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教育理念當中,立體幾何要上小學才開始接觸,並且是放在數學課程中學習,今天運用蒙氏教學法,讓3-6歲的孩子,就可以在家玩轉立體幾何!
01介紹所需材料、製作步驟
準備材料:1.輕黏土(橡皮泥等均可)若干、2.義大利麵(牙籤、小木棒均可)根據圖形裁剪好相應的尺寸。
1.給孩子介紹材料,如:輕黏土、輕黏土想對應的顏色(如果孩子對顏色還沒有太多的認知,每次給孩子介紹2-3個新的顏色即可)、義大利麵
2.選一種顏色的輕黏土,並取適量的輕黏土,把輕黏土搓成小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對輕黏土的質感、重量、顏色等感官方面有所體會。並且在製作過程中,發現輕黏土的可塑性,可以變化成各種的形狀。
3.確定好要做的形狀,家長先做出示例圖後孩子參照做,家長可在旁進行指導或給予及時的幫助,但3-4歲的孩子平面圖形的建構基本都可以獨立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會對數量、形狀、大小、一一對應、可逆性、不可逆性等數學方面的概念有所體會,比如製作一個三角形,需要用3個小球、三根意面,這面存在數量和一一對應的概念。
02玩法
一、製作平面圖形。
注意事項: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先進行平面幾何圖形的建構,例如圖2中的三角形,還可做正方形、長方形、梯形、菱形、平行四邊形等等。
二、製作幾何立體組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有了平面幾何圖形基礎的孩子,可以進行立體幾何的製作。製作方法可以參照上面平面圖形的玩法可以進行立體幾何的建構。
除了圖片中做出來的,可以做三稜柱、五稜柱、長方體、用輕黏土製作並介紹給孩子,球體圓柱體、橢圓體、圓錐體、卵體等等。
03給孩子介紹幾何立體組名稱的方法
製作完成後可以進行三階段教學:(以平面圖形為例)
第一階段命名: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正方形………。 注意家長在介紹時,吐字清晰、緩慢。
第二階段,辨別尋找。家長說,請指一指長方形在哪裡?請把梯形拿起來等等方式,測試孩子是否已經認識這些圖形。
第三階段發音練習,家長指其中的圖形,問:這是?(問這是什麼?)孩子回答:這是菱形◇。
多個圖形可反覆進行,形式可以有趣多變,讓孩子能樂於參與,測試孩子是否已經把圖形和名稱完成匹配。
04延伸玩法
一、平面圖形玩法的延伸:可以跟小朋友討論,家裡有哪些物品是這些形狀的?家長可以先給小朋友一些提示,比如門是長方形、鐘錶是圓形等。
二、平面圖形的建構
在孩子們一次一次的圖形建構中,漸漸地認識了這些形狀,可以根據形狀、顏色、大小進行分類,根據每個圖形的特點進行拼接組合、找相同找相似,對稱、整體與部分、找規律、試錯…等等,這些都無需他人特意強調,在自己的每一次的專注練習、重複中獲得。
而我們看似簡單的,分類、配對、序列,甚至更覺得簡單的,大小、長短、輕重、對比、相似、相同、不同等,都是培養孩子數學心智的基礎。
四、幾何立體組的延伸玩法:可以跟小朋友圖形,家中或是在其他地方的物體是這種立體幾何的?比如家裡的柜子、紙箱、是正方體或長方體的,桌子腿是圓柱體、橄欖球是橢圓體等等。
五、立體圖形的建構,可以參照積木的搭建。
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把日常生活所感興趣的實物圖像,從大腦中調動出來,並以此形式展現,發揮自己的想像,去探索去創造.
五、當孩子們有了這些創作之後,很多時候會興高採烈地跟自己的家人、老師、同伴分享,作為成人的你,請把耳朵「借」給孩子們一會兒,聽一聽TA們對自己作品的介紹,聽一聽這個作品的故事,再給予一些真誠的鼓勵和恰當的讚美,孩子們會從中獲得等多的語言的發展、邏輯的發展,重要的是更加有自信心和成就感。
如果家長能陪孩子一起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就最好不過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更適用於親子關係,朋友們別忘了,家庭才是教育的第一現場!您的陪伴、理解、尊重對孩子的成長最為重要。
05育兒小提示:除了孩子自己,誰都不能代替TA成長
家長在想幫助孩子時,請先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因為,就像「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孩子是否需要他人的幫助,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無論是出於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還是出於對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請先詢問孩子。
當然,如果孩子主動尋求成人的幫助,成人也要判斷孩子是真的沒有能力去完成,還是「懶得完成」,如果是前者家長要給予適時的適當的幫助,如果是後者則家長需要引導與鼓勵孩子,自己去完成。因為,除了孩子自己,誰都不能代替TA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