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溫爆表,創紀錄的2019和更難過的2020

2020-12-05 騰訊網

(新華社/圖)

2010年至2019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2019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這是1880-2019年紀錄中第二高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

地球變暖的趨勢仍在繼續,2019年成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記錄中僅次於2016年的第二熱年。多家機構報告強調了氣候變化在大氣、陸地和海洋中日益增加的跡象和影響,我們正面臨幾千年來最大的威脅。

2019年再創紀錄

2020年3月10日,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2019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這是1880-2019年記錄中第二高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而2016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則是由一場非常強烈的厄爾尼諾事件導致的。

另外根據NOAA的數據,2020 年的 1 月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1 月,比 20 世紀 1 月平均溫度高出 1.14℃。1.14℃的漲幅只是平均值,全球多地 1 月份的氣溫都創下了新高。北半球許多地方的冬天異常溫和,俄羅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加拿大東部的1月,更是比往年的平均氣溫高出了 5℃。南半球也同樣溫暖,2020年2月9日,南極西摩島監測到20.75℃的高溫(目前世界氣象組織已經開始對南極監測到的高溫記錄正式進行評估)。繼2019年11月和2020年1月的溫暖期之後,2020年2月的熱浪是2019-2020年南極夏季的第三次主要融冰事件。南極半島夏季氣溫通常徘徊在冰點附近或僅上升幾度,但近幾十年來,該地區經歷了急劇變暖,使得高溫天氣更容易轉變為破紀錄的天氣。隨著大氣碳含量飆升,地球氣候持續變暖,任何新創造的紀錄可能都不會持續太久。

愈發提前的早春

大自然依靠非常具體的時間來延續。鳥類遷徙與植物開花是一致的,所以鳥類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有可以果腹的食物。但當某件事情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對動植物的結果可能是危險的。科學家稱之為「物候不匹配」,由於氣候變化,這種情況將會更頻繁地發生。2015年發表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的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由於氣候變化,美國的春天將平均提前3周到來。據此推算到2100年,春天將平均提前22天到來。

在北方氣候中,春天的提前到來通常是值得慶祝的。但它可能以夏季某些地區更乾燥、更炎熱的天氣為代價。對衛星數據和氣候模擬的分析表明,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早春綠化會使土壤在夏季變得更加乾燥。北京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1982-2011年北半球植被覆蓋和土壤乾旱的衛星數據後發現,由於春季物候提前,北半球春季植被蒸騰失水和降水量均增加,但降水增量不足以補償蒸騰失水,導致大部分地區春季末土壤水含量下降。這一土壤變幹趨勢並延續到夏季,從而進一步改變了夏季地表能量平衡,致使高溫熱浪事件頻率增加和強度加劇。這種聯繫並不存在於農田佔主導地位的地方,比如中歐的部分地區和美國的大平原地區,這些地方正在進行密集灌溉。天氣也可能淹沒某些地區早春的影響。例如,西伯利亞經歷了許多沒有夏季乾旱的早春,可能是因為那裡的天氣模式總是從歐洲帶來過多的水分。這一研究發現2020年1月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土壤變幹會產生無數的後果,包括提高地表附近的氣溫,引發熱浪或使其變得更糟。研究人員根據氣候模擬預測,由於早春綠化造成的土壤乾燥可能會使一個地區的夏季酷熱天數每十年增加近一天,並可能使那裡的最高氣溫每十年上升0.07℃。這看起來並不多,但是在四五十年後,熱浪會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像這樣的小幅增加會很重要。研究人員計劃在南半球重複這一分析,以潛在地確定早期的綠化和土壤乾燥是否會增加高溫相關災害的風險,如野火。

影響範圍逐漸擴大

氣候多變性和極端天氣事件是最近全球飢餓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全球飢餓人數有所下降,但有研究稱,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飢餓在世界範圍內再次上升。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超過8.2億人遭受飢餓,這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大數字。在2018年受糧食危機影響的33個國家中,氣候多變性和極端天氣是26個國家經濟衝擊和衝突的複合驅動因素,是26個國家中12個國家的主要驅動因素。有鑑於此,全球社會在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零飢餓目標方面面臨巨大挑戰。

