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復旦附屬朱大倩 七分媽媽
從1月底到現在,因為新冠疫情,本以為宅在家裡的孩子應該比上學期間更安全,但事實證明宅家期間孩子的意外傷害並未減少。除了高空墜落和車禍等意外傷害外,我院還收治了一些因家庭親子衝突導致的兒童意外傷害。
其中父母造成的傷害,尤其是母親加諸的意外傷害更讓人心痛。一些孩子因被打而出現顱內出血,還有一些孩子因家長危險使用刀具而受傷進入搶救室。
與這些家庭接觸後,我們發現大部分錯手傷害了自己孩子的父母其實都深愛著那個孩子,痛苦後悔之情溢於言表。可是,傷害還是已經發生了。
究竟是什麼導致我們會去傷害那個我們本想捧在手心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寶貝呢?在和一個家庭接觸了一段時間後,爸爸指著那個受了傷卻仍在頂嘴,強調理由的孩子對我說:「您現在知道為什麼他媽媽受不了了吧?怎麼教育也不聽,就不承認錯誤,說出來的話能氣死你!」
現在的孩子真的和以前不同,他們是從小看原版動畫片,拿著手機IPAD當玩具長大的。這也意味著他們從小接受的信息、獲取的知識和父母小時候不同。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強,更善於思考,也更在意平權和公平。
因此與這樣的孩子交流時保持平等的態度非常重要。尤其在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傾聽共情的姿態是溝通順暢的開端。堅持原則性問題的底線不輕易改變可以避免溝通陷入可能引發怒火的無解死循環。非原則性問題上開放適度溝通商討空間,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並學會愛和尊重。
現在的父母也真的和以前不同,他們在孩子的身上傾注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也意味著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和以前的父母不同。他們需要看到更多的行為和結果作為證據來確保孩子擁有可期待的有競爭力的未來。現今父母的盼望和壓力遠超過以前,但他們在孩提時代並沒有體驗過上述的那些共情體貼有原則的管教模式,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尚待解鎖的「新技能」。
因此當我們決心要做一個投入更多的父母前,必須努力去學習一些新的養育觀念和技巧。有很多渠道可以給我們提供各種正確的養育技能,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卻是如何控制我們自己的情緒。如果沒有穩定平靜的情緒做基礎,再多的知識和技巧也無法實施出來。
而上述的那些傷害性事件也都是在激動憤怒的情緒之下發生的。「愛之深,責之切」是人之常情,但這種人之常情如果不能控制在安全的程度下,就會失去控制,導致令我們自己後悔不已的結局。
常常反省自己的情緒感受,有助於我們在負面情緒喚起前就在大腦中響起警報。在平靜時先制定出自己在憤怒中的行動策略,就類似於進行地震火災演習一般,可以確保我們能在危急時刻也能不出意外地按計劃行動。適度示弱,尋找家庭中的同盟者,可以讓我們在極度疲勞和壓力狀態下獲得喘息的機會。
疫情造成的居家學習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但願我們能多學習一些技巧,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傷害發生在我們最在乎最親近的人身上。
專家介紹
朱大倩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
副主任醫師
上海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兒少學組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青年委員。主要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工作,擅長進食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孤獨譜系障礙,心身疾病的診治。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