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生物資源的主要品種
2018年,對管轄海域的1705個點位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包括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生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分布。
浮遊植物鑑定718種,浮遊動物鑑定686種,大型底棲生物鑑定1572種,海草鑑定7種,紅樹植物鑑定11種,造礁珊瑚鑑定85種。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物種數從北到南呈增加趨勢,符合其自然分布規律。
渤海浮遊植物171種,主要類群為硅藻和甲藻;浮遊動物85種,主要類群為橈足類和水母類;大型底棲生物286種,主要類群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黃海浮遊植物212種,主要類群為硅藻和甲藻;浮遊動物113種,主要類群為橈足類和水母類;大型底棲生物305種,主要類群為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軟體動物。
東海浮遊植物468種,主要類群為硅藻和甲藻;浮遊動物439種,主要類群為橈足類和水母類;大型底棲生物699種,主要類群為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軟體動物。
南海浮遊植物486種,主要類群為硅藻和甲藻;浮遊動物505種,主要類群為橈足類和水母類;大型底棲生物972種,主要類群為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海草7種;紅樹植物11種;造礁珊瑚85種。
我國海洋生物產業發展重點
《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我國海洋生物產業的相關布局重點如下:
--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重點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前景廣闊的、健康安全的海洋創新藥物,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用法的現代海洋中藥產品。開發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製品,重點發展藥物酶、工具酶、工業用酶、飼料用酶等海洋特色酶製劑產品,微生態製劑、飼料添加劑、高效生物肥料等綠色農用製品,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製品以及海洋功能食品。發展海洋生物來源的醫學組織工程材料,新型功能紡織材料、藥用輔料、生物纖維材料、生物分離材料、生物環境材料、生物防腐材料等海洋生物材料。在具備海洋生物技術研發優勢和生物產業發展基礎的城市,組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戰略聯盟。
--重點海洋產業集群培育: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生物製品、海洋生物材料,建設以上海、青島、廈門、廣州為中心的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藥物研究中心。
--支持海洋重大科技創新:在海水養殖與海洋生物技術領域,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與技術,加強海洋候選藥物成藥技術研究,攻克海洋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技術。
--海洋生態環保:開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和外來入侵物種監測與防範合作,建立海洋生物樣品庫和重要海洋生物種質資源庫。發起和開展聯合航次調查,提高深遠海海洋觀測能力。開展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研究,合作研發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技術,聯合實施海洋生態監測和環境災害管理。拓展海洋預報預警系統研製的區域合作。搭建海洋保護區交流平臺,開展海洋保護區管理經驗交流和技術分享。
2011-2018年我國海水養殖行業發展規模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漁業生產大國、水產品貿易大國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漁業成為國家戰略產業。2017年我國海水養殖行業總產值為3307.40億元,2018年我國海水養殖行業總產值增長至3572.00億元。
圖表 2011-2018年我國海水養殖行業總產值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投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