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夜空,流星划過,是否有許下願望呢?
那麼,流星是從哪裡來?流星雨又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系內除了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外,還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微粒和微小的固體塊,它們也繞著太陽運動,它們統稱為「流星體」。流星體的質量一般小於百噸,大多數流星體只是很小的固體顆粒。有些流星體是成群地沿著相似軌道繞太陽公轉,只是過近日點先後不同,它們組成「流星體(群)」;有些流星體則單個繞太陽公轉。當流星體在軌道運行中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就會高速闖入地球大氣,跟大氣摩擦而把動能轉化為熱能。使流星體燒蝕發光,有的就成為明亮的火流星。晴朗的夜晚,驀地一條明亮的光芒劃破夜幕,這就是幾乎人人都見過的流星現象。
通常情況下,一夜內肉眼所見的流星大約在10顆左右,完全隨機地出現於各個方位和天區,也很難預料何時會出現流星。這樣的流星為偶發流星;還有一類常常成群出現的流星群,它們有規律性,出現在大致固定的日期、同樣的天區範圍,因此,稱其為周期流星或流星群。流星群是一群軌道大致相同的流星體,當與地球相遇時,因受引力影響,在墜入地球時,與大氣摩擦發光發熱,則成為頗為壯麗的流星雨。
流星雨,是一種有成群的流星看起來像是從空中的一點中迸發出來,並附落下來的特殊天象。每小時一顆的流量就可以稱為流星雨。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彗星的破碎。
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彗星逐漸靠近太陽時冰氣化,使塵埃顆粒像噴泉之水一樣,被噴出母體而進入彗星軌道。但大顆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圍形成塵埃彗頭;小顆粒被太陽的輻射壓力吹散,形成彗星。當地球穿過塵埃尾軌道時,如果軌道上存在流星體顆粒,便會發生周期性流星雨。流星雨活動性為彗星周期。當只有母彗星運行到近日點時才發生的流星雨,稱為近彗星流星雨。
由於行星的引力攝動作用,長周期彗星的流星體群可能與母彗星相差甚遠。在母彗星不在近日點時也有可能發生流星雨,這種流星雨便是遠彗星型流星雨。為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後出現的流星雨輻射點在獅子座中,它就被命名為獅子座流星雨。
流星雨的輻射點:流星雨看起來都是從天空中同一個點發射出來的,這個點就叫做輻射點。其實這是因為透視造成的。流星雨發生時所有流星體的運動方向都是平行的,就像我們站在鐵路上往遠方看兩條鐵軌交匯於一點一樣,所以這些流星體看起來就好像從一個點發出,往四面八方而去。反過來,判斷一顆流星是不是該流星群內的,只需看其反向延長線過不過那個輻射點。
流星雨的極大和爆發:所有流星雨都不是只在某個時刻才能看到的,而往往是連續好幾天甚至一個月都能觀測。但是大多數時候流量都很小,只在一個相對很小的時間段裡才會有大量的流星雨出現,這時我們稱之為該流星雨的極大;而爆發主要是針對一些周期性流星雨而言的,它們在大多數年份裡,就算極大時流量也很小,但在某幾年卻有可能出現流量特別高的極大,這就是爆發。
所以,總結一下。流星是宇宙中被稱為流星體的碎片,在軌道上運行時以極高速度投射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束。而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許多的流星從天空中一個所謂的輻射點發射出來的天文現象。大部分的流星體都比沙礫還要小,因此幾乎所有的流星體都會在大氣層內被銷毀,不會擊中地球的表面,能夠撞擊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稱為隕石。
每年流星雨出現月份:
一月 象限儀座流星雨;
二月 半人馬座流星雨 獅子座γ流星雨;
三月 矩尺座γ流星雨;
四月 天琴座流星雨 船尾座π流星雨;
五月 寶瓶座η流星雨 天琴座ε流星雨;
六月 牧夫座流星雨;
七月 南魚座流星雨 寶瓶座δ南流星雨 摩羯座α流星雨;
八月 英仙座流星雨 天鵝座κ流星雨;
九月 英仙座流星雨 御夫座δ流星雨;
十月 天龍座流星雨 雙子座ε流星雨 獵戶座流星雨 小獅座流星雨;
十一月 金牛座南流星雨 金牛座北流星雨 獅子座流星雨 麒麟座α流星雨 鳳凰座流星雨;
十二月 船尾座流星雨 麒麟座流星雨 長蛇座α流星雨 雙子座流星雨后髮座流星雨;小熊座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