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 經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下簡稱《量表》)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於近日正式發布。對照這份量表,你能判斷出自己的英語等級。這份量表將於2018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是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
為何需要等級量表
外語能力是全球治理人才的一項關鍵能力。然而,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坦言,我國外語考試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考試之間缺乏統一標準,考試不成體系。現有外語考試項目過多,標準各異,考試級別概念不清,不同考試之間成績不可比,不利於促進科學選才。二是現有考試對考查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重視不夠,各學段的考試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存在內容重複或斷檔情況。這些都不利於促進教學連貫有序地開展,不利於教學成效的提升。三是我國外語考試的國際認可度不高,不利於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
2014年,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對外語考試綜合改革提出明確要求。而外語測評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就是制定外語能力測評標準,為各類外語考試提供科學的能力指標體系和準確的能力標尺。英語是我國學習群體最大的外語,因此,測評標準的研製首先從英語開始。
世界上語言能力等級量表的研究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但我國的教育體制、外語教學環境、外語學習者群體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我們必須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英語能力量表。」該負責人表示。
新考試正在研發中
就英語學習和教學而言,量表是一把尺子。它通過提供客觀、穩定而且相對統一的能力描述,可發揮「車同軌、量同衡」的作用,在各級各類英語學習、教學和測試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對願意自我提升的學習者而言,它還能讓語言學習者開展英語能力的自我診斷,發現優勢和不足,有針對性地設定學習目標。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專家組成員韓寶成評價認為,量表可提升考試質量,推動國內外考試的對接與互認,促進多元評價的發展。
2016年12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與英國教育大臣籤署《中英教育合作夥伴行動計劃》,明確了雙方開展雅思等英國英語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對接研究。去年,教育部考試中心還與美國ETS籤署合作協議,啟動託福等美國考試與中國量表的對接研究。這些合作研究,為我國的標準及考試得到國際認可奠定了良好基礎。
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特別強調,《量表》不是教學大綱,也不是考試大綱,而是在統一的標尺上對我國英語學習者運用英語語言能力的一系列描述,為英語測試、學習和教學中談論語言能力水平時提供共同參考。量表的九個等級並不是對學生的強制性要求。
「量表可為英語測試提供能力參考,教師、學校和考試工作者在設計、研發和改進考試時可以參考量表,但具體要研發什麼樣的考試,還主要依據考試使用者的具體需求。」該負責人透露,教育部考試中心正著手在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基礎上研發英語能力等級考試,目前主要考慮配合高素質人才培養戰略,面向社會需求較旺盛的高等教育階段開發考試。具體實施方案正在研究,有關進展情況一旦確定會及時向社會公布。(記者 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