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晚6時2分,救護車行駛到山東路與撫順路路口,過往車輛沒有減速讓行。 |
11日晚6時15分,救護車在撫順路遭遇輕微路堵。 |
11日下午,海慈醫院救護車專用停車位被佔用。 |
日前,北京一輛120救護車因無車讓道被堵在路上,不到3公裡的路足足走了40分鐘,導致一名傷者因未能及時送到醫院最終死在救護車上,此事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給救護車讓個道,到底有多難?12月11日至13日,記者多次跟隨海慈醫院急救站的救護車出車,體驗「生命通道」的被堵之困。在三天的體驗中,記者了解到,本市120救護車被堵在路上是「家常便飯」,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幾次,救護車司機稱在通過被堵路段時,很多車輛都不會主動給救護車讓路,有時私家車搶行甚至將救護車別得熄火。
24小時值班,3分鐘出車
「我們這裡是按班組分工的,一個班組5個人,包括1名急救醫生、1名護士、1名司機、2名擔架工。」海慈醫院急救站站長周華告訴記者,海慈醫院急救站共配有兩部救護車,因為人手不夠,擔架工每次要上24小時的班,而醫生護士每天要上12個小時左右的班。
記者看到在不大的辦公室裡,被隔出幾個房間放了床和被褥,「我們這裡實行的是24小時值班制,平時至少要保留一個班組在值班室值班,按規定是不允許睡覺的,所以這些床也是供大家臨時休息一下。」周華說,「一旦接到急救指令,我們要在3分鐘內出發。」
周華介紹說,120調度指揮中心在接到病人或其家屬打來的求救電話後,會就近安排急救分站的救護車出車;救護車就會選擇一條合適的路線駛往目的地,在接到病人後,根據病人的病情、家屬的要求、附近醫院人滿員情況等綜合考慮,選擇送往合適的醫院;送到醫院後,收取急救出車費用,然後回到急救分站,填寫出車記錄。
闖紅燈出事故照樣挨罰
周華說,救護車享有一些特權,比如可以使用警燈和警報器等,但對於這些警報器的使用,是有嚴格規定的,並不能濫用。在執行救治非常緊急的任務時,救護車可以根據交通情況使用警燈、警報器,但晚上10時以後除特殊需要又特別緊急的情況下,不準再使用。
「很多人誤認為我們可以隨便用警報器、警燈。」周華介紹說,「我們和其他社會車輛一樣都會被攝像頭拍下來,之後要拿著急救出車記錄才能將違法記錄消除,否則一樣要被扣分,一旦因為闖紅燈等行為發生交通事故,處理起來也不會受到特殊照顧,一樣被罰,所以對於闖紅燈、闖單行我們的司機也是非常謹慎的。」
周華介紹說,警報器也不是能隨便用的,「一旦使用警報器,就說明病人的病情非常嚴重,急需到醫院就醫,所以這時候還需要市民多加配合。」
閃燈響警報就是不讓路
120調度指揮中心副主任宗瑞傑告訴記者,指揮中心每天能接到300多個與急救相關的電話,每天出動救護車次數在150次左右,出車之後救護車被堵在路上的時間難以控制,因為交通擁堵導致救護車不能及時到達而遭投訴的佔到總投訴量的1/4至1/3。
12月11日至13日,記者跟隨海慈醫院急救站的工作人員多次出車。11日下午1時 57分,急救站收到120指揮中心指令,杭州路發生了一起車禍,一名老人被撞受傷躺在地上,需要馬上送醫。救護車出了海慈醫院大門後,打開警燈和警報器沿人民路向南行駛,來到浦口路路口時恰好遇上紅燈,而此時右拐車道被一輛私家車佔著,警燈閃爍、警報器響毫無作用。
紅燈變綠燈後,該車開走 ,救護車迅速拐向浦口路,之後拐上瀋陽路,後直行上了杭州路,這段路還比較順暢。但到杭州路和嘉興路路口時 ,救護車又遇上紅燈,在最左側車道只有一輛車,救護車本想從這一車道繞過去,但這輛車也沒有向前行駛讓一下車道。所幸事故現場就在眼前了,為老人初步檢查後,急救人員將其送往海慈醫院進行救治。
回來的路上,司機並沒有鳴笛,「這位老人應該沒有內傷,很可能是骨折,所以不適合開快車。」出診醫生告訴記者,救護車並不是越快越好,要分病情,遇車禍昏迷、心腦血管疾病等急症患者需要一路快跑,「如果救護車一路鳴笛向醫院趕,說明這個病號的情況很嚴重。」
救護車在路口被別熄火
11日傍晚5時45分,急救站再次接到指令,一位老人突發心臟病急需送醫,救護車再次出發,向山東路上的病人家趕去。
與下午不同的是,救護車正好趕上下班高峰期,在行駛至鞍山路和鞍山二路路口時,遇到紅燈再次被堵在路中間,十多輛車排在前面,將三個車道全佔滿了,前面的車輛想往路邊讓道都沒有辦法,無奈救護車只能等紅燈變綠燈後才通行。
而到達撫順路和山東路路口時 ,則更驚險,當時山東路北向南方向是綠燈,車輛都急著闖過最後幾秒的綠燈,所以沒有車讓救護車先通行,救護車剛要起步試圖通過時被一輛私家車別了一下,熄了火正好停在馬路中間,非常危險。
