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野草,到處都有,卻從不受人們重視,殊不知種子才珍貴,是婦科良藥
在我的家鄉,有一種植物,常生長在路邊、草叢中或小河邊上,到處可見,儘管它總是成遍地生長,但卻從不受人們重視,它是什麼時候發芽、抽莖、長葉的,估計沒有人注意過,直到夏天,它會突然爆發出一串串玫瑰色或粉紅色小花,一片片開滿小河兩岸,清新美麗,然而這樣也引不起人們的注意,因為我從沒有看到或聽說過誰家專門種植它。
我想,許多人之所以不重視它,是不是因為它出身「低賤」,且太不講究生長條件呢?但它在古代卻是很受文人墨客尊重的植物。在我國古代畫家中,其名作有宋徽宗趙佶的《紅蓼白鵝圖》、有佚名的《紅蓼水禽圖》,還有清代馬荃的《紅蓼野菊圖》等;在詩人眼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云:「秋波紅蓼水,夕照青蕪岸」;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有「數枝紅蓼醉清秋」的佳句;北宋文學家宋祁則有專寫《紅蓼》的詩:「花穗迎秋結晚紅,園林清淡更西風。織條盡日差差影,時落釣璜溪水中」。
古《詩經》中就有:「山有橋松,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這「遊龍」就是紅蓼,在這首詩裡紅蓼被比成無知的狡童,橋松則比為才貌雙全的子充,後兩句的意思是說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裡有盛開的水葒,沒見到子充那個帥男兒啊,偏偏遇見了你這個狡好之童,詩中把紅蓼與挺拔的青松相媲美,可見沒有貶低紅蓼的意思。古人把紅蓼花形容為水上的火焰,故稱為水邊的「遊龍」。
古時候,生活在江南水鄉的人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不是車馬,而是船隻,每當有人要遠走他鄉,親朋好友們就會聚集在碼頭送行。從初夏時節開始,在碼頭周圍的河岸上,人們會發現一種野花,它們寬大的綠色葉片,配著紅色的穗狀花——這些野花成片出現在水邊,就像火一般熱烈,為送別的人們渲染著離愁別緒,這種以「紅配綠」的方式出現的野花,就是蓼花,植物學家稱它為紅蓼、葒草,而民間則喜歡把它叫做狗尾巴花。
蓼花不但在江南地區時常能夠見到,在北方也很常見,不過蓼科家族總是讓人難以分清,如果不見實物,我也是常常被它們搞得昏頭轉向,如果你身在北方,在水邊往往也可以發現一片類似蓼花的植物,只不過它們的花沒有那麼紅,而是粉白色,植株也沒有蓼花那麼高大,這就是蓼科家族最常見的成員之一,也是北方溼地上最常見的植物——酸模葉蓼。
還有一種叫「長鬃蓼」,又名馬蓼;還有香蓼,又叫粘毛蓼;還有水蓼,也叫辣蓼,與酸模葉蓼極相似,它們都是同科同屬植物,總是讓人難以分清,倘若看花看果看葉都分不清,索性摘一片葉子嘗一嘗,酸模葉蓼味酸,水蓼味辣。那麼植物學家們用什麼樣的共同特徵來認定它們屬於同一個家族呢?
植物學家把葉子的特徵作為最重要的判斷標準:蓼花家族的葉子和莖連接的部分,也就是葉柄的根部,都有一層薄薄的、膜一樣的結構,植物學家稱之為「膜質託葉鞘」。這種膜一樣的結構有時候上面帶有長毛,有時候像光溜溜的義大利通心粉,但只要是蓼花家族的一員,都會有這樣一個託葉鞘。
紅蓼的藥用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大概認識了紅蓼,關於它的藥用功效,《本草綱目》稱其為「葒草」,多以種子入藥,故稱水紅子,即為紅蓼的乾燥成熟果實,具有散血消癥、消積止痛功效。水紅子始載於《名醫別錄》,謂其:味鹹,微寒,無毒。具有清熱解毒,消瘀破積,健脾利溼之功。可用於肝脾腫大、慢性肝炎,以及婦科月經量少腹痛或閉經等。過去女子經閉,也時常以水紅子煎服,也是取其活血破瘀的功效,生品力效較猛,炒水紅子藥性較緩和,且利於煎出有效成分,消食止痛和健脾利溼作用較佳,用於食積脘腹脹痛、小兒疳疾。
關於紅蓼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這種路邊野草,從不受人們重視,殊不知藥用價值珍貴,還是婦科良藥。「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