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社會學概論真題
課程代碼:00034
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每小題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其字母標號填入題幹的括號內。每小題1分,共20分)
1.A•G•弗蘭克提出了( )
A.增長極限論
B.後工業論
C.依附論
D.世界體系論
2.世界上人口城市化最早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德國
3.在聯合國人口司劃分的九類地區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
A.西歐
B.美國
C.前蘇聯
D.發展中國家
4.社會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
A.經濟危機
B.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C.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
D.革命條件的成熟
5.根據社會約束力的強弱,以下排序中正確的是( )
A.法律、道德、風俗習慣、宗教
B.法律、宗教、風俗習慣、道德
C.風俗習慣、道德、宗教、法律
D.風俗習慣、宗教、道德、法律
6.「入鄉隨俗」是一種( )行為。
A.和解
B.妥協
C.容忍
D.順從
7.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發表的( )被認為是社會學研究社區的標誌。
A.《經濟與社會》
B.《社區與社會》
C.《社區》
D.《中等市鎮》
8.在西方社會學中,最早提出社會分層理論的是( )
A.馬克思
B.韋伯
C.涂爾幹
D.戴維斯與摩爾
9.組織平衡論認為,組織的存在和成功取決於( )之間的平衡關係。
A.組織目標與成員需要
B.一個組織與其他組織
C.組織與環境
D.組織成員的貢獻與滿足
10.人類的第一種家庭形式是( )
A.專偶婚制家庭
B.偶婚制家庭
C.夥婚制家庭
D.血婚制家庭
11.群體動力論最早由( )提出。
A.霍曼斯
B.克裡斯蒂
C.米勒
D.勒溫
12.一群為了維護自身權益進行維權鬥爭的婦女屬於( )
A.偶發聚集體
B.社會類屬
C.群體
D.組織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 )對個體社會化的必要性。
A.大眾傳播媒介
B.家庭
C.階級
D.同輩群體
14.20世紀7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人口自然變動的特徵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15.列維—史特勞斯對文化的定義是( )
A.文化是不同民族的生活形式
B.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
C.文化就是社會
D.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
16.社會諸要素之間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相對固定關係稱( )
A.社會關係
B.社會制度
C.社會結構
D.社會規範
17.研究社會整體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平衡關係與相互協調的規律的學說,孔德稱之為( )
A.社會物理學
B.社會學
C.社會動力學
D.社會靜力學
18.( )是中國較早講授和研究社會學的先驅者之一,1923年曾擔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A.陳翰笙
B.瞿秋白
C.許德珩
D.孫本文
19.1979年( )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社會學等需要趕快補課。
A.胡耀邦同志
B.鄧小平同志
C.胡喬木同志
D.費孝通先生
20.有人將社會學喻之為「社會醫學」,把社會學家稱為「社會醫生」,這說明了社會學具有的( )功能。
A.社會管理
B.社會教育
C.社會批評
D.社會控制
二、多項選擇題(在下列各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有二個至五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全部選出,並將其字母填入題幹的括號內,正確答案沒有選全或有選錯的,該小題無分。每小題1分,共20分)
1.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戰後四十餘年來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社會、政治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具體表現在( )
A.產業結構的變化
B.物質生活水平提高
C.閒暇時間的增加
D.勞動力結構的變化
E.生產關係的變化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化,在70年代開始出現了逆轉,主要表現在( )
A.人口從以工業為主的中心城市向邊緣地區流動
B.人口向城市郊區擴散蔓延
C.城市結構由多核心式、一城多鎮式向方格網狀、同心圓式發展
