通電話
《新喜劇之王》的故事並不複雜,將鏡頭對準過氣演員馬可和如夢這個片場「龍套」,講述他們不放棄演員理想,鹹魚翻身的故事。回顧周星馳過往的電影,從《霹靂先鋒》開始,不論主角是什麼職業、什麼身份,其實核心都是對草根小人物的關懷,以及傳遞小人物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新喜劇之王》依舊延續了這個周星馳最擅長的主題,但在以往無釐頭喜劇的基礎上重點詮釋了父女間的情感,因此電影的三處淚點都是在父女情的表達上。
第一處淚點是如夢在片場被暴打之後好母親通電話,在北上廣深打拼的遊子很容易從中得到共情。我們都習慣了報喜不報憂,電影裡的如夢也一樣,龍套在片場沒地位,甚至連演員的化妝檯都不能用,然而再苦再累,和父母通話都報喜不報憂,再大的困難也要告訴他們一切都好,這幾乎成了「我長大了」的標誌,也是每個遊子都有過的經歷。看到這裡馬上眼淚就下來了,如夢為什麼還要堅持?有那麼好的父母,待在家裡不好嗎?看周星馳的電影30年,這是我第一次質疑他塑造的角色。
淚點2:給女兒買頭等艙飛機票
電影裡有兩場如夢在家裡吃飯的戲,這兩場戲父母的態度是有反差的。第一場戲如夢頭頂菜刀,憤怒的父親將她的東西從二樓扔下,將她趕出家門,跑龍套十年的女兒一事無成,為什麼還不放棄?在這裡父母是有隔閡的。之後隨著劇情的推進,如夢的父母偷偷去片場看自己的女兒工作,看她受辱罵、受欺負,但還是懷有表演的熱忱,冷麵的父親其實已經理解她了。
所以第二場飯桌的戲份,送走馬可後,父親主動提出要給女兒買頭等艙車票,同樣是「趕走」女兒,兩次的心情和父母關係是完全不同的,這種態度上的反差證明了父親對女兒的認同,其實我們在外面拼搏為的什麼?除了證明自己的價值,還有不讓父母失望,看到這裡再次被感動了。
淚點3:聚光燈下默默守候
第三處淚點出現在最後,拿獎的如夢看到父母坐在後面,上臺領獎前想先過來和父母打招呼,但父母拒絕,讓她直接上臺。這個細節很扎心,也揭示了父女(子)關係的真相,世界上只有這種關係,才是心甘情願、不求回報的付出,父母不求和你共富貴、一起出現在聚光燈下,他們只想默默看著你成功,就心滿意足了。
暗梗1:《喜劇之王》的情懷和延續
《新喜劇之王》不是《喜劇之王》的續集,但就像之前所說,兩部電影都不乏對小人物的關注,這一次周星馳有不少對《喜劇之王》情懷的表達。可以把這部電影看做是20年過後,講述天亮之後的故事,電影中兩次出現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女主角還模仿了一次柳飄飄。
多數演員都是從龍套做起的,包括導演周星馳和男主演王寶強。王寶強也在之前的採訪中說過,自己當時在北影廠跑龍套時,其實也是靠《喜劇之王》才撐下來的,20年過去了,王寶強成了勵志典範,《新喜劇之王》則是另一部激勵我們前行的「勵志寶典」。
暗梗2:對春節檔的諷刺
電影裡王寶強的那條線是戲中戲,他飾演的過氣演員馬可在演一部《白雪公主復仇記》,導演在道具和鏡頭上非常隨便,理由是春節檔有小孩子,不能太大尺度,這是對春節檔的調侃和諷刺,另外電影有很多抄襲的段落,比如用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元素,還在抄襲希區柯克的《驚魂記》等等,星爺以往的電影更多的是調侃自己,這次開始調侃電影,是活明白了?
暗梗3:對表演的思考
作為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如夢這個角色是周星馳一手塑造起來的,雖然星爺力挺如夢那種「到地球毀滅也要堅持理想」的態度,但整體來說還是有思考、有批判。如夢跑了10年龍套,始終不能出頭,他缺的只是運氣嗎?其實電影一開始就道出了她對表演的錯誤理解,雖然表演這個詞有個「演」字,但如果陷在「演」裡出不來肯定是錯的。最後她得到試鏡的機會,前面的面試環節都很糟糕,最後一關成功晉級,原因是她不是在演,而是在表現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情緒,這或許就是周星馳自己對表演的理解吧!
周星馳總能用無釐頭的喜劇讓觀眾笑的像個傻子,但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的表演,讓觀眾哭成狗,《喜劇之王》裡的「我養你啊」,《新喜劇之王》裡如夢的難過傷心,其實都是角色的發自內心,和演員對角色的充分理解吧。另外,還有電影裡王寶強飾演的馬可,驚嚇狀態下的自然反應,讓這個自卑又脆弱的過氣演員鹹魚翻身。
這一點也讓我意識到,20年來,周星馳其實一點都沒變,他的電影還是那樣單純、勵志,令人感動,就像20年前的《喜劇之王》,這一次星爺同樣沒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