世界上一些最脆弱地區的糧食供應正受到作物歉收和蝗蟲群等影響的直接影響。2019年,非洲之角異常乾旱和隨後的特大暴雨顯著降低了季節性作物產量。不規則的天氣和氣候模式也造成了25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入侵,進一步威脅到該地區的作物供應。到2019年底,僅在非洲之角,估計就有2200多萬人嚴重缺乏糧食保障。

當考慮地球變暖的風險時,應特別需要注意高溫和潮溼的極端情況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夏季熱應激效用將會影響更多的人。2020年3月一項發表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的研究稱,根據目前的全球政策,預計到本世紀末,估計將有12億人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這是當下受影響人數的四倍多,是沒有工業時代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受影響人數的12倍多。不斷上升的全球氣溫使人們越來越多地暴露在極端炎熱和潮溼的環境中。全球變暖的每一個微小的加劇都讓炎熱潮溼的天氣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熱應激是由於身體不能通過出汗來適當降溫而引起的。體溫迅速上升可能會損害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

更多的物種瀕臨滅絕

人類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在影響著地球上的生物。2020年2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一項新的研究警告,由於氣候變化,到2070年,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動植物物種可能面臨滅絕。

有些人可能記得小時候躲避飛來飛去的大黃蜂,或者發現蜜蜂在院前的花叢中飛來飛去。但2020年2月《科學》(Science)上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自20世紀以來,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北美和歐洲看到大黃蜂的機率已經平均減少了30%以上。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研究人員評估了北美和歐洲66種大黃蜂在兩個時期(1901年-1974年;2000年-2015年)的分布情況,並將其與這些地區的氣候變化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氣候變化導致溫度和降雨量的增加超出了大黃蜂的承受能力,它們滅絕的風險也隨之增加。與早期相比,2000年至2015年間,北美和歐洲研究區域出現大黃蜂物種的可能性分別下降了46%和17%。大黃蜂傾向於涼爽、稍溼的氣候,它們數量的減少與氣溫升高和棲息地變幹的頻率增加有關,這增加了大黃蜂滅絕的風險,減少了它們在新的地區定居和創造更多物種的機會。除此之外,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和土地使用的改變也是影響大黃蜂數量的因素。大黃蜂為黃瓜、西紅柿、南瓜、藍莓和甜瓜等植物授粉。如果大黃蜂的數量繼續下降或完全消失,依賴大黃蜂授粉的植物和農作物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可能會給生態系統帶來難以置信的後果。

