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Jia小殼
前言:
九種性格,九種心理!
作為一種性格分析工具,我希望通過對九型人格的探索,對自我的剖析,能讓我們一起對自己做一個大致的認知,在客觀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從而走得更好。
接下來是對第二種性格給予者心理的看法與分析。
正文
〈01〉給予者很熱心
如果說1號是用完美主義來形容,那麼2號就是助人為樂的典型。
顧名思義,善良、熱心、奉獻、付出……這些都是給予者的標籤。
他們在人群中很受歡迎,人緣很好,很少會被人說三道四,記恨於心。畢竟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能夠主動熱心上來幫忙還不求回報的人,誰不喜歡呢?
我的一個朋友小雪,她就是給予型較為典型的例子,我常常稱她為「老好人」。
無論是她的同事也好,還是以前的同學也好,如果遇到了一些困難,相較於其他的同事同學朋友,他們都會更傾向於尋求小雪的幫助,而她也很樂意幫忙。
最起碼在我親眼見過的事情當中,一有她同事、或同學、或好友的求助電話,她都會很耐心、和氣地盡她所能給予幫助,並且沒有絲毫不情願。
「是不是每個人找你幫忙,你都不會拒絕?」實在看不過去明明自己的事情已經很多了,還有抽出時間來幫以前公司的一個同事寫一個東西。
「也……不是吧,只不過人家既然已經找了我,而我又能做,那就儘量幫幫人家嘛。」
「而且人家又不傻,明知我做不到的事情也不會找我啊,既然找到了我,那說明也不是很難,最起碼我可以完成。」
「我覺得也就是個小事,對我不會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還能幫到人家,這沒什麼不情願的啊。」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大概明白,小雪就是屬於九型人格中的第二種給予型性格了。
既然當事人,都不會厭煩別人一次又一次的求助,而且似乎還很享受幫助別人的過程,那我這個外人又能說什麼呢?
不過,還好,我這個熱心的朋友,還是屬於理智正常範圍內的,最起碼不會無原則無下限的任人予求。
記得是一次我們一起逛街時發生的一件事情吧。她的一個大學同學忽然就給她來了電話,目地也挺直接:借錢。
那次,我在路邊等她接完電話,等了接近一個小時,也就是說他們整整聊了一個小時,關於借錢。
掛了電話後,小雪明顯心情就沒有之前的開朗了。確實,對於一個典型給予型性格的人來說,拒絕了別人的求助,她本人應該比求職者還要難受耿耿於懷吧。
可是難受又能怎麼辦,就算是很熟的同學,涉及到金錢也不能隨意,更何況是稍熟一點的呢?
如果借的是小錢,也就借了,不要緊,就算是給同學這個人情。可關鍵是,那位同學的原話是「越多越好」……
試想,當你一個關係普通,但你對他印象還不錯,比較認可這個人的同學,畢業後,你們很少聯繫,忽然發條消息問你「在嗎」,你回復在後,一個語音電話直接撥了過來,問你能否方便借他點錢,並且是有多少借多少,最好越多越好,請問這時的你作何感想呢?
反正我是很震驚的,震驚過後,更多的是替這位同學感到難過。
為什麼急需用錢,因為這位同學炒股,負債十幾萬,不敢和家裡說,只能一個個找昔日同學借錢。對於一個大學畢業僅僅一年的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這個債務,如果一日不儘快填補,每天都會產生高額利息,利滾利,只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即使這位同學目前工作較穩定,但大家也都是普通的工薪族,多數拿的還是月薪,脫離校園,踏入社會的剛起步適應階段,手上哪有太多積蓄。
也難怪,他借錢,不是說借多少數額,而是用了「越多越好」這個詞語,可是,不知道小雪這位同學是否心裡清楚,這個詞一旦說出了口,他也許不一定真的如他所願借到錢,反而會因此失去些什麼。
看了這個案例,就會發現,小雪的助人為樂,並不是盲目,而是屬於在正常理智範疇內的給予者。
雖然沒有借錢給她那位同學,但從他們聊天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看,加上掛完電話後,心情明顯低沉許多,為此還悶悶不樂好幾天,這不也正好說明助人型的特徵嗎?
很喜歡幫助別人,很樂意別人在有需求時第一時間想到他們。而一旦沒幫到忙,就會很愧疚、自責,覺得自己辜負了人家的期望。
這時的他們,就會忘了一句話「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又或許,這句話對於他們而言,並不苟同吧。
〈02〉為什麼給予者這麼熱心
凡事有因必有果,也許你會好奇,給予者如此熱心助人的目的何在呢?大家做事情總歸有原因的吧,難不成他們真是那種無欲無求,一心只為民眾的菩薩?
