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麓的洋海古墓
核心提示
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戈壁荒漠中,有一片面積近萬畝、地表被礫石覆蓋的臺地。每年春天,臺地上常常無端地颳起暴風。更為恐怖的是,隨著黑風的光顧,偶爾會有白森森的骷髏頭從天而降。而在風停之後,籬笆院牆、葡萄架上,有時會出現一些衣物殘片,以及長長的毛髮。這些骷髏頭、這些衣物殘片、以及長長的毛髮,是從哪裡來的呢?當地居民對此諱莫如深。
洋海村發現古墓群
新疆鄯善縣洋海村,位於火焰山南麓。1987年夏天,當地居民在疏通坎兒井時,意外發現了古墓。一時間,塵封了幾千年的墓葬被打破了往日的寧靜。文物販子的鼓動,無知村民們的盜掘,使這個古墓群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2003年3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吐魯番地區文物局組成了聯合發掘小組,對鄯善縣洋海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呂恩國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這次鄯善洋海古墓考古隊的隊長。據呂恩國介紹:洋海墓地很特別,從地表上幾乎看不出任何痕跡,它既沒有封土堆,也沒有什麼其它標誌,這說明古墓群年代很久遠。
鄯善縣洋海墓地,主要分布在戈壁灘相對獨立的三塊臺地上,總面積約為5.4萬平方米。奇怪的是,在墓地的北面和南面都是綠洲,只有這一塊地方是寸草不生的戈壁灘。
從古代人選擇墓址的情況來看,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先人就懂得珍惜土地。為了不讓死人和活人爭土地,所以他們選擇這塊不能種植的戈壁灘。
發掘洋海古墓群
根據文物部門的初步探測,洋海古墓是一個巨大的墓葬群。考古隊根據這三塊墓地的排列方式,劃分為1號墓地、2號墓地和3號墓地,計劃每一塊墓地發掘100座墓葬,考古隊分成6個小組,在這三塊墓地上同時展開發掘工作。
鄯善縣洋海墓的地形很特別,戈壁灘的地表層有20多釐米厚的礫石帶,礫石帶下面就是堅硬的黃土層。當考古隊鏟去墓地表面的礫石帶時,排列有序的墓口便暴露了出來,墓口用蘆葦或是草帘子封口,下面用棚木做梁。
考古隊根據墓葬形制,首先測出墓的朝向,然後沿著墓的朝向打樁、拉線、測量、繪圖,記錄下墓葬的原始形態。奇怪的是,在最初發掘的幾天裡,考古隊發現了一些橢圓型墓,這些墓草帘子、棚木覆蓋完好,沒有發現被盜跡象。墓裡器具隨葬品非常簡單,有的女性墓裡只有一個陶紡輪或是一把梳子,顯得十分簡陋寒酸。其中11座女性墓,墓主都沒有頭顱。
考古隊對這些屍骨進行了一次仔細地觀察,沒有發現這些遺骸上有明顯的外傷痕跡。考古隊綜合上述情況斷定:這些人雖然不是戰爭的受害者,但也絕不是正常死亡。她們一定是被殺戮的。這些女人究竟是宗教的祭品?還是作為賤民用來陪葬的呢?
五顆人頭骨陪葬
洋海墓地布局嚴謹,整齊劃一,是典型的氏族社會特有的埋葬方式,考古隊推斷這應該是一個氏族墓地。67號墓坐落在一號墓地的西南部,墓口覆蓋的棚木和葦草已經不見了,考古隊只挖了50多釐米,就發現了一個大氈包。
這個大氈包保存完好,氈包像是用牛毛擀制而成,工藝已經相當精湛,與現在草原牧民使用的毛氈一樣,雖然在地下埋藏已久,仍然有相當的韌性。
當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打開氈包,眼前的景象著實讓他們驚訝不已,原來這裡面竟是一堆白骨,顯得十分凌亂。更為蹊蹺的是,氈包裡沒有一件隨葬品。
67號墓由於棚木早已被揭取,年長日久墓坑裡填滿了沙土。經過幾個小時的清理,一具完整的乾屍果然逐漸地暴露了出來。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墓主人的腳下居然擺放了五顆人頭骨,這些頭骨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要擺放在這裡呢?
