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覽
GENERAL SITUATION TIANSHUI CITY
基本情況
◆建置沿革 天水夏、商時期屬雍州。公元前891~前886年,秦先祖嬴非子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秦亭),號嬴秦。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邽戎、冀戎,置邽、冀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見於史載最早的兩個縣級行政設置。邽縣城就在今天水市城區。秦始皇時,在今陝西渭南設下邽縣,原邽縣改稱上邽,以示區別。西漢承接秦制,實行郡縣二級制。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轄16縣,於是有「天水」之名。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稱漢陽郡,轄13縣,郡治冀縣。三國魏實行州、郡、縣三級制。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 析雍州置涼州、秦州兩大行政區,從此有「秦州」的稱謂,因境內設過「秦邑」且是秦人的發祥地而得名。漢陽郡屬秦州,州、郡治所均在冀縣。不久,秦州併入雍州,魏明帝時漢陽郡改稱天水郡。西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合雍州隴西、天水、略陽、南安、武都及涼州金城、梁州陰平七郡重設秦州。今天水市轄區大部分屬天水郡,小部分屬略陽郡、南安郡。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撤秦州併入雍州。晉武帝太康七年(286年),再立秦州,秦州州治、天水郡郡治均由冀縣遷移至上邽,從此,今天水市城區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匈奴劉曜攻滅西晉,中原動蕩,天水大亂。秦州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前涼、後秦、西秦、夏等割據政權佔據。隋唐時,撤銷郡級建置,實行州、縣兩級制,秦州地域縮小,轄上邽、成紀、伏羌、隴城、清水等縣 ,所轄和今天水市轄區大致相當。五代十國時期,秦州先後為後梁、前蜀、後唐、後晉、後漢、後蜀、後周輪流佔有。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秦州歸宋。而吐蕃各部散落隴右山谷,勢力正熾,宋實際控制的西部疆域只達秦州夕陽鎮(今秦州區藉口鎮),秦州成為北宋最重要的邊防城市。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佔據秦州。元代,州城得以恢復,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屬陝西行省鞏昌總帥府。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明太祖洪武年間,修築秦州衛城;明世宗嘉靖年間又筑西關城。後經多次重修增修,至明末,秦州城形成東西五城的形制,分別為大城、中城、東關城、西關城、小西關城(伏羲城)。清聖祖康熙八年(1669年),陝甘分省,秦州屬甘肅鞏昌府。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民國元年(1912年),驍銳軍統領黃鉞發動秦州起義,成立甘肅臨時軍政府,頒布約法,宣告獨立,響應共和,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宣告結束。民國2年(1913年),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9年至民國15年(1920~1926),軍閥孔繁錦坐鎮天水,開通天水通往各縣的大車道,拓寬縣城街道。抗日戰爭爆發後,天水成為後方重要城市。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轄8縣。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作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城區以外為天水縣(今秦州區天水郡)行政區域。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家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西和縣、禮縣1市10縣。次年,漳縣劃歸天水地區。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設立秦城、北道兩區,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秦城、北道兩區和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2004年9月30日,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截至2017年底天水市轄秦州區、麥積區和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位置和面積 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與隴南山地的過渡地帶,是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東以隴山為界與陝西省毗鄰,南跨西秦嶺與隴南市相接,西到樺林山、天爺梁與定西市相連,北越葫蘆河中遊與平涼市接壤。介於北緯34°5′~35°10′ 和東經104°35′~106°44′之間。東西長197公裡,南北寬122公裡,面積14359平方公裡。市區東西長57公裡,南北寬1~2公裡,面積57平方公裡。
◆地質 天水市以西秦嶺為分水嶺,橫跨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黃河流域的渭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長江流域的西漢水自北向南縱貫南部。著名的隴山山脈綿延西北部,西秦嶺山脈蜿蜒東南部。地勢呈西高東低走勢,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為武山縣灘歌鎮境內的天爺梁,海拔3120米;最低為麥積區東岔鎮的牛背村渭河谷地,海拔748米。東北部的隴山、南部的小隴山和西秦嶺等地,為土石山區,氣候溼潤,森林草坡廣布,植被覆蓋度較好。其他地區為黃土峁梁溝壑,植被稀疏,氣候較為乾燥。
◆地貌 天水地貌格局承襲地質歷史長期發展的古地貌,同時受到流水的侵蝕和風蝕等。在渭河以北,其地質構造屬北祁連山加裡東褶皺帶,北與鄂爾多斯臺地相連,在中、新生代陷落,與隴中盆地連成一片,沉積了深厚的第三系紅色泥巖和沙礫巖層。在第三紀末的喜馬拉雅運動中,盆地東部褶皺隆起,形成隴山,中部形成天水—西禮斷陷。第四紀以來,又堆積了幾十米厚的黃土層,形成黃土丘陵的雛形,後經長期外力侵蝕作用,發育成黃土山梁溝壑景觀。渭河以南的秦嶺山地,屬西秦嶺海西構造褶皺帶,是古生代後,經過多次地質構造迴旋,使不同巖性的地層出露地表,加上長期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形成現在的山高谷深、陡峭起伏的地形外貌。天水市南部和東部因古老地層褶皺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廣大地區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造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發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自然資源
河流、水資源 天水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系的渭河流域,面積11936.8平方公裡,佔全市總面積的83.3%;南部地區(秦州區和麥積區的14個鄉)為長江水系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388.2平方公裡,佔全市總面積的16.7%。渭河是全市主幹流,境內全長332公裡,佔渭河總長度818公裡的38.2%。境內支流較為發育,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公裡以上的一級支流有6條,南北岸有散渡河、葫蘆河、牛頭河、榜沙河、大南河和藉河。嘉陵江流域上遊有西漢水、白家河、紅崖河等主要支流,除葫蘆河外,均發源於天水市境內。天水各河徑流主要依靠降水補給。渭河流域中上遊地區,年降水量大多在600毫米以下,蒸發量大,植被覆蓋率極低,降水後滯留調節能力很差,各河流徑流量普遍較小。嘉陵江上遊各河流地處秦嶺南坡,年降水量大都在700毫米以上,植被覆蓋率高,蓄水能力強,徑流量多且穩定。天水市境內降雨和徑流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分為三個徑流區:(一)由關山南—元龍—甘泉—娘娘壩—蘇城一線以東及東南部,年徑流深大於150毫米,徑流模數為1~3升/秒·平方公裡。關山以東地區為3~6升/秒·平方公裡。(二)葫蘆河及散渡河流域,渭河谷地南河川至鴛鴦鎮區段,年徑流深小於75毫米,徑流模數小於1升/秒·平方公裡。(三)牛頭河、藉河及西漢水流域,甘谷、武山南部山區,年徑流深大於75毫米,小於150毫米,徑流模數大部分小於1升/秒·平方公裡。少部分地區為1~3升/秒·平方公裡。全市平均年徑流深95.2毫米,徑流總量約為24.0億立方米。
根據2013年公布的《天水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1年12月31日,普查時期為2011年度。河流天水市共有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及以上河流124條,天水市內總長度為5240.5公裡;流域面積100平方公裡及以上河流71條,天水市內總長度為2167.2公裡;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裡及以上河流10條,天水市內總長度為754公裡;流域面積10000平方公裡及以上河流3條,天水市內總長度為379公裡。湖泊天水市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裡及以上湖泊0個。
