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我校24項科技成果獲獎。
為提升學校科研創新能力,推廣科學技術獲獎成果的交流應用,現開設「科學技術獎」專欄對獲獎成果進行報導,聚焦各獲獎團隊科研攻關背後的故事,展現我校科研人員及團隊的風採。
匡銘教授
(來源:附屬第一醫院)
匡銘,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外科教授,國際知名腫瘤微創治療、肝癌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專家,2018年腫瘤消融領域「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肝癌位於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五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給我國社會和醫療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儘管外科手術切除是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大多數患者常合併有肝硬化,且確診時已達中晚期,能手術切除的患者僅佔20-30%。另一方面,肝癌術後5年內的復發率高達70%,而外科手術的創傷性限制了再次手術的廣泛應用。所以,理想的肝癌根治方法應該是有效並且微創的。消融治療就是近十多年快速發展起來的肝癌微創治療手段,在國內外的應用日益廣泛。
在匡銘教授從醫的二十餘年中,肝癌消融治療一直是他重點研究的方向。肝癌消融主要包括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等技術,這兩者均通過局部物理高溫使肝癌組織凝固壞死,從而達到根治治療的效果。相比手術切除,消融治療具有住院時間短、創傷小、併發症少以及可以多次重複等優點,患者在術後觀察1~2天就可以出院,幾天內可以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
技術創新攻克多項消融瓶頸
早在2006年,匡銘教授在對肝癌患者實施微波消融治療時注意到,隨著消融功率增大,穿過皮膚傳導熱量的消融杆溫度會急劇上升,給患者造成皮膚灼傷、術後疼痛等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當時,為了減少這類併發症的發生,微波消融的功率不得不降低,但隨之也會縮小治療範圍,限制了微波消融的應用。
為了解決這一臨床難題,匡銘教授對消融針進行了改良,通過快速液流循環系統帶走消融杆的熱量,從而保護皮膚,有效提升了消融針的功率。
接下來,匡銘教授作為核心專家參與了全球首個低杆溫微波消融與傳統熱消融治療肝癌的III期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非常振奮人心,在低杆溫微波消融後,肝癌局部復發率降低了42%,5年遠處轉移率降低了13%,而且併發症風險顯著減小。
常見的消融治療手段還包括酒精消融,主要適用於鄰近胃腸道等高危部位的腫瘤消融,但常需要多次、多點穿刺。匡銘教授為了解決這個難點,創新性地應用單針多叉多孔酒精消融技術,成功實現單次注射酒精即可在肝癌內同時達到12個方向的均勻分布,顯著降低了位於臨近胃腸道等高危部位、2-5cm肝癌的局部復發率,一舉解決了傳統酒精消融局部療效不足的臨床難題。
建立複合消融治療新方案
腫瘤復發是肝癌消融治療後的又一難題。匡銘教授率領團隊設計出先進行多叉多孔酒精消融或肝動脈化療栓塞,造成瘤內微血管栓塞和血流阻滯後,再進行熱消融的「二聯」複合消融新方案。該方案治療3-7cm中、大肝癌的局部復發率比單用熱消融降低了33%。
接著,在肝癌靶向藥索拉非尼上市後,匡銘教授提出「索拉非尼+肝動脈栓塞化療+射頻消融」的「三聯」複合療法,先使用抗血管生成藥物索拉非尼破壞微血管,然後經肝動脈栓塞腫瘤的供血大動脈來阻斷腫瘤的供氧,在造成腫瘤缺血的基礎上再給予熱消融治療,充分滅活腫瘤。
結果表明,與單用索拉非尼相比,三聯複合消融療法使晚期肝癌患者總體生存時間延長了55.6%。上述複合治療新方案的應用使小肝癌消融局部復發率從20~40%降為4~5%,並將消融適應症推廣至7cm大小和復發性晚期肝癌的治療,治療效果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
匡銘教授開展消融治療
(來源:附屬第一醫院)
肝癌機制研究指導臨床實踐
在精準醫學的發展理念下,匡銘教授不斷努力,尋找適合索拉非尼靶向治療的肝癌患者標誌物。他在臨床實踐中證實,對磷酸化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高表達的消融後肝癌患者使用索拉非尼治療,可將遠處轉移復發率降低40%,這一標誌物的鑑定促進了精準防治肝癌消融後復發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的發展。
此外,匡銘教授帶領團隊尋找預測肝癌免疫治療效果的潛在標誌物,鑑定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標誌物,為肝癌消融後輔助免疫治療獲益人群的篩選提供了新型標記。
「肝癌消融治療後1個月左右記得要返院複查,需要評價治療效果。」在每位接受消融治療的肝癌患者出院前,匡銘教授都會這樣耐心叮囑。
肝癌消融治療後,少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完全消融,這一現象是指治療1個月後的複查發現腫瘤有殘餘,是消融治療上的又一難題。
匡銘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深入研究肝癌不完全消融背後的機制。目前,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和突破,希望未來能從機制幹預入手,進一步提高肝癌治療效果。
匡銘教授在亞洲腫瘤消融大會介紹研究成果並榮獲「傑出貢獻獎」
(來源:附屬第一醫院)
科研之外,匡銘教授與相關科室一起舉辦「一帶一路」國際超聲新技術教學培訓班,為沿線國家培養了緊缺的超聲引導下消融治療人才,極大提高了我國在腫瘤消融領域的影響力。
同時,他每年會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社會公益活動「彩虹橋」計劃,為廣東省腫瘤患者提供專題講座和經驗交流,促進區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升,造福於廣大百姓。
肝癌的治療一直是全球研究熱點,尋找出一條適合中國肝癌患者的治療策略,還需要中國的臨床醫生和科學家不斷探索。匡銘教授在帶領團隊不斷努力,他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於肝癌患者。
--- iSYSU ---
來源:附屬第一醫院
責任編輯:於萬鵬
初審:王冬梅
審核:王天琪
審定發布:漆小萍
來源: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