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入選由創業邦發起的「2020中國新基建創新力量TOP100榜單」之後,10月28日,思謀科技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燈下。據媒體報導,思謀科技已完成超1億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了松禾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基石資本、聞天下投資等機構。此外,在今年6月份Pre-A輪的投資方聯想創投、IDG資本和真格基金也在本輪融資中繼續加碼,而IDG資本同時也是思謀天使輪投資方。
這樣的成長速度頗為少見,可以說,「未滿周歲」的思謀科技,目前已經成為業內最年輕的「準獨角獸」AI企業。
常言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擁有了這樣一個幾近完美的開端之後,思謀科技在接下來的道路中似乎也不準備停下,其創始人賈佳亞曾表示,要加速升級和挖掘AI的整體服務智能,希望成為「波瀾壯闊的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科技革命大時代下的重要推動者和變革者」。
2018年以來,在「新基建」的大旗下,AI領域入局者眾,思謀科技何來底氣立下這一目標,又是如何迅速打開局面、實現強勢增長的?
AI的核心:與需求和場景相結合
美國投資家查理·芒格曾經有句名言,「手裡有個錘子,看誰都是釘子」。
這句話被用來形容早期AI行業再合適不過了。彼時,剛剛興起的人工智慧被無差別地與各行各業相連接,從而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AI」的理解都浮於表面。
實際上,作為一項技術,AI如何真正與具體場景和需求結合,才是產業化、商業化的關鍵。
伴隨著AI技術的發展,場景落地的重要性正在被強調。正如思謀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沈小勇所說,AI實現了一輪對於普羅大眾的認知普及,在這幾年裡面,人們對AI的感受,普遍經歷了一個從「無感」到「無所不能」,再到「好像很多都不能」,到最後「不知到底有什麼能」的過程。相比於AI剛剛進入到大眾視野中引起的躁動,目前市場上對於AI的理解已經趨於冷靜。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例,在經歷了幾年的「考試」訓練之後,幾乎成為居家、安防等領域的「滿分題」。
但這種融合都只是特定有限場景下的考題,AI的觸角還可以觸及到更多的行業場景,而不是停留在方案演示裡。
如何找到方向?考驗的還是對於行業需求的把握。沈小勇認為,在「新基建」這個巨大的市場中,AI若想在服務產業中享受紅利,首先就得要了解和洞察需求,「條條大道通羅馬,但首先要知道『羅馬』在哪裡。」
思謀科技選擇的,是通過視覺AI技術賦能智能製造、超高清視頻兩大產業,而對所選賽道的洞察背後,是思謀科技核心團隊20餘年的技術研發和應用積累。無論是在高校時期與企業的聯合研究應用,還是在大公司與業界的深度溝通合作,思謀的核心團隊對於行業和客戶的需求有著敏銳的嗅覺和精準的把握,而且具備觸達需求、解決問題的技術實力,這對於一家AI創業公司來說,最為關鍵。
聚焦兩大賽道
與一些公司選擇從C端切入不同,思謀科技選擇的賽道是技術難度更高、相關經驗較少的工業界。一直以來,我國工業界與AI的結合進程都不甚明晰。一方面,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伴隨著人力密集型產業向印尼、越南等地的轉移,工業界「降本、增效」的技術需求十分迫切;但另一方面,工業界是一個高度碎片化的市場,產品難以統一、難以實現規模化一直困擾著行業。
儘管工業自動化和數位化在很多地方已經有很高的完成度,但如何能高效快速、低成本地完成質檢,仍然是業界難題。沈小勇表示,由於產品的大小、形態以及缺陷種類千差萬別,至今工業界對此還沒有很理想的解決方案,往往前面生產製造效率很快、到了後面質檢階段不得不放慢速度。而這一點,也成為整個生產的堰塞湖。
為此,智能檢測成為思謀AI和產業結合的起點。在以3C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為主的高端製造業領域,思謀科技提供端到端的視覺AI全棧式服務,「思謀要做的事情不是製造,而是為製造的過程提質、降本、增效,讓以前花費3分鐘做的事情,用1秒鐘甚至零點幾秒的時間就能做完,並且做得更好、準確率更高」,沈小勇說。
在這一目標下,SMore ViMo工業智造視覺AI解決方案應運而生,該方案賦予產線「眼睛」和「大腦」,配合光學成像方案,讓AI自動識別產品上的缺陷並進行分類,甚至還能對生產工藝進行分析。以無線充電領域為例,思謀科技已經幫助國際知名消費電子品牌,實現了對無線充電器件的生產工藝和缺陷檢測的AI全檢。