D.出現了由交通線連成的長達數百公裡的城市群或城市帶
E.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大城市經濟中作用下降,而代之以服務業與知識產業
3.社會變遷的形式有( )
A.社會進化
B.社會革命
C.社會改革
D.社會發展
E.社會倒退
4.「眾口鑠金」說明( )
A.社會輿論的壓力有時也會成為一種強制性的控制手段
B.「眾口鑠金」屬於一種社會控制的「過控」現象
C.「眾口鑠金」說明非制度化控制的力量不如制度化控制的力量容易駕馭
D.「眾口鑠金」是通過輿論對被控制對象進行內在控制
E.「眾口鑠金」說明社會控制與個人自由是一對矛盾
5.下列關於道德的論述,正確的是( )
A.道德由習俗發展而來
B.道德比習俗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力弱
C.道德比習俗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力強
D.道德相對於法律,約束力更廣泛
E.道德是法律的補充形式
6.下列行為中哪些不屬於社會行為( )
A.「追星族」對影視偶像的盲目崇拜
B.口渴想喝水
C.過度疲勞時產生幻覺
D.受到傷害時對對手進行報復
E.小學生受到老師表揚後更加努力學習
7.鄧肯提出的「人文區位結叢」模式中,強調了哪些要素之間有相互關係?( )
A.人口
B.權力
C.環境
D.組織
E.技術
8.下列各項判斷中正確的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超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大批藍領工人向白領工人的轉移屬於結構性社會流動
B.社會結構開放程度的提高既是社會流動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強社會流動的前提
C.從重視個人發展的先賦條件到重視個人後天獲得的條件的轉變,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D.在現代社會中,先賦條件對社會流動的影響不存在了
E.從流動的方向看,空間流動屬於水平流動
9.帕森斯把社會組織分為( )
A.經濟組織
B.政治組織
C.整合組織
D.文化組織
E.文化維繫組織
10.婚姻總是受到一定的條件限制,主要包括( )
A.血緣關係
B.民族
C.宗教信仰
D.階級
E.身體
11.人類群體的產生和存在的原因有( )
A.它是生產活動的需要
B.它是社會生活活動的需要
C.它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D.它能滿足個人的心理需要
E.它是個人物質生活的要求
12.群體動力論的局限性表現在( )
A.強調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忽視了其他關係
B.強調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
C.沒有看到群體行為產生和變化的根本動因
D.研究對象還未達到普遍意義
E.心理學方法多於社會學方法
13.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包括( )
A.技能社會化
B.結構社會化
C.政治社會化
D.行為社會化
E.性別角色社會化
14.人口的地理環境構成包括( )
A.性別構成
B.宗教信仰構成
C.出生地構成
D.現住地構成
E.常住地構成
15.文化傳播的規律是( )
A.文化傳播的中心是文化發明地
B.按照同心圓的軌跡向四周傳播
C.文化差異阻礙文化傳播
D.文化差異促進文化傳播
E.文化傳播容易向文化差異小的地區傳播
16.社會作為一種關係系統,其主要特徵是( )
A.社會以人群為主體
B.社會以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
C.社會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
D.社會來源於自然又超越自然
E.社會有豐富的文化
17.制度必須由以下要素組成( )
A.組織體系
B.物質設備體系
C.規則體系
D.意識形態
E.強制權力
18.孔德認為,必須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這些方法是(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比較法
D.歷史法
E.實證法
19.社會學研究的具體技術包括( )
A.問卷調查技術
B.社會測量技術
C.資料收集技術
D.資料分析技術
E.社會學方法論
20.社會學研究的領域包括( )
A.關於社會問題方面的社會學
B.生活形式方面的社會學
C.關於自然現象與社會關係方面的社會學
D.關於意識形式的社會學
E.邊緣學科性質的社會學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5分)
1.文化濡化
2.人際關係
3.家庭生命周期
4.群體
5.社會控制
四、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1.簡述初級社會關係的一般特點。
2.現代城市社區的特徵有哪些?
3.簡述個人社會化的特點。
4.簡述現代社會變遷的特點。
5.簡述社會控制的必要性。
五、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談談對衝突的社會功能兩面性的理解。
2.聯繫實際評述社會制度的功能和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