土壤 天水市土壤類型和種類主要有溫帶草原黑壚土區、黃綿土區和溫帶落葉闊葉林棕壤—灰褐色土區。溫帶草原黑壚土區、黃綿土區主要分布於渭河南北的黃土高原地區,海拔2000米以下。溫帶落葉闊葉林棕壤—灰褐色土區主要分布於隴山、秦嶺林區及林間草地,海拔2000米以上。據1980年、1987年土壤普查資料,市境內土壤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初育土、人為土、半水成土、水成土、均腐殖土等8個土綱,棕壤、褐土、黑壚土、黃綿土、紅黏土、新積土、澱淤土、水稻土、潮土、灰色草甸土、暗色草甸土、沼澤土等12個土類,26個亞類、67個土屬,104個土種。
礦產 天水市金屬礦產有鐵、鉻、銅、鉛、鋅、銻、金等礦種。有17個鐵礦,礦床成因有變質熱液、沉積變質、熱液、矽卡巖型。張家川陳家廟鐵礦床為中型礦床,其他均為鐵礦點。鉻礦有武山鴛鴦鎮費家山鉻礦和麥積區利橋鄉吳家河西溝鉻礦,規模小。銅礦礦床成因有變質熱液再造型、巖漿型、熱液型、石英脈型,分布在武山三水溝、張家川陳家廟、清水上王家莊、後溝和秦州區紅銅溝。鉬礦有武山陽坡山、麥積區磨扇溝礦點。武山三水溝多金屬礦床,主要礦物有菱鐵、次為鉛、銅、鋅。鉛礦見於清水縣李家溝。金礦有清水楊坪、麥積區花石山、秦州區柴家莊3處,礦床屬含礦石英脈型。非金屬礦產有硫鐵礦、滑石、鉀長石、矽石、石灰巖、白雲巖、透輝石、大理石等礦種。
◆動植物資源
植物資源 天水市植物種類豐富,共有高等植物2000餘種,其中蕨類21科41屬90種2變種1變型,裸子植物8科20屬45種4變種,被子植物142科786屬2369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喬木312種。
動物資源 天水市境內動物區劃分屬古北界季風區北部華北區的黃土高原亞區,東洋界季風區南部華中區的西部山地高原亞區。
黃土高原亞區:包括渭河以北部分地區及渭河谷地,多為農田和草原,最普遍動物是田野生活的小型嚙齒類及食蟲類小獸。常見的食肉類有狐、黃鼬、獾、豬獾、貉等。鳥類的優勢種和常見種有大山雀、喜鵲、灰喜鵲、麻雀等。候鳥有家燕、樓燕、金翅、黃鸝、柳鶯等。旅鳥有鴻雁、綠頭鴨等。爬行類和兩棲類有草遊蛇、黃脊遊蛇、壁虎、北方草蜥、蟾蜍、青蛙等。
南部山地高原亞區:包括渭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和西秦嶺一帶,為古北界和東洋界分界的一部分。海拔高,地形崎嶇,氣候較四川盆地幹寒,森林灌叢與農田交錯,兩界動物相互滲透。偶爾見的有獼猴、金絲猴。常見蹄類有麂、牙獐、毛冠鹿、野豬和林麝、秦嶺羚羊等。鳥類有麻雀、大嘴烏鴉、白鶺鴒、喜鵲、雉雞(野雞)、大山雀、畫眉、山斑鳩、金翅、暗綠繡眼、家燕。冬季有多種雁鴨、潛鴨、麻鴨、金雞等。爬行類和兩棲類有草遊蛇、鳥遊蛇、北方草蜥、鱉、青蛙、金線蛙、大蟾蜍、斑腿樹蛙、秦巴北鯢等。
(選自《天水市志》《天水史話》)
◆氣候 天水市地處副熱帶北緣和青藏高原東部邊坡地帶,溝壑縱橫,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由於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明顯,屬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區。天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素有「隴上江南」、「隴上明珠」之稱。
天水市氣溫空間分布差異大。年平均氣溫分布由中東部河谷地帶向北、東及西部山地呈遞減趨勢,分布範圍在8℃~12℃之間。氣溫年較差23.9℃~26.1℃,極端最低氣溫-17.5℃~-24.9℃,極端最高氣溫34.4℃~38.3℃,無霜期在130~230天左右。
天水市年降水量在425.0~553.2毫米之間,受地理地形影響,年降水量地域分布極為不均,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山區及關山山區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武山、甘谷及秦安大部不及500毫米。降水年際變化大,最大年降水860.1毫米,最小年降水242.7毫米。
近地層風速一般不大,年平均風速約0.9~3.0米/秒。四季分布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年最大風速14~22米/秒,關山區張家川縣最大22米/秒,渭北秦安縣最小14米/秒。
太陽輻射量5394.12~5583.66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時數在2000~2300小時之間,日照百分率46~49%。地域分布以渭北三縣較多,均在2100小時以上,其中武山縣最多為2280.8小時;其他各縣區差異不大,在1900~2100小時之間。月變化以春末5月最多,仲秋10月最少。由於天水市處於中國地形和氣候過渡帶,氣候覆雜,乾旱、冰雹、霜凍、暴雨、低溫陰雨災害發生較為頻繁。
◆2017年氣候特點 2017年天水市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正常。各地氣溫均高於歷年同期;降水量時間分布差異較大,2月、5月、8月、10月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多,其餘各月均偏少;日照時數2月、5月、6月、11月、12月偏多,其餘各月均偏少。2017年氣候條件對國民經濟影響利弊兼有,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有初夏旱、伏旱及冰雹。上半年屬正常偏好年景,下半年屬偏差氣候年景,總體氣候條件比較有利於工農業生產。
氣溫 2017年1~12月各地平均氣溫為9.1~12.5℃,比歷年同期偏高0.6~1.4℃。
圖1 天水市2017年平均氣溫距平分布(℃)
降水 2017年各地降水量為419.3~660.5毫米,秦安、武山、清水與歷年同期持平,其餘各地比歷年偏多1~3成。
圖2 天水市2017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
日照 2017年日照時數為1906~2106小時,屬正常,隆冬(1月)日照時數大部分地區比歷年偏多;後冬(2月)偏多1~5成。春季日照為514~604小時,與歷年同期基本持平。夏季日照為611.3~702.2小時,除甘谷、武山與歷年持平外,其餘各地偏多1~2成。秋季日照為281~363小時,偏少2~3成。
圖3天水市2017年日照距平百分率分布(%)
◆主要氣候事件及其影響
春季透雨 受高原槽和北方冷空氣共同影響,2017年3月9-12日,天水市出現春季第一場透雨。此次連續性雨雪天氣具有範圍廣、強度強、影響大的特點,各地最大日降水量基本均出現在12日,其中麥積、武山及甘穀日降水量分別為28.0毫米、22.6毫米及29.1毫米,均突破1971年以來歷史同期極值,達到近46年以來3月日降水量的最大值。秦安縣部分鄉鎮雪深達30釐米,武山縣最深降雪厚度達到54釐米。
乾旱、高溫 2017年4月中旬至下旬、6月中旬至下旬,全市降水量比歷年偏少60%以上,達到乾旱指標。7~9月,全市各地氣溫偏高、降水持續偏少。自7月9日起,全市各地出現持續高溫晴熱天氣。8月3日,秦州區、麥積區、清水縣氣溫創2017年之最,其中麥積區日最高氣溫達到38.5℃,突破歷史極值。
冰雹 2017年全市共出現局地冰雹11次,冰雹災害致使部分鄉鎮果園及農作物不同程度受損。
洪澇 2017年8月6日上午,全市出現大範圍強降水天氣,甘谷縣大部分鄉鎮出現大到暴雨,其中六峰鎮降水量達到66.1毫米。8月6至7日,秦安縣出現大到暴雨,城區降水量為39.3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中山鄉香山村,為118.4毫米。
◆行政區劃 1949年8月,天水分區轄天水、甘谷、武山、徽、兩當、通渭、秦安、清水8縣。1950年2月,增設天水市,以天水縣城區為天水市行政區域。同年5月25日,將平涼分區的莊浪縣,岷縣分區的隴西、漳縣劃歸天水分區。天水分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兩當、武山、漳、甘谷、清水、莊浪、隴西、通渭11縣,81區公所,614鄉。1953年底,天水區轄天水市、天水、徽、兩當、武山、漳、甘谷、秦安、清水、莊浪、隴西、通渭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區共1市11縣1區,112區公所,887鄉。1954年天水專區轄1市11縣1自治區、113區公所、962鄉、4區、13街公所。1956年1月,天水專區的隴西縣、通渭縣劃歸定西專區,武都專區的禮縣、西和、成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的莊浪縣劃歸平涼專區。1956年,天水專區轄1市12縣、43區、396鄉、14鎮、7街道辦事處;1957年11月18日,天水專區轄1市12縣、38區、390鄉、14鎮、7街道辦事處。1958年3月8日,徽縣大門、汪川兩個鄉劃歸天水縣;4月4日,撤銷兩當縣併入徽縣;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所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5個縣劃歸天水專區;9月5日,西和、禮縣合併設立西禮縣,徽縣、成縣合併成立徽成縣;12月16日,天水專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20日,天水縣劃歸天水市,撤銷甘谷縣,漳縣、甘谷、武山合併設立武山縣,張家川縣和清水縣合併設立清水回族自治縣。同年,農村撤銷區鄉設置,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城市設立街道辦事處。1958年,天水專區轄1市6縣1自治縣,129人民公社,4街道辦事處。至1961年11月15日,恢復武都專區,武都、宕昌、康縣、成縣、文縣仍劃歸武都專區;12月15日,恢復天水、甘谷、漳、兩當、西和、禮、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撤銷徽成縣、西禮縣和清水回族自治縣,漳縣劃歸臨洮專區。