南極企鵝是南大洋環境變化的「生物指示劑」,南極半島是南極企鵝的典型分布區。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該區域企鵝數量呈現下降趨勢。2016年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預測,到21世紀末,南極洲現有阿德利企鵝棲息地的60%,可能都不再適合作為棲息地。2019年11月,《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也發文稱,如果全球變暖像現在這樣持續下去,帝企鵝的棲息地數量將減少80%,帝企鵝數量甚至會減少81%~86%。當然這些發現不僅僅是為了拯救動植物,也是為了保護一個人類越來越難以生存的世界。要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祝葉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的確鑿證據!上個月北極圈創紀錄的氣溫達到34.8攝氏度
    今年夏天,北極圈的南部地區更適合躺椅和短褲,而不是保暖內衣和護目鏡。但不要開始慶祝,這甚至不是一個稍微積極的消息,北極圈創紀錄的溫度進一步證實了世界正處於一個不斷增長的氣候危機。根據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 2019年7月發布的全球氣候報告,位於北極圈南部邊緣的瑞典北部的氣溫在2019年7月26日達到34.8攝氏度。不出所料,那個酷熱的下午是北極圈內有史以來最高的氣溫。同樣的報告還強調了挪威小鎮的溫度記錄為35.6°C,這是挪威北極圈北部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
  • 2020年全球氣溫再創新高
    監測組織之一伯克利地球公司報告稱,2020年陸地氣溫創下新記錄,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1.96攝氏度。全球地表溫度的年度更新顯示,2020年基本上與2016年創下的紀錄持平。但2016年完全不一樣。那年氣溫受到了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的推動,這種天氣模式通過阻止東太平洋寒冷深水的上升而使全球變暖。然而,2020年,太平洋出現拉尼娜現象,導致降溫效應產生。
  • 2019全球天氣已「爆表」 多國極端天氣打破紀錄
    2019剛開年 全球天氣已「爆表」 多國極端天氣打破歷史紀錄2019年僅僅開始一個月,極端天氣已席捲全球多國,甚至打破多項歷史紀錄。美國中西部經歷罕見風寒,澳大利亞遭受極端高溫,氣候變化再次引發廣泛擔憂。北半球,美國中西部寒氣逼人。1月30日,美國芝加哥早上的氣溫降到-23℃,打破了1966年創紀錄的-15℃。
  • 北極圈內最高氣溫或創紀錄達到38°C
    6月20日,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韋爾霍揚斯克鎮(Verkhoyansk)氣溫達到創紀錄的38°C。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在尋求核實這項監測記錄。天氣和極端氣候檔案記錄著全球、南北半球和大陸極端(熱量,降水等)的詳細信息。目前WMO尚沒有「北極圈最高氣溫」的潛在記錄。此項觀測,已引起了極大關注,目前WMO正在研究為官方檔案館創建這樣一個新類別。天氣和極端氣候驗證評估是非常徹底且耗時的項目。
  • 全球多國氣溫爆表!網友:走出半生,歸來全熟
    全球多國氣溫爆表!7月1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證實,2019年全球多國度過了一個有歷史記錄以來最熱的六月!真真的應了那句話:「熱得你走出半生,歸來全熟,身上還掛著椒鹽…」 多國遭遇有記錄以來最熱六月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努利斯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2019年6月是歐洲、南美洲和非洲有歷史記錄以來最熱的六月。西歐和中歐的部分國家和地區,日平均氣溫比正常水平高出10攝氏度。
  • 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三個年份之一 全球平均氣溫約14.9℃
    世界氣象組織調查數據顯示,在持續的長期氣候變化趨勢下,2011年至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最暖的六年都在2015年及其後的幾年,其中2016年、2019年和2020年位列前三。202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約為14.9℃,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高出1.2攝氏度。
  • 和東北差不多冷了!北極升溫又創紀錄
    在某些地區,氣溫甚至比預期水平高出20℃以上。在整個2020年裡,北極的氣溫上升和海冰融化速度都創造了新紀錄,全球變暖問題十分嚴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氣象學家和氣候專家傑夫·貝拉德爾(Jeff Berardell)寫道:「如今全球變暖的速度是數百萬年來最快的,沒有哪個地方比北極變暖的速度更快。」北極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三倍。
  • 2019年成為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年份 聯合國呼籲採取行動實現...
    來源:經濟日報日前,聯合國與世界氣象組織聯合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以下簡稱「聲明」)。聲明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變暖的勢頭還將持續。
  • 北極升溫又創紀錄,和東北差不多冷了!