接上病人後,因為病人患的是心臟病,急救醫生不敢耽誤,讓司機加快速度向阜外醫院趕去 。但來到撫順路時 ,東向西的車道全被堵死了,社會車輛想讓道都無路可讓,無奈之下,司機選擇從北側車道逆行過去。所幸當時北側車道車輛不是很多,救護車比較順暢地通過了。之後經過哈爾濱路、南京路順利到達阜外醫院,患者被送入急救室。
「當時情況比較緊急,心臟病可不敢耽誤,容易發生意外,不然也不會逆行,一旦逆行發生事故,我們和社會車輛一樣都是要接受處罰的。」事後,司機告訴記者。
急救醫生:北京那種事,我們也遇到過
「其實北京的那個事我們也曾經遇到過,這也是我一輩子的遺憾。」做了8年急診醫生的閻錕近日一直非常關注北京急救醫生的遭遇,他告訴記者,他也曾經遇到過這種事,所以非常理解那位醫生因為被堵沒能救活傷者的無奈和傷痛。
「當時是下午4點多,是一天中最堵的時候。」閻錕回憶,這件事就發生在不久前的一個下午,當時他和同事接到120調度指揮中心的指令,說在湖島附近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暈倒在路邊,情況緊急,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趕過去。
接到指令後,閻錕和同事以最快的速度準備好,向目的地趕去。「但當時是下午4點多,那個時間段去哪都很堵,去湖島要經過的興隆路、杭州路都被堵得嚴嚴實實。」閻錕說,當時就被堵在了路上,儘管從一開始出發救護車就開始拉響警報,提醒過往司機讓道,儘管警報聲開到最大,車頂警報燈也一直旋轉個不停,但路上擠滿了車,根本過不去。
「平時十多分鐘就能趕到的路,那天硬是走了近半個小時 ,到了之後發現那個老人已經去世了。」閻錕說,到了之後他給那位老人檢查了一下,發現是氣管裡進了異物導致老人暈厥,如果去得早一會兒,經過處理應該不會猝死。「當時路邊的人都指點我們,質問我們為何這麼晚才到,但我們心裡也很難過,沒有辯解。」閻錕說。
救護車司機:很多時候不會讓、不敢讓
今年52歲的劉師傅開了24年救護車,對於救護車被堵在路上深有體會。「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尤其是早高峰、晚高峰期間,有時 3公裡的路甚至會被堵一個小時。」劉師傅說,他對青島的路況了如指掌,醫院周圍的交通堵點也很清楚,但救護車被堵在路上的情況還是每天都會遇上,很少有司機會主動讓道。
對於社會車輛司機不讓道的原因,劉師傅說,很少有司機故意不讓道,很多時候是司機不會讓道,尤其是新手,不敢讓道,怕盲目變道開不好撞了其他車輛。「此外,大環境是最主要的,現在到處都堵,司機想讓道都沒辦法讓。」劉師傅分析說,20多年前,他開救護車時路上的機動車非常少,跑起來非常順暢,而如今道路上車輛太多了,路兩邊也停滿了車,所以有些社會車輛想讓都沒地可讓。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司機怕讓了道挨罰。」劉師傅說。
此外,一名急救醫生分析,救護車常被堵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即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平衡問題。現在青島市區的醫院多分布在市南區、市北區,有些大醫院恰好地處最堵的商圈地角,而救護車輛也多分布在這些醫院周圍,「一旦遇上交通高峰期不堵才怪。」
建議:因避讓出現違法應免受處罰
作為一個開救護車24年的老司機,劉師傅說,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規定:「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執行緊急任務時 ,可以使用警報器、標誌燈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駛路線、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和信號燈的限制,其他車輛和行人應當讓行。」但這一條太模糊了,「不避讓怎麼辦?怎麼罰?我沒聽說過因為不避讓救護車受罰的。」劉師傅說,現在既然沒有詳細明確的規定,司機就會因法不責眾心存僥倖。
據了解,救護車事件發生後,北京市衛生局正在著手起草《北京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擬規定:「如果救護車輛正在緊急救援、轉運危重症患者,應享有道路通行優先權,社會車輛拒不讓行的將受到處罰;造成嚴重後果的,如患者死亡,還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這是一個進步,但我覺得還應該規定,如果為避讓救護車出現交通違法行為,應該免受處罰。」劉師傅說。
文/記者 楊洪星 圖/本報記者 孟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