至1961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天水縣、西和、禮縣、徽縣、兩當、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市10縣,60個區,440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1962年天水專區轄1市10縣、444個人民公社、4街道辦事處。1963年10月23日,撤銷臨洮專區,將臨洮專區所屬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1市11縣、482個人民公社,3鎮、4街道辦事處。1964年5月31日,縮小天水市郊區;7月5日,天水市所屬的二十里舖、花牛和呂二溝公社的部分地域劃歸天水縣。1964年,天水專區轄1市11縣、478個人民公社、7鎮、7街道辦事處。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天水地區革命委員會,轄1市11縣、223個人民公社、5鎮、4街道辦事處。1980年,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32公社、5鎮、8街道辦事處。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原屬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4縣劃歸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新設秦城區、北道區。新設立的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138鄉,11鎮,11街道辦事處。2004年9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更名後兩區行政區劃不變。至2017年,天水市轄秦州、麥積2區及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個縣、12個鄉、101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2491個村委會、116個居民委員會。
◆人口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郡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1.04人,為隴西諸郡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漢陽郡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4.85人。隋大業五年(609年),天水郡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9.14人。唐貞觀十三年(639年),秦州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66人。宋崇寧元年(1102年),秦州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8.43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秦州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39.79人。宣統元年(1909年),秦州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50人。民國24年(1935年),天水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9人。民國25年,天水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7人。
1953年,今轄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03.9人。1964年,每平方公裡111.9人。1982年,每平方公裡187.6人。1990年,每平方公裡203人。全市人口密度最高的甘谷、秦安每平方公裡310人,是甘肅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最低的清水縣每平方公裡130人。天水市人口在地理分布上總的特點是:渭河沿岸及支流河谷地帶人口稠密,山區林地人口稀少。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的決定,全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為3262548人。
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33.98萬人,自然增長率5.69‰。
◆民族 天水市境內民族最先有戎、羌、氐。魏晉南北朝時,周邊少數民族內遷,今轄區先後被匈奴建立的前趙、羯族建立的後趙、氐族建立的前秦、羌族建立的後秦、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控制。同時還受到氐族建立的仇池、鮮卑建立的西秦、匈奴建立的大夏侵擾。而土族的清水氐、略陽氐、臨渭氐或在本地或遷徙他方,建立前秦、仇池、前涼、成漢4個政權。時匈奴、鮮卑、羯、氐、羌在本區都有分布,與漢族相雜而居。至隋,秦州的各少數民族一概漢化,成為漢族。唐前期,國力強盛,周邊的少數民族無法自流進入秦州,所謂「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但依舊有戰敗的少數民族被遷徙到本區,形成雜處局面。杜甫《秦州雜詩》言「降奴兼千帳,居人有萬家」。唐中後期,吐蕃勢力侵入,統治近百年。唐大中三年(849年)之後,恢復失地,部分吐蕃族仍未退出,直至宋後期逐漸融合於漢族。而秦州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控制,西北受到党項族建立的西夏侵擾。宋以後回族形成,經明代發展,構成回漢雜居局面。清同治元年至十年(1862~1871年),西北回族反清大起義,秦州回族全部波及。起義失敗後,清廷將張家川指定為回族遷徙重點區域,張家川回族聚居區形成。1949年後,隨著隴海鐵路修建及中央部、省屬企業的陸續遷建,外籍人口大量遷入,由此,民族成分發生變化。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在全市常住人口中,有34個可識別民族,其中漢族3046746人,回族214084人,其他少數民族1711人,未識別1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7人。人口超過10人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藏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東鄉族、壯族、苗族、土家族、錫伯族、土族、維吾爾族、黎族、彝族、朝鮮族、布依族、瑤族。人口在10人以下的有怒族、水族、裕固族、畲族、達斡爾族、羌族、高山族、撒拉族、京族、俄羅斯族、白族、傣族、傈僳族、佤族、塔吉克族、門巴族。
◆宗教 相傳,秦地人尹喜善觀天象,道行高超。任函谷關令時,老子西行過關,尹喜相迎,老子為其著《道德經》。後尹喜回隴西傳習道術,著《關尹子》九篇,後人尊稱《文始真經》。雖系傳說,但說明道教在天水的傳播是相當早的。漢代以後,道教正式形成,今轄區有道士活動。晉惠帝時,高僧帛元從長安西行隴右傳播佛法,佛教始興。南北朝,佛教盛行一時,開窟造像蔚然成風,著名的麥積山石窟、拉梢寺石窟,即鑿於此時。隋代佛教持續興盛,南郭寺佛塔即隋代所建(民國時毀)。唐之後,或崇道抑佛,或佛道並興,佛道的興衰多由政治左右。宋元之際,秦州逗留或居住的穆斯林商人或貢使增多,伊斯蘭教傳入。元代,回回人在秦州等地形成聚居,在秦州北關建成規模宏大的清真大寺。同期,龍門派丘處機弟子梁志通棲跡秦州玉泉觀,弘揚道法,道教得以發展。明清,佛道並行,時有宗師。清光緒初年,天主教、基督教傳入天水,發展較快。民國時期,佛道轉衰。1949年8月,天水解放後,宗教信仰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開展反帝愛國運動,實行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在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開展民主改革,實行民主管理。1958年後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政策遭到破壞,宗教活動被迫停止。1978年後逐漸恢復。至2017年,天水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民俗 天水民俗內容豐富,隨著時代發展,生產生活、儀禮、歲時節日、信仰、禁忌等民俗不斷演變,反映著天水社會的發展變化。天水的歲時節慶民俗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等。
春節 俗稱年節、過年。從臘月二十三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日,統稱過年,以初一、初二、初三、十五日最為隆重。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掃屋舍,開始除舊布新。除夕,全家團圓,出外者要及時趕回家。下午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年畫、貼門神、貼窗花,裝飾庭堂。要開神主堂,接先人回家「過三天年」,在供桌上「坐紙」、獻茶飯,祭祀祖宗。天水除夕晚上的年飯一般是臊子長面,有加吃扁食、餃子的。且一定要有剩餘,取意「歲交子時,常年有餘」。但在秦城區北部,大年三十晚上也有吃攪團的習俗,有「三十日吃攪團,來年有攪然」,(即有錢用)之說。年飯畢,長輩給兒孫散盤纏(即壓歲錢)。然後合家圍住火盆(農村舊俗有「有吃沒喝,三十晚夕一盆大火」的說法),續香守歲,俗稱「守先人」,講古論今,說笑話,玩紙牌(俗叫掀硬紙)。交子時,鳴鞭炮,開大門,迎喜神。正月初三晚飯後「送紙」(俗稱送先人)。此後人們便可攜帶禮品,走親訪友,謂之拜年。武山與隴西毗鄰的一些地方,在初四晚上送紙,留先人在家多享受一日。正月初九俗稱上九,據傳是玉皇大帝的生辰,天水人稱為天爺誕辰。初八日晚上即為天爺暖壽,鳴放紙炮,上香祭祀,頂禮膜拜。交初九子時,富裕之家在庭院中以煮熟之豬頭祭天。各地社火也於初八、初九後開演。一些地方還要在初九日組織戲班唱戲。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俗稱燈節,又叫上元節。是日,家家團聚煮元宵(湯圓)吃。城鄉都要張燈結彩,入夜,花燈齊放,人們雲集街頭,觀燈展、看焰火,盡歡達旦。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誕辰日。是日官民祭祀伏羲,規模盛大。春節期間,無論城鄉,龍燈、獅子、高抬、腰鼓、跑驢、竹馬燈、旱船、夾板、高蹺、馬秧歌、蠟花、打虎等各式各樣的秧歌傾巢而出。