在智能製造之外,超高清視頻領域是思謀科技的另一項主要業務。由於一張高清圖片包含元素眾多,涉及到多類別的理解處理,圖像處理需要技術能夠支持超寬「頻譜」各種需求,視頻則又增加了動態複雜性,這些導致了超高清領域的技術挑戰。沈小勇表示,「視頻內容和畫質的多樣性,也就意味著單個算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疊加算法造成的極高成本,在商業領域也是不能夠接受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思謀研發提供了SMore Media超高清視頻端到端整體解決方案,如今已經完成了首個實時4K/8K超高清視頻內容生產與增強系統,滿足超高清視頻內容和設備升級需求,且面向移動端推出了性能卓越的高清視頻畫質處理引擎,實現移動端100%實時增強、50%帶寬節省和100%平臺兼容。
(圖片來源:思謀科技)
目前,思謀科技的客戶已達100多家,並與國內外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全球手機及智能設備巨頭等達成合作,賦能產線數百條。在談及為何選擇這兩個賽道作為切入點時,沈小勇說,「這兩大領域是AI應用領域的深水區,非常考驗技術、產品、工程、落地應用等綜合實力,而思謀在這兩個領域都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和應用落地經驗。」同時,隨著新基建、國產替代以及5G應用等步伐的加快,AI在這些領域必然有著廣闊的市場機會。
看準朝陽行業,構建「自頂向下」邏輯
在後疫情時代,思謀科技依然表現搶眼,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行業的準確把握。
近些年來,人工智慧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話題。據WIPOP 2019年人工智慧趨勢報告顯示,50%的AI專利在過去5年內發表,而埃森哲和阿里雲發布的《中國企業2020:AI紅利滲透與爆發》白皮書中提到,人工智慧在企業的應用從邊緣逐步進入到核心,迎來各行業應用的爆發期。未來AI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5萬億元。
對於生產商而言,如果說4G時代以前的競爭還停留在人力成本階段,那麼在智能化、數位化時代,利用AI技術實現降本增效、打通全自動生產,則是脫穎而出的最佳途徑。可以預見,未來AI技術和大數據的結合將重構供應鏈,徹底改變舊的生產方式。
創造一個全新的基礎設施,這也是「產業+AI」重要的原因。
但眼下,AI的發展還沒到那個程度。沈小勇認為,目前AI正處於從做單一的算法開發到體系架構搭建的過渡期。不少AI從業者都是通過單點算法開發來解決具體問題,這可能會導致「每遇到一個新的問題,就需要重新開發一套算法」的被動局面,也可能會造成AI產品同質化、新產品開發周期長、研發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
為此,思謀科技選擇了不一樣的邏輯路徑,以搭建架構為著眼點。「思謀希望『自頂向下』進行技術和產品研發,通過一系列世界領先的算法和工程能力,打造新一代AI體系架構和服務,從攻破行業的核心難點開始,由點及面打通不同場景,推動產業與技術更加全面緊密地結合」,沈小勇說。
同時,在招攬人才的過程中,思謀科技形成了一個多元化背景的團隊。其員工來自不同的企業和高校,「有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有來自網際網路、工業製造、企業服務、軟體、硬體的大公司,也有從創業公司錘鍊成長起來的同事,因此思謀的文化也是非常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多元化的團隊背景也可以讓整個公司博採眾長、快速發展。」沈小勇說。
這樣的路徑和業務也讓投資界青睞有加。查閱思謀新聞可以發現,歷次融資的資方,都是具有強大實力和獨特眼光的頂級投資機構。本次融資中,紅杉資本、IDG資本、聯想創投、松禾資本和基石資本等投資界「大佬」紛紛發聲,「超出預期」「快速發展」「超強實力」「非常看好」是他們的共同評價。除此之外,字裡行間還透露出業界對AI服務產業的新期待,正因為有思謀科技這一類代表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化發展趨勢的創新企業,AI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拋去AI加持的浮華泡沫,人工智慧的價值在於創新實力和需求把握,思謀科技正在印證這一點。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