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從身邊小事做起。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 攝
東南網8月21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人人都行動起來,從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等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在社會上形成厲行節約的良好風尚。」近日,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主任林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關鍵是要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身體力行 提倡資源節約
在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辦公地點, 記者注意到洗手臺懸掛著一張寫著「一水多用」的提醒紙牌,旁邊垃圾分類箱整齊擺放著。「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提倡節約資源,並身體力行,例如『一水多用』,夏天的時候洗衣服我都是用手洗,而冬天大件的衣服才會用洗衣機;而洗衣服的水可以『多用』,第一道洗的時候,我把廢水拿出來用於衝廁所,第二、三道洗的時候,廢水用來擦洗地板、陽臺等。」林英對記者說道,「還有洗菜的水,上面有些農藥殘留,我會用來澆花,不怕酸性的綠植,還可以當作有機肥。」
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發布稱,中國城市餐飲每年餐桌浪費食物約1700萬-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需求量,浪費率高達12%。其中,大型餐館、遊客群體、中小學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出門帶「五寶」 對於浪費現象設置懲罰措施
針對餐飲浪費現象嚴重,林英認為,一是要提高大家對於厲行節約的認識,加強宣傳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設置相應的懲處手段,對於糧食浪費的現象給予處罰,這樣或許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有些人認為,在外吃飯將剩下的飯菜打包是件丟面子的事。然而,林英有一次卻將剩飯菜從北京打包到回了福州。
林英談起這次到北京出差,將食物從北京打包帶回福州的經歷。「那天晚上餐桌上還剩下很多飯菜,我打包了些麵條、米粉等主食,並將他們放到賓館的冰櫃中,第二天回福州的時候就一起帶了回來,回到家後,熱一下還是可以吃的。」林英說道,在日常的生活中,節約糧食應該從小處著手,按量來煮飯,做到不剩飯、不剩菜。
「日常生活一些廢棄的果皮還有大用途,可以用它們來製作環保酵素,製作過程也很簡單,紅糖、果皮、水按照1:3:10的比例放至容器中,並在容器中保留30%的空間用於發酵即可。」林英說道。
林英還提倡,減少垃圾汙染排放,出門帶「五寶」,「五寶」包括筷子、湯勺、小碗、水杯、手帕。「我隨身有個環保布袋,裡面裝的就是這『五寶』,自己儘量做到垃圾0排放」林英說道。
據悉,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是長期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的非營利性環保民間組織,致力於福建本土的環境保護,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平臺,培養和提高公眾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能力;關注在經濟高速發展下人為行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福建地區開展生態環境快速評價、工業汙染防治、環境公益訴訟等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快速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