二月二 古稱中和節,也叫春龍節。此日「龍抬頭」,蟄蟲復甦。家家戶戶炒蠶豆、豌豆、大豆、爆米花,殺蟲爆蛐,祈禱年內不降冰雹。農村還有打「灰簸箕」的習慣。是日早晨,家庭主婦以簸箕盛草木灰沿院落四周,一邊用擀麵杖敲打簸箕,使其草木灰撒在牆根,一邊口中念著「二月二,龍抬頭,蛇蚤壁蝨別抬頭,要抬頭,一簸箕打在灰裡頭」。意即消滅害蟲,祈求五穀豐登。舊時農村中多以紅布縫製春牛綴於小兒左袖以祛疾疫。又將炒熟的蠶豆、豌豆等串成串,讓小孩子佩戴於脖頸,據說可以減輕麻疹、天花等病。
清明節 農曆三月的第一個節氣,為傳統的掃墓節。清明掃墓,俗稱上墳。三年後的舊墳才可以培土整修。春分過後,即可先祭掃新墳,清明前幾天祭掃舊墳。在墳頭插紙幡、掛紙條、化紙錢,並且在墓地植樹種草。舊時大姓人家有清明會,族人輪流主持,合族上墳,舉行隆重祭掃禮儀,今已變為一家一戶祭奠祖先。在祭掃祖墓的同時,還伴有踏青、春遊、放風箏等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城鎮的機關、學校則在清明節組織職工、學生為革命先烈掃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已漸成俗。天水一些地方,在清明用大紅布縫製約寸許寬的長方形小袋,內裝紅花籽,綴於小兒衣服左肩,寓意可以增壽祿、添力氣。俗語云:「身背紅花籽,钁頭匏子(打土塊的木榔頭)打不死。」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城鄉民眾早起,偕老攜幼,登山郊遊,折柳採艾,擺露除病,境內人稱此活動為「擺露水」。家家門庭插柳枝、艾蒿以避邪氣。有的人甚至採集許多艾蒿存起來曬乾作藥用。少年兒童佩戴香草荷包,手腕、腳腕處纏五彩絲線(線鐲子,俗稱花花手),腰系繡有「五毒」圖案的紅裹肚,肩綴做成動物形狀的香包,耳門、鼻孔、囟門、髮際等處塗抹雄黃酒,以避蟲疫,人們吃粽子、甜醅、油糕、涼粉、綠豆糕、熟雞蛋等食品,是古代寒食節的傳承。端午節,人們還有互贈食品的習俗,學生、徒弟、新女婿要分別給老師、師傅、嶽父母送禮品(俗稱追節)。
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日,古稱天貺節,是紀念先祖的節日。民間傳說這一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一天,稱「曬龍衣」。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曬衣服、被褥、字畫、書籍,防潮防蛀。清晨子女要為去世未滿三年的親人潑綠豆湯,意在於和亡人一起換季消暑。孩童在端午節所戴之「花花手」在此日解除,家長要為孩子烙制蟬狀薄餅吃,稱烙「麥蟬」。
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稱乞巧節,民間傳說為牛郎織女而設。是日,姑娘少婦陳瓜果於庭中,穿七孔針,向織女乞巧求藝。午間把一盆清水放於院中生膜,投針則浮,看水中針影若呈花草狀,便以為得巧。此俗今已不傳。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叫團圓節。節前各家各戶準備月餅、瓜果、糖酒,晚上明月東升之時,在庭院擺設香案,獻供瓜果,祭月拜月(俗稱「獻月亮」),然後分食月餅瓜果,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節前親友之間講究互相饋贈月餅、瓜果,學生、徒弟、女婿均要向老師、師傅、嶽父母「追節」。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又叫重九。舊時文人雅士往往於此日飲酒登高,擇地而坐,飲酒賞菊,賦詩抒情,稱為重陽會。民間亦有登高之宴,以避禍消災,健身長壽。20世紀80年代後,政府將重九定為老人節。有關部門組織老齡人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召開座談會,以啟敬老之社會新風。
寒衣節 農曆十月初一日為寒衣節,傳統上專為亡人送寒衣的日子。民間歷來重視。是日,人們用紙和棉花剪貼成棉衣、鞋、帽等物,到祖先墳墓或郊外去祭奠焚燒,俗稱「送寒衣」。對凡去世未滿三年的亡人,尤重視「送寒衣」,認為送寒衣最能表達對親人的追思之情。在外地工作的人,或先人作古於外地者,家人把「寒衣」封包,寫明寄往地址,送城隍廟轉交,叫「焚包」,現在家人多在故墓地、路口或僻靜處祭祀後燒掉。
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傳說為釋迦牟尼成佛日。人們熬五穀粟米成粥以供佛,餘下的分送人家,稱「送臘八」。早晨,人們先到河邊、泉邊,或池塘處敲冰塊背回家中,分別擱置於庭院中央(祭天之處)、土地堂、麥垛、糞堆、牲畜圈等處,察看冰塊中氣泡形狀與麥粒、豆粒、蕎麥、糜、谷等的形狀相似與否,來預測來年何種莊稼收成好。如無處打冰,則在臘八前夕,用盆盛滿水,置院中,使之結成冰,俗謂「冰鑑」,次日凌晨察看測斷來年的收成。秦州區北部一些地方把冰塊立於門側,名曰「拉馬守門」。臘八以吃粥為通俗,粥以小米、黃米為主,摻以扁豆、黃豆、白菜、蘿蔔、豆腐、肉類等副食同煮,煮熟後加進調料,謂之臘八粥,也叫「糊塗飯」。熬好後的粥給土地堂、灶爺堂、麥垛、門窗扇、牲畜圈、磨子、果樹和大農具上抹一點,以示糊住家裡的財氣不外流,或有犒勞之意,然後全家共食,且要有剩餘,象徵來年吉慶有餘。
祭灶節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俗稱小年,民間有祭灶之俗。臘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戶剪一紙馬。備少許飼草,草上灑幾滴水,由家庭主婦主祀祭灶,俗稱「送灶爺」。祭祀時焚香點燭,敬獻灶糖(麥芽糖有黏性)、灶餅。祭後燒掉灶君畫像及紙、飼草,表示送灶爺上天了。祭灶後,便掃屋清舍,謂之「掃掉窮土」,置辦年貨,準備過年。除夕晚上再將灶神接回供奉(也有一些地方臘月二十三日送舊灶,二十四日迎新灶)。此日,家家吃攪團供奉灶君,其意與供灶糖相同,都是為了粘住灶君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此俗至今依然如故。
◆方言 天水方言屬北方方言區西北方言中甘肅方言的一種。天水方言根據其內部差異,可以從地域分布上分為四大塊:冀縣(包括今甘谷、武山兩縣)話、秦州(包括秦州區、麥積區、禮縣一部分、徽縣一部分)話、成紀(包括秦安縣、靜寧縣部分地區、莊浪縣部分地區)話和清水(包括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話。
自然類
熱頭:日頭,太陽。
星宿:星。
天河:銀河
走星/臊星:流星。
雲彩:雲。
搶臉風:迎面來的勁風、頂風。
響雷:打雷。
毛毛雨:細雨。
調雨:中雨。
泡雨:淋雨。
冰凌/冬隆:冰。
冷子:雹子、冰雹。
露水:露。
絳:虹。
晴著哩:晴天。
陰著哩:陰天。
半山腰:山中間。
屲裡:坡地、山坡。
山底哈:山底下、山根下。
曳水:汲水。
基子:土坯。
瓦渣:碎瓦片。
堂土:塵土。
惡水:泔水。
吸鐵石:磁鐵。
臭蛋:衛生球。
鄉裡:鄉村。
巷套:巷道。
燒:霞。
大盡:大月。
天爺:天
澇壩:水塘。
地動:地震。
胡曲/胡基:田裡的土塊。
幹水:開水。
窟圈:野外向下深洞。
年時:去年。
滿年:往年。
三十晚上:除夕。
正月十五:元宵。
五月五:端午。
歷頭:曆書。
今過:今天。
明早:明天。
後早:後天。
外後早:大後天。
夜過:昨天。
前過:前天。
早起:早晨。
一天:白天。
擦黑:黃昏。
年成:年景。
熱月天:夏天。
多咋:什麼時候。
兀早:以前。
滿常:往常。
乾糧時:吃早飯時。
晌午時:吃晚飯時。
二月二:農曆節日。
臘月八:農曆節日。
農業類
車彀輪:車輪。
竹籮:篩子。
麥摞子:麥垛。
擔擔子:挑擔子。
笤帚:掃帚
匏子:一種打碎田裡土塊的農具。
磨:一種磨碎田裡土塊的農具。
背鬥:一種竹編裝東西背在背上的農具。
掩子:大竹筐。
推扒:燒土炕的一種用具。
叉:碾麥子挑草用的農具。
碌碡:碾麥子的石滾子。
礎子:打土坯、牆的用具。
槤枷:打麥子豆子的農具。
耕子:耕地套牛的用具。
滿滿:小木碗。
擦地:用鐵鍬翻地。
塌場:碾麥子遇雨,使鋪在場上的麥子泡在水裡。
腰:用草、柴擰的捆柴火的東西。
田禾:莊稼。
先麥:玉米。
秫黍:高粱。
洋芋:馬鈴薯。
大豌豆:蠶豆。
洋柿子:西紅柿。
洋洋芋:洋姜。
黃蘿蔔:胡蘿蔔。
菜籽:油菜。
毛慄子:慄子。
科桃:核桃。
苦苣:一種野菜。
灰條:一種野菜。
地軟:地衣。
蕈兒:蘑菇。
烏龍頭:一種山林裡生長植物,苞芽可做野菜。
椒:花椒。
酸刺:沙棘。
地毪毪:苔蘚。
蕁麻:一種可蜇人皮膚的草本植物。
紅丟丟:枸杞。
貓娃草:一種草。
蟲魚鳥獸類
兒馬:公馬。
騍馬:雌馬。
脬牛:母牛。
犍牛:公牛。
叫驢:公驢。
草驢:母驢。
牙狗:公狗。
女貓:母貓。
牙豬:公豬。
豬娃:豬崽。
雞公:公雞。
雞婆:母雞。
豬婆:老母豬。
罩窩雞:不下蛋孵小雞的母雞。
瞎熊:熊。
野狐子:狐狸。
水狼子:黃鼠狼。
長蟲:蛇。
雀兒:鳥,麻雀。
老哇:烏鴉。
咕嚕雁:大雁。
鵓鴣:鴿子。
鑽木蟲:啄木鳥。
夜歌子:貓頭鷹。
老老抱:老鷹。
圓蝙蝠:蝙蝠。
鄒鄒:蜘蛛。
蚍蜉馬:螞蟻。
蛐鱔:蚯蚓。
壁蝨:臭蟲。
虼蚤:跳蚤。
麥蟬/秋蟬:蟬。
房屋、器具類
上房/廳房
偏房:廂房。
茅子/圈:廁所。
柱頂石:柱礎。
仰承:頂棚。
椽:椽子。
窗子:窗戶。
檁子:檁。
被窩:被子。
炕:睡覺的土炕。
席墊:炕席。
夜壺:便壺。
電壺:暖水瓶。
洋鹼:肥皂。
手巾:毛巾。
抽匣:抽屜。
馬杌子:凳子。
煙洞眼:煙囪。
鏟兒:鏟子。
馬勺:水瓢。
調羹:湯匙。
箸簍罐:筷子籠。
下井:水桶。
棒槌:舊時一種洗衣服的工具。
物件:東西。
調車/調兒:一種擰繩用具。
甑巴:一種蒸食炊具。
罩兒:從鍋裡撈食炊具。
曲曲罐:煮茶熬茶的小罐。
砂調:燒煮食物的瓷炊具。
鍋鯫馬勺:做鍋鯫的炊具。
籮兒:篩麵粉的用具。
水查眼:向院外排水的洞眼。
苫子:草棚。
風匣:風箱。
鍋子:火鍋。
鍋扣兒:麥草編的鍋蓋。
籠床:蒸籠。
房山花:房屋側面牆。
面然:漿糊。
人物稱謂
娃娃:小孩。
兒子娃:男孩。
女子娃:女孩。
老漢:男性老人。
老婆子:女性老人。
各家:自己。
旁人:外人。
莊農人:農民。
生意人:商人。
先生:醫生。
棒客:土匪。
要饃的/要著吃的:乞丐。