呂恩國介紹:從墓主人穿的衣服來看,他應該是一個相當有地位的人。最突出的標誌是他頭上帶著一圈貝飾,這在古代應該是一種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經過幾個小時的發掘,67號墓裡的許多細節逐漸地呈現了出來,墓主人身穿毛織衣服,披一件綠色坎肩,褲子為直桶式,腳上穿著皮子縫製的鞋。根據墓主人體態和骨骼判斷這是一個男性,身高約180釐米左右。但是,他的裝束卻像是一個女性,脖子上纏了一條長長的假辮子。在他頭部的左側,還插著五根木製的箭和一根權杖,箭杆長約70釐米,箭頭深深地插在土裡。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木箭的箭頭銳利,並且都帶有倒刺。
呂恩國分析,這些木箭具有極強的殺傷力。因為狩獵民族長期在野外生存,對植物中的毒素了如指掌,他們會提取這些植物毒素塗抹在箭頭上,動物一旦被射中就難逃活命。像這樣完整的木箭,在其它墓室裡也有發現,這與吐魯番盆地獨特的氣候有關。這些木箭的出土,對於研究古代洋海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墓主人腳下這五顆人的頭骨。這幾顆人的頭骨都是女性的,而且年齡看起來都不太大。
根據這幾顆頭骨的生長發育狀況判斷,她們的年齡大約十四五歲左右,發育還很不成熟,不但牙齒沒有長全,顱骨上的矢狀縫還沒有閉合。從這幾顆頭骨來看她們都有外傷,像用榔頭一類的鈍器擊打似的,在遭到鈍器打擊以後,顳骨部位幾乎都被震裂了。
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呢?這個墓主人是誰?他和這幾個女子是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她們身首異處,頭顱明顯受到傷害呢?
有人猜測,當時洋海這一群人,並沒有形成很完整的家庭關係,他們在生活交往過程中,比較強悍的佔有比較弱小的,或者是這個民族佔有另外一個民族。當他們互相戰勝之後,就把其它民族的女人作為自己的陪葬,或者自己的奴隸,或者是用人來陪葬。
但呂恩國認為,新疆和中原地區有所不同,新疆這個地區進入階級社會比較晚,目前在新疆考古中還沒有發現過大規模殉葬的現象。此外,鄯善洋海墓地曾經多次被盜擾過,考古隊也難以斷定,這五顆人頭骨是否是從其它墓裡搬運過來的。
喪葬形式的多樣性
2號墓地呈東西走向,考古隊揭去地面20多釐米礫石帶以後,幾十座墓口便呈現了出來。
86號墓是一個近似方形的墓,長寬約2米左右,墓主人仰身屈肢,在墓主人頭部的左側隨葬一個小木桶,右面隨葬一個木盆和兩個陶罐。而在他的胸前放著一個馬鑣,左側面還隨葬了一把木箭,特別是在墓主人腿部發現的一組青銅飾件,是銅鈴鐺。
這些類似鈴鐺的青銅器,新疆考古界雖然在其它地方也曾經發現過。但是,由於那些墓葬都被盜過,墓葬的完整信息遭到了破壞,這些銅鈴鐺的用處,就成了新疆考古界的一個未解之謎。不曾想,這次在鄯善洋海古墓又發現了它們,好在這個墓沒有被盜過,屍骸和文物都保存完整。但是,這一組青銅鈴鐺,出現在墓主人的腿部是什麼用意呢?
2號墓地92號墓是一個東西向墓,一具男性屍骸平躺於墓的北側,頭向著東方。這種喪葬習俗為仰身直肢葬。而在這之前發現的葬式都是仰身屈肢或是側身屈肢葬,這種喪葬形式的改變說明了什麼?考古隊對此疑竇叢生。
但令考古隊欣慰的是,92號墓的隨葬品突然多了起來。在墓主人的腳底左側,隨葬了一個木盤,木盤裡放了兩顆羊頭。在木盤的旁邊,還隨葬了一個木盆和兩個灰陶罐。陶罐做工粗糙,造型也與吐魯番其它地方發現的沒有太大區別。倒是這個木盆很有特點,它是用一整塊木頭掏挖成型的,木盆的底部有許多刀痕。據此分析,這個木盆不僅用來盛食物,它的底部還可能兼做切菜板使用,這種隨葬習俗明顯帶有遊牧民族的特徵。但是,吐魯番盆地荒漠遍布沒有大片的草原,洋海人的隨葬習俗,怎麼會顯示出遊牧民族的特徵呢?
考古隊經過十幾天的發掘,鄯善洋海古墓群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這些墓葬分三塊臺地有序排列,古墓裡出土的文物也隨著發掘工作的進展不斷增多,其中陶器、木器、骨器、青銅器豐富多彩,這些文物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洋海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追求。它們的出現,將有助於考古隊認識鄯善洋海人,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面貌。
鄯善洋海墓地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多樣性,說明這個族群的來路相當複雜。要弄清楚洋海墓地的文化面貌,在沒有全部發掘完以前,考古隊也難以找出一個科學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