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走過了 110年。
2020 年的開端很特殊,我們沒能在校園裡相聚,但港大人也一刻都沒有停歇。
"明德格物"的校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港大人。在這特殊的時候,我們仍在不斷匯聚力量,探究真理,分享知識,發光發熱。
今天是港大的 110 歲生日
讓我們祝她生日快樂!
1910年3月16日,盧嘉爵士為港大埋下第一塊基石,香港大學在這一天落地生根,3月16日也被定為香港大學奠基日(Foundation Day)。
百年滄桑洗禮,香港大學不斷前進。港大在 2020 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5 位 ,香港第 1 位。在最新QS 學科排名中,港大有30 個學科進入全球前 50 強,9個學科打入世界前 20 強。
更重要的是,大學有大愛。一直以來,港大都以教學、科研及服務發揮其影響力,與大眾攜手並肩,砥礪奮進。
過去幾個月港大科研人員,一直奮鬥在抗疫前線,應邀加入專家小組。
疫情發生後,香港特區政府隨即為抗疫工作設立由四名醫學權威組成的專家顧問團,其中三位專家均來自港大醫學院,分別是港大醫學院院長、世衛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席總監梁卓偉教授;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袁國勇教授及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福田敬二教授。其後,梁卓偉教授與袁國勇教授亦獲邀擔任「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成員,為香港、中國內地及全球抗擊疫情提供專家意見。
推測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率
1月31日,梁卓偉教授及研究團隊在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報告,通過數學模型估算新冠病毒疫情發展,推斷截至1月25日,湖北武漢共有超過75000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3月,梁卓偉教授及團隊再次通過數學模型估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病死亡率約為1.4%。年紀越大的死亡率越高,70歲以上群體的感染率及發病死亡率為年輕患者的三倍。
揭病毒複製過程
香港大學病理學系黎國思教授(Prof John Nicholls)與公共衛生學院裴偉士教授(Prof Malik Peiris)及潘烈文教授藉由培養受感染細胞,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複製過程,推出了一條電子顯微鏡短片,讓大家更了解它的模樣和複製過程。該短片與細胞圖片有助其他未有病毒樣本的地區進行相關研究。
首先得出病毒人傳人的推論及尋找病毒源
袁國勇教授通過對港大深圳醫院收治的聚集性病例分析,首先得出新冠病毒人傳人的推論,並向國家衛健委和廣東省疾控中心報告。同時,袁國勇教授應邀參加國家衛健委第三批暨高級別專家組,與鍾南山院士一起到達武漢,並最終定性病毒「人傳人」。
港大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教授赴武漢尋找病毒源頭。其課題組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課題組合作研究,表明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從蝙蝠到人類的中間宿主,並建議應將穿山甲從市場上清除,以防止人畜共患病傳播。
研製快速核酸檢驗測試
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實驗室科學分部朱嘉永博士、潘烈文教授、裴偉士教授(Prof Malik Peiris)成功研製用於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核酸擴大檢驗測試(rapid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s)。該測試發放到全球超過40個國家及地區的公共衛生實驗室,並免費為世界各國及地區的實驗室提供相關參考資料及試劑,讓他們及早識別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患者,為應付疫症作出準備。
研發疫苗
袁國勇教授研究團隊成功分離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株,並已初步研發出相關疫苗的種子。新疫苗基於團隊曾研發的針對流感病毒的噴鼻式疫苗,再用分離出的新型冠狀病毒表面蛋白進行修改,如今正在動物實驗階段,但研發仍需以年計。
分享知識
共同抗疫的同時
港大亦為社會服務
大學大愛分享平臺
港大推出大學大愛之「正念抗疫」及「共享有餘」兩個平臺,與大家分享知識、分享愛。「正念抗疫」,由全校師生參與,與大家分享防疫知識及最新研究。「共享有餘」著重物資配對,協助社會上有需要人士。港大同學組成學生義工隊,以點對點方式,運送並派發物資。
推出免費網絡公開課
除不斷向公眾推出防疫貼士外,港大醫學院將於今年 3 月 19 日起,推出免費線上課程 Epidemics II(流行病學 II),一連三周在線上教授傳染病理論及防控措施。課程向公眾開放,鼓勵全民學習。
防疫物品贈弱勢群體
港大及其合作夥伴,將口罩及自製洗手液派送給獨居及低收入長者,基層家庭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還有許許多多的港大人...
港大學生自發成立在線學習平臺幫助湖北高中生解疑答難;港大校友在各個群組集思廣益,捐錢捐物,助力前線...
來源:香港大學
(編輯 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