賊娃子:小偷。
達/達達:爸爸。
爹爹/大達:對伯父的稱呼。
爺/爺爺:對祖父的稱呼。
婆:對祖母的稱呼。
後人:兒子。
女子:女兒。
丈母達:嶽父。
丈母娘:嶽母。
妗子:舅母。
婭婭:姨姨。
男人①男子漢;②丈夫。
婆娘/女人:妻子。
親近:親戚。
挑擔:連襟。
先後:妯娌。
弟婦子:弟弟的妻子。
阿伯子:丈夫的哥哥。
老孫胎:最小的兒女。
先家房:前任丈夫或妻子。
連手:夥伴。
詫人:陌生人。
二桿子:指沒頭腦而又魯莽的人。
單膀子:家裡只有一個主要勞力的。
捏楚籠:沒本事的人。
身體、五官
多腦:腦袋。
白屑:頭屑。
額顱:額頭。
笑窩:酒窩兒。
眼仁①眼睛;②眼珠。
眼角屎:眼眵。
眼眉眉:眉毛。
眼眨毛:眉毛。
鼻:鼻涕。
嘴皮:嘴唇。
頷水:涎水。
牙花子:牙齦。
上科子:上顎。
咽咽:咽喉。
苦腮蛋:臉頰。
耳刮子:耳朵。
旋:頭髮旋兒。
胛骨:肩膀。
膈鄒凹/膈家凹:膈肢窩。
膈利凹(動詞):膈肢。
腔子:胸脯。
捏捏:乳房。
磕膝蓋:膝蓋。
脖臍眼:肚臍眼。
屁眼:屁股。
拐子骨:踝子骨。
帽根子:辮子。
纂纂:髮髻。
捶:拳頭。
矬子:矮子。
牙查骨:牙床。
背鍋:駝背。
癭瓜瓜:甲狀腺腫。
胳肘子:肘子。
眼窩子:眼眶。
病痛、醫療
跑肚:拉肚子。
豁豁:兔唇。
瓜的①啞巴;②傻子。
請先生:請大夫。
鬆了:病輕了。
一服藥:一劑藥。
風溼:蕁麻疹。
雞暮眼:夜盲症。
瞎的:瞎子。
結子:結巴、口吃。
殼殼:瘡疤。
攣了:癱瘓。
挖人:胃裡不舒服的感覺。
暈人:頭眩暈。
撐人:肚子脹。
魔了:瘋了。
心口子疼:胃疼。
害眼:眼發炎。
迎風了:感冒了。
養娃:生孩子。
懷娃婆娘:孕婦。
月婆子:產婦。
服飾、穿戴
滾身/襖兒:棉上衣。
汗袒:單上衣。
褲衩:短褲。
紐子:扣子。
纏子:舊時指裹腳布。
飲食、起居
飯:①泛指飯菜;②專指麵條。
殘飯/剩飯:剩飯。
絲氣了:指饃變質長出絲有了氣味。
瓜瓜:鍋巴。
面:①麵粉;②麵條。
扁食:類似於餛飩的素餡餃子餛飩。
米湯:粥。
蒸饃:饅頭。
卷子:花卷。
鍋盔:大餅。
辮粉:粉條。
黑糖:紅糖。
黃花:金針。
辣酒/燒酒:白酒。
泡茶:沏茶。
切飯:切麵條。
擀飯:擀麵條。
扯麵:一種麵食。
緩了:歇工。
耍子:玩兒。
浪/遊:逛。
吃乾糧:吃早飯。
吃晌午:吃晚飯。
吃嘴:吃零食。
舀飯:盛飯。
夾生:飯不熟。
咬不茹:嚼不動。
打飽嗝:打嗝。
吃煙:吸菸。
落枕了:脖子扭了。
夢睡夢:做夢。
惑睡:說夢話。
應承:應酬。
看:拜望。
送人情/行情:送禮。
紙菸:香菸。
坐席:入席。
拿大:罷架子。
尿尿:小便。
曬暖暖:曬太陽。
丟盹:打盹。
拉鼾睡:打呼嚕。
仰膀子:躺睡、仰睡。
麵皮:一種小吃。
鍋鯫::一種用漏勺將散飯滲滴在涼水中,再經濾水後調製的飯食。
饊飯:一種飯食。
攪團:一種飯食。
酒醅:甜酒兒。
削筋:一種麵食。
麻腐:一種油炸食品。
漿水面:一種麵食。
圍裙:圍腰。
褯子:尿布。
圍脖:圍巾。
蓋指:戒指。
耳墜兒:耳環。
懷針:別針。
纏腰子:一種背心。
生鞋:一種生牛皮裹腳的鞋。
麻鞋:麻或線做的一種涼鞋。
頷水夾:小孩襯頷水的護巾。
擔夾兒/襯戶:挑擔時肩上的墊肩。
鬥蓬:包小孩的大衣。
網子:婦女髮髻上的線網。
褂子:細布做的上衣。
袍子:舊時長衣。
罐罐茶:用小罐熬煮的茶。
水煙:用水煙鍋吸的煙。
拌湯:一種飯食。
婚喪嫁娶
當媒:做媒人。
過事情:結婚辦酒席。
發落:指女子出嫁。
掐媳婦:指鬧新房。
枋:棺材。
坐夜:人死了守夜。
填箱:女子出嫁親戚所送的禮。
安房:入洞房。
掃床:入洞房的一種儀式。
開箱錢:結婚時男方給娘家人的錢。
倒頭飯:人死後獻的第一碗飯。
服三:人死出殯埋葬後第三晚燒紙。
斂棺:入斂。
落草:人剛死未入棺停屍地上。
老衣:壽衣。
辦出月:嬰兒滿月置辦酒席慶賀。
跟幹事/跟事情:參加婚禮。
追節:未結婚前男方給女方在節日送禮。
回三:新娘結婚後第三天回門。
天爺:天。
灶爺:灶神。
香:線香。
搖籤:求籤。
道人:道士。
土天爺:土地神。
坐班房:坐監。
衝氣:迷信中所說的一種喪氣。
毛鬼神:迷信裡的一種鬼神。
祭土神:祭祀土地神。
老爺:崇拜的神靈。
禳斬:迷信活動。
司公:跳繩祭祀的人。
送紙:人死吊表送人情。
燒寒衣:陰曆十月一給死者燒紙。
坐紙:過年把給祖先燒的紙錢放在桌上。
商業手藝
做生意:經商。
掌柜的]:老闆。
買主:顧客。
賤:便宜。
欠帳:賒帳。
跌了:①降價;②賒本。
秤砣:秤錘。
稱秤:稱東西重量。
開銷/花銷/攪然:各項費用。
該:欠。
店:客棧。
館子:飯館。
戴章:剃頭的。
跑光陰:掙錢。
跟集:趕集。
騸匠:閹割小豬的人。
殺豬匠:屠夫。
開鋪子:經營商店。
牙行:賣買牲口的中間人。
鬥行:舊時糧行。
人手:商店顧員。
掛哈:總批發。
一個元:一元錢。
兩毛:二角錢。
三塊:三元錢。
背集:與逢集相對,集鎮上不逢集的日子
文化娛樂
念書人:讀書人。
學堂:學校。
粉釘:粉筆。
硯凹:硯臺。
筆硯:毛筆。
筆硯帽:筆帽。
隱格:學寫毛筆字衫紙下邊的字。
題隱格:寫隱格。
背榜:考試末名。
背書:背誦。
水筆:鋼筆。
擦子:黑板擦。
研墨:磨墨。
長腿子:高蹺。
開臺了:開戲了。
打倒立子:翻跟鬥。
掄掄:一種娛樂工具。
打早官:一種小孩遊戲活動。
社火/煙歌:春節農村歌舞娛樂活動。
高抬:社火的一種形式。
馬煙歌:社火的一種形式。
耍船:社火的一種。
打家司:唱戲、社火裡的鑼鼓。
吹響:嗩吶。
胡鬍子:板胡。
中堂:掛在上房中間,兩邊有對聯的大幅字畫。
動作心理
過嘴/給幫:親嘴、接吻。
眯(眼):閉。
淌(眼淚):流淚。
展:伸。把手伸出來。
蹴:蹲。你蹲著外頭去。
掩捂,掩著。把眼捂住。
蹺:跨一步。
絆:摔跤。
諞傳:聊天。
安頓:吩咐。
攆:追趕。
哄人:騙人。
打捶:打架。
遊門子:串門。
拾掇:收拾。
辨:①懂得;②弄懂。
嚇:恐嚇。
上心:思考、想。
掮:用肩扛。
捍:拿。
相端:想辦法。
賣派:說大話,誇耀。
編排:捏造事實。
裝誤:有意捉弄或讓別人犯錯誤。
擾堂/擾沓:打擾別人。
打江水:遊泳。
搔攤子:有意搗亂、搔擾。
撩成:準備。
言喘:說。
動彈:勞動。
央濟:求人。
觀點:①查看;②看病。
仴誤:大材小用,委曲。
繚:縫。
弄:搞、做。
訛:威脅、嚇唬。
叼:搶奪。
焯:煮菜。
刁空:抽時間。
打攪:打擾。
陰治:暗中害人。
日鬼:胡弄。
拈弄:修理。
反亂:①指小孩好動;②指人活動能力強。
打整/打折:收拾。
失茬了:做事出格,過份。
生瘟:無事生非。
盡命:拼命。
曳眼:事辦不成。
隱心:疑心。
調打:調整、安排。
搭幫:幫助。
假敲:借別人矇騙人。
貴氣:對小孩疼愛。
把穩:穩當,有把握。
打捷路:走近路。
變言子:指說話不用方言。
尋病:故意找岔兒。
饒:增、添。~一點。
顛山:發生家務糾紛私自出走。
抿:刷,抹。把牆上的泥刷光。
調過:調換。
潷:把水潷幹。
記:回憶,回想。
經由:撫養小孩。
謀:心裡謀劃盤算。
照:看。
讓攢:諷刺挖苦人。
擁:給植物根培土。
仴:折斷。
縻:把繩子斷頭接上。
下話:求情。
著氣:生氣。
獻尖:獻殷情。
謾答:巴結。
利故:故意。
眼喜:羨慕。
待承:招待。
支應:招待、服務。
浪門\遊世:串門子。
舔溝子\溜溝子溜須拍馬,巴結奉承。
上心:思慮、打算、謀劃。
剎利:乾脆利落、不拖沓。
攘踏:打擾、麻煩。
斷:攆走、趕走。
離然:了斷、結束。
翻版:變卦。
站店:住店。
杵:立著、栽下去、插進去。
踢踏:揮霍、敗壞。
搞閒:聊天。
偧:舉,翹。
相端:想辦法。
啖:吃。
咥:吃。
攪騷:幹擾。
踅摸:尋找;尋思。
喌喌:雞;喚雞的聲音。
嘔人:氣人;嘲弄人。
抓大頭:佔別人便宜。
抖虧欠:擺功勞,講冤枉。
點眼藥:巴結奉承。
吃瞎障:吃閒飯;佔便宜。
拍腔子:做保證與承諾。
守死狗:不離開、不改變,死守。
淹瞎眯:潛水。
睜眼仁:發怒。
對口聲:當面對證。
捻弄:修理、整治。
大卸八件:肢解。
撕不展\扯不展:放不開手腳、小氣吝嗇。
改絞絞:解除矛盾、隔閡。
打差錯:錯過。
抖虧欠:說冤枉,擺功勞。
舔尻子:巴結奉承人。
和稀泥:調和矛盾,平息是非,兩面都討好。
看臉勢:看別人的臉色受氣。
急挖人:心急、心慌的感覺。
嚼舌根:說假話、編造謊言。
說頗煩:說道謝的話。
惹麻搭:闖禍惹事。
各氣色:試探人的態度或事情的發展情況。
胡吹冒撂:說大話、吹牛皮。
方向、位置
高裡/頂裡:上邊。
頭起 :上邊。
哈安/底哈 :下邊。
當中 :中間。
夥裡/伙頭 :裡邊。
外前/外頭 :外邊。
頭裡/前頭 :前邊。
後頭 :後邊。
半該 :旁邊。
角子 :一角兒。
東半該 :東半邊。
浮頭兒: 最上表部分。
亭當中: 正中間。
仄楞子: 側面。
拐拐子: 拐彎的地方。
性狀、形容詞
賴活 :稍微。
害 :壞。
乖 :聽話、懂事。
心疼 :漂亮。
歡 :熱鬧。
淨 :乾淨。
邋遢 :骯髒。
甜 :口味淡。
清 :指飯湯多面少。
癯:指人瘦。
受活:舒服。
難打整:害羞。
勤骨:勤快。
撐眼 :指小孩頑皮。
乏 :疲勞。
鬼 :精明、聰明。
嗇皮 :吝嗇。
狼藉 :不衛生、亂、髒。
暮囊 :①髒、不衛生;②心裡麻煩、亂。
顛頓 :因年老而頭腦不清醒、老糊塗。
各攪 :指人關係,多指糾紛。
走手 :行走的姿態、樣子。
潑 :幹活賣力。
幹散 :辦事、行動麻利靈敏。
攢勁 :①力量大能幹;②人長得漂亮。
跌絆 :指掙扎、拼命。
惡臥 :指睡覺姿態不好。
徹板/徹耶 :①順利;②合適。
細詳 :節約、儉樸。
碎 :小。
勁大 :指程度嚴重。
枵茬 :不結實。
渾全 :完整。
頗煩 :心裡麻煩。
幹束:乾淨、整潔。
心曲:心胸狹窄。
日臉:為人好挑刺,與人過不去。
吃竅:合適。
吃勁:勢力大、貴重。
松活:輕鬆;病情緩和。
淨宣:乾淨。
爭松:與人過不去。
枵:不結實。
磁實:結實。
展脫:大方、大樣。
緊成:緊、不鬆散。
賤場:下賤。
寬扯:寬暢、寬鬆。
麻搭:麻煩、不順當。
幫肩:差不多。
砝碼:數量多;程度深。
背扇:背時。
張結:費事、困難。
磨耶:磨磨蹭蹭。
瓤幹:不強壯、不結實;能力低。
躥活:敏捷。
汙酥:噁心、不乾淨。
裸憐:因無能而貧窮、可憐。
亮豁:亮堂、光線充足;出色。
路數稠:主意多,辦法多。
佔地方:指說話不注意分寸。
葉子麻:膽大無顧忌。
沒眉眼:事情沒轉機;做人沒眼色。
各不著:感覺不到(含貶義)。
不過緊:差不多。
趔古調:做事與眾不同,特殊。
老八成:年輕人說話辦事老成。
曉不得:不知道。
忘昏大:記性不好,容易忘事。
耍的大:做人沒禮貌,傲慢。
囊髒食:形容吃飯的樣子不文明、貪食。
轉磨磨:形容想不出好辦法解決問題,而在原地打轉。
趁混兒:趁混亂行事。
兩面光:比喻兩邊討好,不得罪人。
老顛頓:老年人糊塗,腦子混亂。
緩傷癆:罵人懶,光休息不幹活。
懶幹手:懶漢。
刷擦人:藉故批評指責別人。
撅尻子:比喻被人反過來批評、指責。
守死狗:比喻死守,不改變、不離開。
抬冷槓:好抬槓,愛鑽牛角尖。
睜眼仁:對人發怒。
熱剩飯:重複做過的事、說過的話。
窩裡罩:比喻不敢走出家門的人。
原北剛:指沒有變化,還是老樣子、老辦法。
叮冷蓬:抬槓、頂嘴。
吃冷虧:吃暗虧。
對口聲:因為閒言碎語引起矛盾而相互對證。
磕淨麻叉 :迅速。
冰聽瓦消:形容毫無動靜。
掙死八活:拼命幹。
