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健康中國 健康中國
WINTER
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5日上午,阿根廷球星馬拉度納於家中突發心臟驟停去世,享年60歲。
心臟驟停與猝死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讓人觸目驚心。猝死因何頻發?哪些人是高危人群?有沒有預警信號?我們又該如何遠離呢?
猝死頻發 生還率卻極低
阜外醫院一項研究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總數超過50萬人。這個數字可能仍然在快速增長。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肥胖、吸菸、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廣泛流行,冠心病為首的心血管病發病率增長,心源性猝死發生率也會相應增加。
二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模式的改變和心理壓力增加,而自主神經失衡在惡性心律失常發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誘發了心臟病乃至心源性猝死。
猝死頻發,但生還率卻極低。我國院外猝死生還者不足1%,遠遠低於美國的12%。已發生心臟驟停者的救治,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都是一個社會救治工程,我們稱之為生存鏈,在救治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一旦有任何一個環節脫節,生命就可能逝去。
生存鏈主要包括第一目擊者能迅速施救,包括呼叫急救人員、現場心肺復甦和使用猝死的「滅火器」——體外自動除顫器(AED),急救人員到達後快速轉運和醫院內的高級心肺復甦。
為何「正常人」也可發生意外
雖然在發生意外後,80%的人都能發現冠心病的證據。但相當一部分人在生前是「正常人」,看起來沒什麼問題,沒有冠心病症狀,也沒有在醫院被診斷為冠心病。
為什麼這些看起來好好的人,突然就不行了呢?
冠狀動脈狹窄或完全堵塞後,心臟表現為心肌缺血或壞死才會有症狀,表現為胸悶、胸痛或胸口不適。一般來講,狹窄的嚴重程度要在70%以上,才會有症狀。
但研究發現,在發生心肌梗死時,68%的人在發病時冠狀動脈狹窄不足50%,這些人在發病之前不會有症狀。
很多中青年人雖然有動脈粥樣硬化,但還沒有達到狹窄非常嚴重的地步。可是,斑塊表面的纖維帽一旦破裂,此處馬上會有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加重狹窄,甚至使冠狀動脈完全閉塞,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發生猝死。
事實上,這種急性冠心病發作不取決於狹窄程度,而取決於纖維帽是否穩定。纖維帽就是冠狀動脈狹窄處上面的那層膜,膜下面是斑塊,其實就是動脈粥樣硬化。膜是否穩定,決定了患者是否發生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膜越薄,就越容易破裂。
一旦纖維帽破裂,就會出現心肌壞死,之後可能發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顫。這時心臟跳動的節律完全紊亂,心臟失去了射血功能。
「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到醫院不用開刀,放個支架就好了,再嚴重點可以做搭橋啊。」不少人會抱著這樣的想法。殊不知,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沒有機會放支架。
預防要趁早
發生心肌梗死並非由心肌缺血引起,而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發。許多臨床研究表明,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可以減輕心肌缺血,但未能減少心肌梗死或心臟死亡。
即使沒有心肌缺血,只要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就很高。
因此,認識到冠狀動脈存在粥樣硬化病變,但還沒有造成嚴重狹窄時,就有發生急性冠脈事件的風險,在此時幹預,有可能預防發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這是近些年的重要認識。
我國人群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統計顯示,40歲的人已有相當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是無聲無息的,一旦急性冠心病發作,就會要人命。
這個年紀的人一定要戒菸、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如果有高血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就需要控制。這些對於預防心臟性猝死十分重要。
「身心疲憊」的人群要小心
為什麼很多工作負荷大、生活壓力大、長期勞累的人群發生猝死和心梗的風險較高?這就涉及交感神經過度激活的問題。
聽起來比較複雜,其實說白了就是讓人興奮的神經活動比較活躍,而讓人休息的神經活動較弱,也就是自主神經失衡,包括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和迷走神經功能低下與障礙。其長期存在時有可能發生心源性猝死。
長期壓力大、敵意情緒、吸菸、睡眠不足、不健康飲食、體力活動不足等情況也都會增加交感神經興奮。研究發現,與猝死有關的最主要因素為情緒激動(26%)和勞累(25%),其次為飲酒和過飽。
一般情況下,心率快、肥胖和血壓高的人,存在一定的交感神經過度激活狀態。有這些情況的年輕人,特別需要注意。
有研究發現,每天感到身心疲憊的人發生心梗或猝死的危險較高,其預測急性心梗的價值高於血壓和吸菸等傳統的危險因素。身心疲憊也包括慢性疲勞、易怒和沮喪等。
根據我們進行的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誘發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是勞累,其次是過度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熬夜打麻將等)、大量飲酒、情緒激動等。
「身心疲憊」其實就是我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睡眠減少,容易過度疲勞,每個人都應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節奏,預防嚴重的心血管事件。
積極身體活動、充足的睡眠、減肥、戒菸、減輕壓力和冥想等可減輕交感神經過度興奮。
心臟猝死並非「不可預料」
以往認為,心臟猝死都是「猝不及防」的。但研究發現並非如此。
德國一項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猝死發作前有心絞痛或呼吸困難。還有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心臟猝死發作前,心絞痛或呼吸困難持續時間可超過1小時,發生無脈性電活動之前的症狀可持續20分鐘,室顫之前的症狀可達30分鐘。美國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半數猝死患者有先兆症狀,但僅21%呼叫了救護車。
知曉心臟猝死的預警症狀,就有救治的窗口,這是一個預防猝死的關鍵環節。
猝死前或心梗的症狀常被忽視。最重要的症狀是比較嚴重的胸痛或胸悶,並伴有大汗。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後背、下頜、胸骨後、上腹部、劍突下、後背等部位。可以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間斷性,性質可以是壓榨性、燒灼樣、憋悶,有時難以忍受,有瀕死感或恐懼感。
如果伴有面色大汗、蒼白、乏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更有可能是心梗或猝死前兆。
以上這些症狀其實也是心臟驟停的預警症狀,是救治的一個窗口,此時呼叫救護車去醫院,生存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但實際上,中國心梗患者僅有15%左右呼叫救護車就診。因此,知曉心臟猝死的預警症狀,就有救治的機會,這比普及心肺復甦還要重要。
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主任醫師 楊進剛
審核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 王增武
策劃:方彤 譚嘉
原標題:《球星馬拉度納去世,如何遠離心臟驟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