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為桑科榕屬植物、別名正榕,俗稱白榕。榕樹為熱帶、亞熱帶樹種、自然分布在我國福建、廣東、臺灣、江西、雲南、貴州等省區,印度、緬句、斯裡些卡、馬來西亞以及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孟加拉國、日本(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亦產。榕樹在我國自然繁衍始於唐朝之前,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淵源。
福建省福州市是榕樹(白榕)的主要栽培地和分布中心,有「榕域」、「榕海」的別名至今,福州森林公園中尚存有一棵宋時種植、全市最大的「榕樹王」。榕樹具有嚴穩重、頑強進取、意氣昂揚的形象,它龐大的樹冠防禦高溫酷暑、提供遮蔭歇的環境;人們認為榕樹最有靈氣,最富情感,最能庇蔭造 福鄉人。愛榕、榕、植榕,已蔚為民風,延續至今。且榕樹生長旺盛,樹形優美,適應性強,不僅適合種植於村口路旁、屋前屋後與公園綠地中,是不可多得的景觀樹之,而且可修剪成各種各樣的造型,裝點環境、美化生活。
大自然中的榕樹,造化神奇,令人神往。只要步入大自然去審視,去羅列,去納、就不難發現其自然美。自然環境中的榕樹,露地之根,受士壤限制而起伏,因雨水衝刷而露爪、盤根錯節,有頂負千噸而巍然不動的安定氣勢;溪畔的榕根,因水水落土壤剝離,近半的根裸露水中,別具特色;而附著於峭壁、牆頭上的榕根如網絡,似版畫,更具奇觀。
至於老乾上的氣生根(也稱氣根),入土形成「獨木成林」;未能入土的,或垂空中,隨風搖曳,在靜態空間造成動態美感,或貼附粗乾乾根融為一體,又似浮雕,更具奇觀。有的巧借造化,成形奇特,榕樹群遮天蔽 日,氣勢非凡。榕樹的幹,為各大喬木所少見,一般沒有明顯的主幹,幹多而粗大扭曲,如遊龍,似騰蛟,縱橫交叉,分布均衡,惟有朝陽的幹特長,造就千姿百態的形象造型。
榕樹的託枝長在枝幹的近末端,每一託枝就是一個小樹冠,枝繁葉茂,碧綠如黛。樹冠走向因陽光和其他環境因素而異,在內陸冠冠重疊,層次分明,高低排列有序;在海濱隨風傾斜,自然,飄逸,瀟酒。榕樹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長,綜合了古老典雅、奇根異幹、濃蔭蔽日、雄偉瀟酒等自然風韻,令人嘆為觀止。 眾所周知,榕樹未成熟枝幹較成熟枝幹有較大的機械可塑性,因此若在枝千未成熟時對其進行人工修剪並結合適當的蟠扎,較容易達到造型目的。
而在造型過程中,充分運用榕樹各部位器官有著高度的獨立性和器官之間固有的相關性,視其具體需要進行生長調控,即可靈活地採用截幹、剪枝、蟠扎等方法進行藝術造型。而根據榕樹特有的「融合性」(即將幾株榕樹相綁或相靠在一起種植,數年之後就會融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植株),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藝術組合與拼湊。組合和拼湊是對榕樹盆景素材的截剪、取捨、蟠扎、加工等一系列藝術加工過程,而不是機械拼湊結合。拼湊不但要遵循「美的規律」,而且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與提高。榕樹盆景造型中的樹叢式、附石式、雙乾式、多乾式以及缺根再補、塊根拼組(接)等,都可以用組合與拼湊進行創作,而且效果良好。
在此基礎上,榕樹盆景工作者博採眾家之長,總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創作技法:即以培育為主,加工為輔;採用截乾落枝,輔以人工粗雕細剪、剪扎並重的整形方法,枝葉不求成片,但求錯落有致,疏密有韻;整體造型不拘一格,既博採眾家之長,又遵循自然,儘量突出榕樹的獨特個性。
創作時強調順其自然,或增或減,缺而誘其生,多而刪其繁;高增肥養其本,善蕃枝敢截其幹;循循引導其根枝,使其或懸根露爪,或枝葉虯曲,或飄逸多姿,或蒼古雄奇,不落俗套,極富情趣,與天籟中的古榕奇景水乳交融,生動地再現了榕樹的自然風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手法,並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自然界中的榕樹都是高大喬木,氣勢雄偉,一株古榕的樹冠常能覆蓋數百平方米至上千平方米的地面。而我們在盆中模仿其氣勢進行創作時,要充分運用小中見大」、「個中見全」的藝術手法,即在有限的範圍與空間裡,用矮小格樹的樁景來表現大自然中格樹的形態。只需用一株或幾株榕樹經過培育、剪裁、蟠扎模仿,使其根系、幹體、枝葉等都有大榕樹的神韻,再通過合理配盆、種草鋪苔、擺放工藝小件,使人看起來如置身於自然界中的大榕樹下,油然而生眷戀之情,感受到氣勢磅、雄渾壯麗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