胡撕麻搭:胡亂,不認真,敷衍。
纏三兀四:糾纏不休。
零八三五:稀稀拉拉、零散的樣子。
豪顏莫勢:形容人說話、走路動作的樣子和語氣。
亂七古董:散亂,狼藉。
黑麻烏攪:顏色黑暗,不鮮豔。
日毛窟楚:動作、行為不大方,鬼鬼祟祟的樣子。
耍打溜勢:做事不認真,很隨便的樣子。
陽裡三昏: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
瓜不愣登:傻、愚昧、不懂事。
光巴連繫:形容單調孤立。
失急慌忙:形容慌張忙亂的樣子。
急裡拾挖:急忙慌亂的樣子。
生詫巴腦:對人不熟悉,生疏。
滴裡突盧:形容眼珠在眼眶裡轉動的樣子。
重沓四海:一遍又一遍重複。
滑骨居居:豐滿、光滑的樣子。
光眉化臉:形容樣子和原先一樣,沒有一點變化。
撐偧巴腦:為人好生事、找岔。
疙瘩老楚:不平展光滑,疙疙瘩瘩。
平塌四海:平坐在地上,或身體放平睡覺的樣子。
圓古楞登:樣子圓滑。
敞巴連繫:形容四邊開放,不封閉的樣子。
瞎老奉實:實實在在、老實做事的樣子。
碎各糟糟:人小、個子小。
油不拉希:油汙、不乾淨的樣子。
滯各濟濟:神情呆板,不機靈。
怪吱啦曳:怪聲怪氣。
抓把挖先:好動。多指小兒多動症。
瘋長莫勢:形容辦事時動作行為風風火火,不老練的樣子。
爭楞抱翹:原指樣子不平整、不端正,後引申為人的行為及說話沒規矩。
笨腳沓手:笨手笨腳,行為不靈活的樣子。
賊眉實眼:說話做事鬼頭鬼腦,像賊的樣子。
彎眉鑽眼:行為舉止不正派,一心想幹邪門歪道的事。
眥眉瞪眼:表示不滿的樣子。
瞎眯實眼:對視力不好的人的蔑稱。
繞眉和眼:因強光刺眼而看東西吃力的樣子。
暈三兀四:頭昏、頭暈的感覺。
豪聲擺氣:形容女人撒嬌獻媚,言行不端的樣子。
貓蓋熱屎:比喻做事敷衍了事、不認真。
嘁裡咔嚓:形容說話做事乾脆、利索。
心口如一: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一樣。
上跳失架:指調皮過火。
浮皮潦草: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紅不稜登:紅(含厭惡之意)。
花不稜登:指顏色雜亂(含厭惡之意)。
死腰趔胯:泛指做事敷衍或能力不夠的行為。
毛雨各絲:形容雨小而細密。
陰眉搭眼:指天陰沉沉的。
絀絀巴捏:褶皺、不平整。
五麻六套:線條亂七八糟,不潔淨、難看。
哭天扯淚:形容哭哭啼啼的樣子。
腰來腿不來:動作遲緩,不利索的樣子。
著三不著兩:指說話或行事考慮不周,輕重失宜。
◆人文景觀 天水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天水是位列「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保存著全國規模最大的明代建築群—伏羲廟和伏羲畫八卦的遺址卦臺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聖地,也是伏羲文化研究交流的中心。1992年,江澤民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裡」。境內古石窟、古遺址、古戰場、古建築眾多,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有文保單位253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7處、省級文保單位38處。天水景區景點數量較多、分布集中、文化品位較高,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伏羲廟 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始建於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甘肅御史許翔鳳建議朝廷,獲準將國家投資擬建於卦臺山的伏羲廟改建於秦州城,秦州正式取得建廟權。從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始,在成化朝的基礎上大建伏羲廟。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全面整修,建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落,成為全國性的祭祀中心。禮部還專門制訂程式化祭文,頒行秦州,以示朝廷對秦州伏羲廟的重視。清代前後五次重修,現在廟宇景況是清德宗光緒十一年至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5~1887)最後一次重修後的遺存。由南向北,戲樓、「開天明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院落重重相套,三進四院,高深幽遠;而朝房、碑廊、鐘鼓樓等沿橫軸對稱分布,規整劃一。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地灣遺址 位於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坐落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臺地及緩坡山地上,總分布範圍達110萬平方米。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學術界評定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1978~1984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先後兩輪大規模發掘,發掘總面積14752平方米。共清理、發掘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窯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個、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蚌器2218件、動物骨骼17000件。據考察,遺址文化內涵可分為五期:即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仰韶向齊家過渡的常山下層遺存。考古年代從距今78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4800年,上下跨越3000多年。其一期文化距今約7300~7800年,是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大地灣遺址在展示獨特文化內涵的同時,還創造了中國考古史上的六個「第一」。一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將中國旱作農業起源時間推前了1000多年。二是中國最古老的彩陶,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址出土三足缽等彩陶200多件,將中國彩陶的創作時間推前了1000多年。三是中國文字的最早雛形,在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畫有10多種彩繪符號,雖然暫時還沒有破解這些神秘符號的真正涵義,但這些早於西安半坡遺址1000多年的刻畫符號應該是中國原始文字的雛形。四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距今約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文化遺址留存有F901巨大的房屋基址,整個建築由主室、東西側室、門前附屬建築四部分組成,總面積約為420平方米。這座被考古學家稱為「原始人大會堂」的巨型建築,是中國目前所見史前時期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築,開創了後世宮殿式建築的先河。五是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F901房屋基址主室全部以當地所產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類似現在的水泥地,據測定硬度相當於100號水泥。這和古羅馬人用火山灰製成的水泥同屬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六是世界上最早的繪畫。F411房址地面繪有一副黑彩地畫,人物雙腿交叉身後拖有尾飾,神秘、怪異、粗獷、原始。繪畫輪廓線條醒目,形象生動。經測定,創作年代距今約5000年,被譽為「盤古開天第一畫」。
麥積山石窟 位於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稱。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迅速傳播發展。後秦姚興在位時,麥積山開窟造像開始,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600年間無數能工巧匠的不懈開鑿、精心繪塑,終成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保留大小洞窟194個、泥塑和石雕大小佛造像7866身、壁畫1000多平方米。洞窟建築古樸典雅,雕塑逼真傳神,表情豐富,壁畫生動優美。無論是莊嚴肅穆的佛陀、慈悲大度的菩薩,還是虔誠恭敬的弟子、輕快自如的飛天,或孔武有力的金剛力士、虔誠和藹的供養人,大都栩栩如生,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並表現出極強的世俗化傾向,讓人直接能體會到佛國世界亦即世俗世界,從而拉近了人和佛的距離。「世俗化」是麥積雕像區別於其他石窟雕像最顯著的風格。麥積山石窟,不但內涵豐富,而且景色秀麗。石窟因風景而增色,風景因石窟而添彩。每當細雨霏霏,棧道和洞窟之間煙霧繚繞,時散時合,若有若無,如詩如畫,呈現一派佛國仙境的幻景。「麥積煙雨」為秦州十景之一。1961年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月,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被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大像山石窟 位於甘谷縣城西南2.5公裡的大像山上。大像山岡巒起伏,為甘谷南山餘脈,呈魚脊梁形,山勢如龍、山體似旗,有文旗山之稱,又因山有大佛像,又名大像山。