    圖1:北極地區氣溫上升的趨勢仍在持續,最新測得的平均氣溫比20世紀90年代正常水平高出5℃以上 在整個2020年裡,北極的氣溫上升和海冰融化速度都創造了新紀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氣象學家和氣候專家傑夫·貝拉德爾(Jeff Berardell)寫道:「如今全球變暖的速度是數百萬年來最快的,沒有哪個地方比北極變暖的速度更快。」北極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三倍。 今年,由於全球變暖導致的氣溫飆升,北冰洋海冰數量降至創紀錄的最低點。通常來說,9月是海冰最少的月份,但2020年的海冰數量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
  • 熱浪再襲歐洲:英法德和荷蘭報告創紀錄高溫 7月或全球最熱
    英國氣象局本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25日,已經達到英國創紀錄的最高氣溫38.7攝氏度(101.6華氏度)。德國、法國和荷蘭 也在當天報告了打破紀錄的高溫,這是一個月內第二次熱浪席捲歐洲。
  • 2020年地球氣溫創紀錄,恐將地球帶回9000萬年前?
    2020年地球氣溫再創紀錄   在過去的2020年,我們看到很多地區都出現創紀錄的高溫,在年初,南極局部地區的最高去外地的20.75℃,這是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首次突破20℃的高溫,隨後在北極地區甚至出現達到
  • 西伯利亞6月氣溫創下最高記錄,林火數量和規模同樣創紀錄
    西伯利亞6月氣溫創下最高記錄,林火數量和規模同樣創紀錄 歐洲聯盟氣象機構匯總的數據顯示,上個月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氣溫超過往年平均水平至少5攝氏度。高溫催生林火,林火的數量和規模同樣創下紀錄。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觀察到,全球6月平均氣溫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北極圈內的西伯利亞今年格外熱,平均氣溫比前年和去年分別創下的最高紀錄還要高至少1攝氏度,比近幾十年平均水平高5攝氏度多。
  • 創紀錄!北極地區最高氣溫達到38℃,比科學家的預期提前了80年
    熱浪還將持續,預計本周這個西伯利亞小鎮的氣溫將達到35攝氏度。 全球變暖 Verkhoyansk通常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之一,該地區在11月達到了華氏零下60度。這種前所未有的高溫並不是「孤立的現象」,俄羅斯最近經歷了130年來最溫暖的冬天,溫度比正常溫度高出6-8攝氏度。
  • 2020年或比2019年更熱!預測又是前五,科學家:地球氣候可能崩潰
    2020年已經來了,2019年的整體氣候變化可以說已經結束了,而根據英國科學報指出,隨著2019年氣候的不斷加劇,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極端氣候的出現,例如高溫,乾旱等氣候現象明顯。而對於2019年整體的氣溫請問情況,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兩三年。
  • 近期為何多地「炎值爆表」 ?
    近期為何多地「炎值爆表」 ?(資料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北半球多地近期「炎值爆表」,歐洲多地繼6月後再次出現嚴重熱浪,德國、荷蘭和比利時連續兩日打破高溫紀錄,我國華北、江南、華南等地也出現了大面積高溫。專家認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未來破紀錄的高溫天氣或許將更加頻繁地出現,人們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延緩地球「高燒」。
  • WMO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
    日前,WMO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稱,以2019年為節點,過去十年來全球異常高溫、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均達到創紀錄水平,2015—2019年和2010—2019年的平均氣溫為有記錄以來最高,2019年將是有記錄以來第二或第三熱年份。因異常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2016年仍然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 南極氣溫超過可怕的20度,這個標題嚇死我了
    2019年,長城站平均氣溫-1.8℃,比歷年高0.3度,尤其是自2019年11月以來,長城站平均氣溫明顯偏高,其中2019年11月平均氣溫0℃,比歷年偏高0.9度;2019年12月平均氣溫0.8℃,比歷年偏高0.3度。
  • 立冬後南京氣溫今日「爆表」:近30度高溫超極值
    南京氣象部門供圖中新網南京11月18日電(記者 申冉)已然過了「立冬」、「小雪」節氣也將來臨,不過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氣溫高到「爆表」。近30度的高溫,豔陽高照、暖風撲面,街上行人「被迫」秋裝換上夏裝,然而即使換上短袖短褲,也不覺得涼爽。據當地氣象部門通報,當日南京地區的氣溫已經超過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極值。
  • 熱浪來襲多國「炎值」爆表 一撥漲價潮要來了?
    多國「炎值」爆表,一撥漲價潮要來了?  這段時間,很多人都是在高溫酷熱的天氣裡艱難忍受,中央氣象臺已經連續23天發布高溫預警。而這樣的炎熱天氣其實不只在國內,入夏以來,鄰近的日本、韓國、朝鮮,遠一點的歐洲、北美洲、北部非洲,都遭遇了罕見的高溫天氣,範圍幾乎覆蓋整個北半球。甚至,北極圈內的一些地區氣溫都超過了30℃。
  • 「炎」值爆表!白沙平均氣溫高達39℃,11日起冷空氣來「救場」
    白沙黎族自治縣氣象臺臺長鄭重宇表示,5月7日至9日,該縣連續三天發布紅色高溫預警,全縣平均氣溫高達39℃,5個鄉鎮最高氣溫突破40℃,最高氣溫出現在七坊鎮(42.3℃)。不過,11日起受弱冷空氣影響,本次高溫過程將有所緩解。據了解,白沙目前未出現乾旱、人畜飲水困難等情況。不過,該縣已開始著手謀劃抗旱事宜,將通過人工降雨、發放應急設備,運送飲用水等措施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