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能夠憑藉肉體進化的生物科技進行宇宙航行的,但是吞星有點太誇張了。
因為根據目前的宇宙誕生時間推算,百億年還不足以進化出這種級別的生物。
在對等離子體中的塵埃進行的模擬實驗中,俄羅斯物理學家瓦基姆·茲託維齊領導的團隊發現塵埃會自動排列成雙螺旋結構,可以吸引其他塵埃顆粒而「生長」,可以自我複製成兩個相同的螺旋。螺旋結構的半徑會隨著不同分段而變化,說明它具有信息編碼能力。
2006年3月15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通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距離銀河系中心黑洞300光年處發現了一片雙螺旋結構星雲,長軸80光年。銀河系中心黑洞巨大的電磁場中99%的物質處於等離子態,可以期待小林泰三喜歡描寫的等離子生物在那裡存在。
以星球為食:
宇宙中天體的分布其實是非常非常稀疏的,吃星球的效率非常低下。人類只是因為自己還居住在行星上而覺得行星算個東西。因為進化是需要條件的,巨大化確實是生物在安全環境下的進化趨勢,就像恐龍,越長越大,最後就滅絕了。
但要到吞星這種程度,中間不可能一直處於安全狀態。
生物再面臨大型災難時,會縮小體型,來保障能量維持,那些體型大的都掛了。
對於宇宙中也是如此,一個種族剛誕生的時候,體型絕對不會很大。
因為初生的種族往往在數量上是不佔優勢的,為了躲避其餘成熟種族的攻擊,在開始必然是小體型速繁育這種模式。
隨後的進化中才可能逐步提升自己在食物鏈中的位置。
以地球為例子,誕生你所說的吞星級怪物需要哪些偶然呢:
首先,地球會遭遇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滅絕,這一次超級災難將遠超二疊紀末大滅絕,時間也必須足夠長,長到生物可以完成進化。
地球逐步變得完全不合適生存,一些生物為了繁衍,首先會縮小體型,然後針對性的進行進化。
比如進化出超強的能量儲存系統,進化出對各種宇宙輻射進行抵禦的免疫機制,進化出能夠在真空生存的內循環機制。
這一支倖存生物就可以在宇宙中生存了,他們會更改自己能量的獲取方式,我們設定為吞食土壤獲取礦物質能量。
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原本破爛的地球礦物質被他們吸收的差不多了。他們會增大體型,以儲存更多的能量,進行星際旅行,到下一顆星球上獲取新的食物。
最後直到進化到吞星級,這個時間跨度需求太長了。完成初步進化可能需求並不長,千萬年足以。
但初步進化完成後,直到所在星球無法滿足能量獲取,這其中的時間跨度十億年都是短的。
恐龍從三疊紀開始一直堆肉堆到白堊紀末,也沒見他們食物匱乏。。。。
這個進化線路還不能有變化,比如發現資源不足後選擇退化體型或者選擇進化出更好的能量轉化能量儲存器官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