山壁松檜叢生,野花遍布,亭臺樓閣依山勢而建,一步一景,自下而上,依次為山門、土地廟、墨葛殿、太昊殿、羅真殿、接引佛殿、文昌宮、靈巖寺、魯班殿、關聖殿、無量殿、雙明洞、大佛窟、三聖殿等。其建築布局以無量殿為界,其下主要為木結構建築物15處;其上以大像窟為中心,有洞窟23處。這些建築或組合成庭院模式,或鑿崖而成懸空角樓,各具特色,多姿多彩。此外還有東漢隗囂歇涼臺、閱兵臺、聖門石子故裡碑、《重修漢平襄侯祠記》碑等文物古蹟。大像窟又名大佛殿,在大像山山崖之巔,始造於盛唐時期,是大像山主體建築,窟作圓拱形。窟內大佛和顏善目,儀容莊重,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左手扶膝,右手舉起,作施濟眾生狀。大佛高23.30米,肩寬9.5米,高度在全國石胎泥塑大佛中位居第七。大佛窟四周有小龕七十餘個,每龕前原有泥裝懸塑像,為供養菩薩,伎樂飛天、羅漢、天王、人面鳥等,現存白鶴童、人面鳥、蓮葉、捲雲等。窟簷原系木結構三層閣樓式,因長期風雨侵蝕,致使殿宇坍塌,大佛手足遭損,經1982~1985年搶修補塑,基本恢復原貌。十裡之遙,清晰可見。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簾洞石窟 位於武山縣城東10公裡洛門鎮。石窟始建於東晉十六國後秦時期,歷代均有增修和重建,現存拉梢寺、水簾洞、千佛洞、顯聖池四處古蹟,總稱水簾洞石窟。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簾洞所在的山體形似蓮花,而洞窟隱藏在山腰清幽處,酷似花蕊。每當雨季,水自山巔向崖簷流瀉,狀若水簾,故名水簾洞。洞內有菩薩樓、老君閣、聖母殿、藥王殿等建築,屬明、清和近代之物,而北魏壁畫殘存,古趣盎然。拉梢寺在後峽北,與水簾洞隔溝相望,巨大的石崖壁面上一佛端坐蓮臺,二菩薩侍立兩旁,安詳寧靜,神態自然。拉梢寺有三奇:大佛浮雕高達四十餘米,國內罕見;墨書題記一方,清晰可見,表明是為北周明帝三年(559年)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遲迥所造;崖面上端建蔽雨風簷,簷下壁畫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痕跡,亦屬國內罕見。千佛洞,因懸崖壁面影塑、懸塑、繪畫諸多佛像而名。其造像始於北周,大興於中唐及五代,色澤鮮豔,線條流暢。顯聖池在水簾洞東南數百米處,為一天然洞窟,殘存北周壁畫;洞內奇石聳立,蒼苔覆蓋,泉由石生,水從石下,終年叮咚作響,給人以仙從中來的感覺。
木梯寺石窟 位於武山縣城西南約30公裡的馬力鄉楊坪村境內,石峰險峻,四周為懸崖峭壁。據傳絕壁處曾有數丈木梯,供人們攀援入寺,故而得名。石窟北側有一處鐵山門通向寺內。初建於南北朝時期,歷代均有建修,內有十殿九洞二磚塔。二塔已無跡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木梯寺依山建造,現存窟龕18個,殿堂4座,內有彩塑神像80餘尊,壁畫234幅,繪畫面積2100多平方米。其中5、7、9號窟的造像保存較好,塑造技巧精湛脫俗,造型古樸,藝術價值較高。寺內建築還有玉皇閣、大佛閣、風婆洞等。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寺 又名興谷寺,俗稱「官寺」,位於秦安縣城。元文宗至順年間(1330~1332)規模初具,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大門、鐘樓、天王殿與方體建築般若殿。「般若」二字系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著名學者胡纘宗所書,規模典雅,大氣磅礴。般若殿坐東向西,面闊三間計11.7米,進深兩間計8米,單簷歇山頂。正脊浮雕行龍和牡丹紋飾;兩端置龍吻,怒目卷尾,張口吞脊;中央置琉璃獸面火珠,兩側設走獸。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採用元代首創的斜梁構件。雖數次重修,而梁架結構、鬥拱風格,依舊保持元代建築的特點,是甘肅省範圍內現存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是研究元代建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泉觀 位於天水市城區北天靖山麓,因觀內有清泉一脈而得名。按元代唐仁祖《創建玉泉觀記》的說法:「其山腹出泉,冥然澄寂,祈飲者可愈邦人之疾。」樹繞泉亭,簷楹蔽映,如入畫圖,觀因勝境,名曰「玉泉」。景色清幽,泉水湛然,「玉泉仙洞」或「玉泉仙隱」名列秦州十景之一,是著名的道教聖地。據民間傳說玉泉觀始建於東漢,當時有一位號鐵馬大仙的盧真人曾在觀內修行,有洞廬遺蹟。唐代,著名道士呂巖(即後世俗傳的八仙之一呂洞賓)雲遊秦州,詠作《秦州北山觀留詩》,有「一到邽山宮闕內,消閒澄慮七弦琴」句,這裡的「邽山宮闕」說的就是北山觀,也就是現在的玉泉觀。宋代,全國大建宮觀,更名天慶觀。元初,全真道士丘處機弟子梁志通雲遊四方,棲跡秦州天靖山,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和二十六年(1289年),募資創建太上殿和玉皇殿等主體建築。曆元、明、清三代30多次重建、擴建,終成擁有建築90餘座,佔地30餘畝的大型宮觀。宮觀建築群依山就勢,分布於崗巒溪澗之中,或依山崖,或臨壑澗,參差有致。2006年,玉泉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氏民居 俗稱南、北宅子,是明代「父子鄉賢」胡來縉和胡忻的宅第,位於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分列路南北,隔街相望。南宅子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是山西按察司副使胡來縉宅第。平面構圖略呈矩形,整體形制與建築設施有很強的防衛性。庭院大門上書「副憲第」,門外臨街有千年古槐一株,當地人又稱南宅子為「大槐樹底下」。入大門既是天井,東、西各有一垂花門,東門已圮,西門上書「桂馥」二字。入西門有四合院,東、西為廂房,南有正廳五間,單簷懸山頂木結構,磚牆、鬥幾齣抄,直欞隔扇。北有側廳五間。沿西南角入門又有一小四合院,是佛堂、書房和客廳所在,花石鋪地,竹木蔥鬱,清靜優雅。北宅子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是胡來縉子太常寺正卿胡忻宅第。呈正方形,由6個大小不同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組成,現存東院過廳和主體建築廳樓,其中廳樓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簷硬山頂磚木結構,氣勢宏偉,雍容華貴。二樓簷柱間置雕花欄板浮雕牡丹、荷花等圖案,生動細緻,精美絕倫,是明代雕刻藝術的傑作。南、北宅子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認為屬西北唯一,全國罕見。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街清真寺 位於天水市秦州區人民西路25號,是以中國傳統土木結構建築藝術形成的一座伊斯蘭教寺院。始建於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重建,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復擴建。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磚木結構六角攢尖頂三層姆拉樓。明神宗萬曆十三年(1585年)建頭、二門牌坊兩座,上懸「清真古教」匾額,坊題「誦經法古」四字。姆拉樓額題:「無聲無息」、「於穆不已」、「袛報元功」、「報本還原」、「省心樓」等匾。民國19年(1930年)地震,大殿中梁傾敧側斜,復修後,形成一組樓、臺、廊、殿,疏密得宜的古建築群。但因年久失修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毀壞,該寺古建築僅存禮拜大殿。1986年群眾集資新建姆拉樓、浴室、教長室及經文教室等,佔地1674平方米,基本恢復了原寺格局。禮拜大殿是該寺主體建築,東向,平面基本脫胎於中亞禮拜殿,分前廊、大殿及後殿三部分,大式土木結構。前廊與大殿勾連搭成單簷歇山式屋頂,後殿亦為單簷歇山頂與大殿連搭一體,龍蓮脊,當心室剎樓閣以彩琉璃製成。殿身面闊五間,通寬19.3米,進深六間,通長23米,平面呈「凸」形。殿內只有兩根粗大內柱,繼承了元代減柱建造的遺風,擴大了使用平面和空間,大殿後壁開龕。梁架結構為七檀抬梁造。柱上架七架梁,其上再重疊兩層瓜柱、五架梁、三架梁、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橫向用枋聯絡,各層梁頭和脊瓜柱分別安檀、墊、枋。踩步金為檀、墊和襟間隔架科。整個梁架用木材粗大,有明顯柱生起。殿身出簷鬥拱柱頭科為五踩單翹單昂,平升科為三踩單昂。前後和山面各簷鬥拱參差變化,靈活有序。禮拜大殿建築宏偉壯觀,結構嚴謹,其主體保留有顯著的元、明時代建築風格,是研究伊斯蘭教寺院建築的珍貴實例。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藝術
秦安小曲 系牌子曲類的民間曲藝,又叫小調,也叫「地攤子」、「唱曲子」或「夜秧歌」。其相傳形成於明代,興盛於清代,分為花腔與老腔兩大類型。花腔的詞曲格式、演唱與演奏形式以及調式與陝西眉戶相近,而老腔卻明顯地保留著濃鬱的地方特色。秦安小曲用當地方言演唱,直唱無白;用水子敲擊和三弦隨腔伴奏,有的還用鑼、鼓、鑔、四片瓦等樂器伴奏。它即可演唱情節簡單的散曲小調,又能演唱內容比較複雜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秦安小曲表現細膩,曲調婉轉,節奏嚴整,速度平穩,旋律流暢,悠揚抒情;唱詞多採用敘述方式,有些篇幅較長,風格上接近眉戶。現存傳統曲目有《八仙慶壽》《薦諸葛》《白猿盜桃》等60餘個。
張家川花兒 在民間已經存在了上百年的歷史,是張家川民歌的主要組成部分,流傳範圍遍及全縣,內容豐富多彩。張家川花兒與臨夏花兒的格律、形式、結構大體相似,但由於方言差異、回漢雜居,張家川花兒在格律、調式上有其獨特的個性,在某些語彙中滲入了「小曲」的音韻,曲調高亢、悠揚,通常為獨唱或對唱形式。張家川花兒不僅能歌唱,朗讀起來也十分上口,詩味濃厚,明白易懂,是張家川回、漢人民用來歌唱自己的生活、勞動、愛情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情感真切、鄉土氣息濃鬱的特點。