當然不是,我們都一樣,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類而已,他們自然也不例外。
既然他們的關鍵詞是助人、給予,那麼他們自然就會享受給予所帶來的回報,而這個回報不一定是指金錢等物質方面的回饋,更多的是一種被人肯定和需要的精神價值。
一旦有人找他們幫忙,他們心裡更多的是一種舒心滿足感,很少產生「怎麼這麼多事,這麼麻煩?為什麼不去找別人,要來找我……」這種負能量的心理想法。
在他們看來:我給予了你幫助,給了你我真心的愛,那麼你就會回饋給我同樣的真心相待,同樣的愛。從這個角度來說,給予者的最大需求就是被愛。
也許是受外在環境影響:小時候,發現自己只要乖乖的聽話,幫媽媽做事,然後媽媽就會表揚自己,獎勵自己。把好吃的零食分享給其他小夥伴,或者做些讓他們開心的事情,他們就會和自己做朋友,和自己一起玩耍……
因為體會到了付出所帶來的回報,所以,在給予者心裡,就會形成一種認知:只要我對Ta好,那麼Ta也會對我好,會愛我。
而一旦,結果不如他們所料,自己的真心沒有換來對方同樣的真心,他們就會非常失望,也許表面上依舊還是「老好人」的形象,但在心裡已經將之劃入了「黑名單」。
所以,和給予型性格做過朋友的人會發現,和他們相處會非常幸福,因為凡事都有人在身邊幫助,自己不用太過操心與擔憂。
但同時也會有一定壓力,因為對方給予自己的關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是真的無償奉獻,同樣也需要自己關注到對方的需求,並在恰當的時機回饋於對方。
若是將給予者的助人當作了一種理所當然,他們沒有感受到來自你的關照與溫情,給予者內心通常會感到傷心、難過,會認為你並不愛他們。
雖然,有些事情,在大大咧咧的你看來,沒有什麼要緊,但要記住,在被愛這方面,給予者是極度敏感和需要的。
〈03〉給予者的助人是利大於弊?弊大於利?
結合以上,不難推出:
有的人會非常願意和給予者們交朋友,因為會很容易從他們那裡得到理解與寬容,幫助與支持,和他們相處很少會有勾心鬥角的存在,也不會有太多壓力。純粹而真誠,這不就是朋友的涵義嗎。
也有的人,會猶豫是否真的要無所顧忌地和給予者們交心,因為自己不一定能夠像他們一樣給予到對方同等的關注與奉獻。萬一因此傷害到了對方,就不好了。
所以,到底,給予者的助人,究竟是利大於弊呢?還是弊大於利呢?
套用大家熟知的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感情上來講,友情也好,愛情也罷,相遇就是緣分,相知相惜更是不易。不管對方是不是給予型性格,既然肯定了對方不同於其他普通人的存在,那麼就需要學會理解對方、包容對方。
理智上來看,朋友的價值不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嗎?如果一味索取,卻不曾付出,那麼這段不對等的關係終究會出現裂痕的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給予者的需求是公平合理的。在接受朋友的愛時,適時給予他們自己的愛,也算是一種禮尚往來。
只是,要提醒一下:
我們都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在複雜多變的社交中,有共性,也有個性。不要輕易將自己的意識強加到對方身上。
畢竟,無論關係多麼親密,你都不是他本人,再怎麼理解,也無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給予者也不例外,而我們所認為的相知,更多程度上也許可以稱之為一種「共情」。
人都是相互的,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這是尊重。
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你真心對我好,我怎麼會感知不到?怎麼會捨得推開愛我的人?除非自己承認是個超級大傻瓜。
從我自己來講,我喜歡和給予者做朋友。從他們那裡,我有了被重視的感覺,和他們說的心事會被理解並認同。
他們所給予的愛,作為授予者,我是感動的,並願意在恰當的時刻回饋我力所能及的力量給到他們。
但是,這其中,非常重要,不能被忽視的一點就是,不要讓這種愛,丟了初心,變了質,成為一種禁錮與制約。
你給我的愛,如果讓我感覺到帶有十分明顯的目的性,讓我戰戰兢兢,時刻提心弔膽,生怕自己考慮得不夠周到,辜負了你的愛。那麼這種愛,是累人的,你會累,我也累。
所以,餘生那麼長,能碰到三五知心好友,實在是不容易,尤其是誠心相待的,更要好好珍惜,不要讓一些不必要的誤解而讓這珍貴的感情漸行漸遠。
時光的長河中,願我們都能被愛,並學會如何如何去給予我們的愛。
ending~
對了,忘了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是一個給予型性格的人嗎?如果你身邊有給予型的人,現在有大概了解Ta更多一點嗎?清楚該怎樣開啟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嗎?
關聯文章:
談談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學——1號完美型,哪幾點你中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