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為了緩解大家疲憊的身心,咱先來看張超美的圖,放鬆一下。
這哥們兒美不?震撼不?看了是否會禁不住腦洞大開,特想知道這是科幻奇蟲?外星人派來的偵查兵?又或者是哪個修仙故事裡帶有靈力的生物?以上種種皆有可能,但它的原型卻是一種經常被人嫌棄的蟲蟲--撲稜蛾子。
看了這樣的美圖,小夥伴們也紛紛表示:
「 美」
「好看絕美」
「以後怎麼忍心打蛾子」。
撲稜蛾子內心的os估計也是:我本來就很美。
提起撲稜蛾子,大概只有一種刻板的印象,黑黃笨拙毫無美感,經常還成隊出現,嚇得密集恐懼症人群都要去打120了。
這也不能怪大夥畢竟大街上常見的撲稜蛾子都是,又肥又大沒有蝴蝶的美感更沒有蝴蝶的輕盈,一飛起來動靜還特別大,生怕別人不知道此處有一隻(群)蛾子撲稜而過。
《麗水新聞》熱線就曾報導過,在遂昌縣城出現了許多飛蛾。許多市民都說從來沒見到過這樣的情況。沒看見光聽聽也是內心一緊,再看了照片……
真頭皮發麻……
根據市民反映的情況,記者在遂昌縣城進行了走訪調查。發現不論是在縣城中心還是偏遠周邊,也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可以看到飛蛾的身影。特別是到了夜晚,在一些燈光聚集的地方,飛蛾更是成群結隊地出現。
經測量,這些飛蛾的體長近5釐米,翅展超10釐米。這要是集體撲稜起來,那得是啥動靜。
作為昆蟲的一種,撲稜蛾子們無論從身形還是功能都與蝴蝶相似,但它們體型更肥大,觸角為羽狀,或櫛狀,從而對雌性蛾所釋放的性外激素感覺十分靈敏,幾乎可以感知只有幾個分子的信息。常見的撲稜蛾子翅面灰白,靜止時,翅左右平放,常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
因為常見的蛾子「膚色」太沒有美感,於是人們紛紛追蝴蝶,卻打蛾子。撲稜蛾子可以自己單獨撲稜,也喜歡結伴撲稜,而且哪有光亮哪有它,因為「飛蛾撲火」嘛,趨光性是人家的本性。
而大部分的撲稜蛾子不僅外觀不招人待見,作為一種昆蟲也是劣跡斑斑,它們不像蝴蝶會採蜜,反倒會隨處搞破壞,因此被視為有害的生物,人人喊打似乎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撲稜蛾子是完全變態昆蟲(不是那個變態啦,是真變態,呃……),它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發育階段。經過一系列「成長」,撲稜蛾子幼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與成蟲完全不同,這是「完全變態」四個字的真正含義。
撲稜蛾子除少數種類成蟲吸食果汁外,大部分成蟲其實並不危害農作物,幼蟲則大部分危害農作物、果樹、林木。所以為非作歹的都是撲稜蛾子的熊孩子,成年撲稜蛾子還是挺守規矩的。
但光是幼蟲破壞也讓人吃不消,因此,人們就利用撲稜蛾子的「化學通訊」特點,分離和測定了許多飛蛾類害蟲性外激素的結構,並進行人工合成,用來誘殺雄性飛蛾,以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常見的反義詞就是不常見,那在撲稜蛾子的世界裡,這一對反義詞也成立。
比如有長了一對兔耳朵的:
猜猜我叫啥?
這位可不叫兔蛾,而是叫舞毒蛾,名字夠犀利,這是要一邊跳舞一邊下毒嗎?舞毒蛾又叫鞦韆毛蟲,蘋果毒蛾、柿毛蟲,它的寄主主要為蘋果、柿、梨、桃、杏、櫻桃、板慄、橡、楊、柳、桑、榆、落葉松、樟子松、櫟、李、樺、山楂、槭、柿樹、椴、雲杉、馬尾松、雲南松、油松、樺山松、紅松等500多種植物。
舞毒蛾幼蟲主要危害植物的葉片,並且超級能吃還不太挑食,餓起來能把全樹葉片全都吃光光。難怪名字裡帶個「毒」字呢。
底下這位就更有趣了,明明是個蛾子,卻偏要COS另一種動物,不說咱先來看看照片。
沒有兔耳朵黃黃的毛毛的看著和普通的撲稜蛾子沒啥區別,但是如果你看到這位的正臉--
沒錯了這位撲稜大俠COS的正是貓頭鷹!因此人家大名就叫owl m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