秦安蠟花舞 又名「蠟花燈」、「蠟花盆」。由於這種舞蹈是在夜間演出,以花燈為道具,內燃蠟燭,故名「蠟花舞」。其主要流傳於秦安縣郭嘉鎮、吊灣一帶,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蠟花舞是由女性群體表演的一種舞蹈,伴唱伴奏以「秦安老調」中的「四六越調」為主,有反映男女情意的山風野味,也有表現勞動人民忠厚樸實、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反抗封建社會制度的豐富內容。蠟花舞起初舞者不唱,由一人彈奏三弦伴奏、伴唱,後來發展為邊舞邊唱,形成了現在的演唱形式。表演時,左手掌一盞造型為蓮花或其他花形的花燈,花瓣四蔟,花心中空,置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右手持彩綢扇,手舞足蹈,華燈閃爍,極為抒情。蠟花舞的動作細膩多變,樸素優雅,舒緩窈窕。
天水夾板 又稱雲陽板,是古樸而原始的民間舞蹈藝術。每年正月初九是約定俗成的表演之日,夾板舞沿城區主街道表演至玉泉觀,隨後進行宗教祭祀活動。天水夾板的起源,應上溯到唐代的「拍板」。1985年,麥積區南集村宋墓出土的畫像磚中有《男女擊拍板圖》,儼然就是天水早期夾板的樣式。天水夾板屬男性隊列舞蹈。「夾板」是用兩塊長約75釐米、寬6釐米、厚2.5釐米的紅椿木、槐木或桐木製成,上繪有藍彩帶圖案,上端系以筋繩連接纏穗挽彩,下端可開合,用於手執擊打。天水夾板舞是一種地道的民間歌舞娛樂活動,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宗教祭祀活動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莊嚴的祭祀形式。新中國成立後,在「文革」期間受到禁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得到重視和發展。近年來,經文藝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提煉加工,在藝術風格、表演技巧、隊伍規模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突破。1997年8月在甘肅省舉辦的首屆群星藝術節大賽中,天水的舞蹈《豐收夾板》獲得銀獎。
武山旋鼓 天水民間俗稱「羊皮鼓」、「點高山」。主要流行於武山灘歌、龍泉一帶,舊時主要用於祭祀、酬神、賽社等世俗化宗教活動,後來逐漸發展為群眾性民間舞蹈。武山旋鼓表演陣容宏大,場面壯觀,威武雄壯。表演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打鼓心,或敲鼓邊,邊敲邊舞。舞蹈動作粗獷,技巧複雜,旋轉自如。隊列縱橫穿插,聚合開張,騰挪自如,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展現出五花八門的表演套路。旋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以鐵圈為箍蒙上精緻的羊皮做鼓面,外形如一面薄薄的大葵扇,扇面直徑一般在30釐米左右,厚度僅1毫米。鼓面上繪有花紋圖案,下置一柄,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鑔。用藤條做的鼓鞭敲擊鼓面時,震動鐵環與小銅鑔作響,鼓聲雄壯激昂,鐵環清脆悅耳。2000年 「甘肅省第二屆群星藝術節」上獲得銀獎,併入選全國第十屆「群星獎」決賽。
◆名優土特產
天水雕漆 歷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中,繼承傳統,博採眾長,經歷代能工巧匠的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我國雕漆工藝中出類拔萃的品種。天水雕漆工藝廣泛吸收福州、揚州、北京、天津等地雕漆工藝的優點,兼眾家之長,創自己特色。在繪畫藝術創作上,不但吸取敦煌壁畫、麥積雕塑的藝術風格,還吸收甘肅彩陶、宋元瓷器、明代玉器,以及民間剪紙、刺繡、年畫等藝術特點,形成了天水雕漆獨特的藝術特色。天水雕漆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選材嚴格,工藝精湛,造型生動,圖案古樸,漆質硬亮,耐酸鹼高溫,集觀賞、實用特點為一體。雕漆產品要經過木工、漆工、石刻、鑲嵌、描金等一百多道工序;有烏黑、紅、酒紅、墨綠、寶藍、翠綠、駝黃、古絹黃、硃砂紅、玫瑰紅等十多種顏色,色彩絢麗,光可鑑人。
清水龐公石 產於清水縣紅堡鄉牛頭河峽谷及小華山一帶。宋代山陽人杜綰所著《雲林石譜》收入南北奇石110多種,其中就有龐公石。明、清以來,龐公石曾被選為御用貢品,陳設在皇家園林。民間視其為吉祥的象徵,多將其置放於門庭、影壁之處,或陳列於廳堂、几案之上,倍加珍貴。龐公石天然妙成,質地縝密堅緻,紋理細膩滑潤,色彩斑斕溢翠。用其所加工成多種抽象的造型,或神話人物之型,或飛禽走獸之態,或奇峰秀巒之狀,令收藏者愛不釋手。
武山玉雕 武山縣盛產美玉,素有「眾山皆藏玉」的譽稱。因其玉主要產於武山縣鴛鴦鎮的崇山峻岭之間,故稱鴛鴦玉。武山鴛鴦玉學名蛇紋巖,含多種化學成分,有翠綠、墨綠、淡綠及褐紅諸色,色彩繽紛,美不勝收。據考證,陝西博物館陳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是用鴛鴦玉雕琢而成。用鴛鴦玉雕琢的夜光杯是武山玉雕中的龍頭產品。武山鴛鴦玉夜光杯質地優良,紋理天然,工藝精緻美觀,產品新穎大方,風格獨特細膩,造型生動優美,色彩斑斕晶瑩,光澤耀眼奪目。其耐高低溫,不爆不裂,色澤長久不變,盛酒後,酒味更醇更濃。
天水麻鞋 天水各縣、區都有種植大麻的歷史,清水種植大麻編制麻鞋的歷史最為悠久,而把麻鞋推向國際市場的則是甘谷縣有關企業。清水大麻的顯著特點是全身無節、纖維長、有韌性、彈性好、綿軟。若織成布,具有保溫、吸水慢、散發快、透氣性好,不宜起皺等優點。麻鞋是清水縣的傳統手工藝產品。麻鞋有粗細之分,粗者用麻擰成辮,盤成麻鞋底墊,用麻繩左右穿緊,在底周邊上栽上較粗的精緻麻繩,做成鞋幫子,一一串起來,再做上鼻梁,用木頭楦子把鞋鼓起來。細麻鞋底子結實,幫子細密,鼻梁精緻,還用白皮包個周邊,看起來舒服。麻鞋的編制隨時代審美的變化不斷改進,除傳統的樣式外,還有單邊麻鞋與無鼻梁麻鞋。單邊即鼻梁高,周邊繩套稀少而集中;無鼻梁麻鞋即在栽鼻梁的地方用細繩子網起來代替鼻梁,形成圓口鞋式,穿在腳上既舒服又美觀。
甘谷辣椒 甘谷縣是著名的「辣椒之鄉」,所產辣椒色澤光亮,肉厚油多,角條頎長,皺紋均勻,制幹率高,味道濃鬱鮮香,具有開胃健脾,養顏明目,健美減肥,降低血壓,增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等多種功效,且富含十幾種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甘谷辣椒有近四百多年的種植歷史。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葉應甲編纂的《伏羌縣誌》中,就已經有了種植辣椒的記載。甘谷是我國最早引入並開始大面積種植辣椒的縣之一,集幾百年栽培經驗,椒農們形成了一整套精湛獨到的種植技術;甘谷辣椒產量高、質量好,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一般辣椒要高很多。
天水蜜桃 天水素有「隴上江南」的美稱,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很適宜水果的生產,歷史上以盛產水果而著名。渭河沿岸麥積區的伯陽、秦安縣鄭川等地產的仙桃、齊桃享譽省內外。早在漢代天水就已經廣泛栽培蜜桃,麥積區伯陽鎮和秦安的蜜桃久負盛名。天水蜜桃的顯著特點是清香糯甜、成熟早、產果期長。一般從6月成熟的早熟桃,可以一直延續到9月以後成熟的晚熟桃。天水蜜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揮髮油、有機酸、礦物質、粗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等多種成分。
花牛蘋果 因最早產於麥積區花牛鎮花牛村而得名。1953年,中共天水地委與西北果樹研究所合作,在原天水縣花牛鄉花牛寨村建立山地蘋果栽培示範點。1955年,花牛寨村引進紅元帥果苗,栽種150畝。次年,又從遼寧熊嶽果樹研究所引進紅星、紅冠等果苗,栽種210畝。1960年後,花牛寨紅元帥蘋果漸次掛果。1964年,花牛寨村產的紅元帥蘋果在全國果品評比會上被評為全國優質蘋果。1965年秋,花牛寨人挑選40公斤紅元帥蘋果獻給毛澤東,中共中央辦公廳於同年10月覆信致謝。同年秋,天水縣花牛公社花牛寨大隊出產的100餘箱紅元帥蘋果,經天津海關運至香港試銷,很快被英國商人購買,英商又轉賣給美國商人。果品色、形、味俱佳,在香港市場蘋果評比中稱優。果品試銷時,因包裝箱上有花牛字樣,香港媒體稱為「花牛」蘋果。從此,甘肅出口的元帥系列蘋果,均以花牛品牌進入國際果品市場。天水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宜蘋果生長,所產花牛蘋果品質優良,多次在全國、全省評比中獲獎。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評價天水產紅星、紅冠,果實果面紅豔,果型高樁,五稜突起,香味濃鬱,果肉細膩,果汁多,硬度大,耐貯性好。
◆風味小吃
天水呱呱 品種繁多,以原料區分,有蕎粉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是蕎粉呱呱。其製作方法是先把蕎麥粉成「蕎糝子」,入水浸泡,取其澱粉,然後將澱粉加水入鍋,用小火燒煮,直到鍋內形成一層厚厚的色澤黃亮的呱呱時方可取出,裝入盆內加蓋,經過回性便可食用或上市。天水呱呱的吃法也比較獨特,先將呱呱撕成小片,再配上辣椒油、芝麻油、芥末、醬油、食鹽、醋、蒜泥等即可。
天水釀皮 釀皮也叫麵皮,是用麵粉製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將麵粉用涼水和成硬團,然後在清水中揉搓,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澱粉沉澱後,倒去清水,加放食鹼,調成麵漿,舀入平底鍋,上籠蒸熟,吃時切成長條,隨碗搭配。一碗黃亮透明的釀皮子,加上油潑辣椒、精鹽、醬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醬等調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豔味美、油濃汁足、涼爽利口、噴香解暑之特點。釀皮食法多樣,即可當主食,又可當菜餚,可涼可熱,四季皆宜,深受大眾歡迎。
天水漿水面 漿水面製作,一般選用鮮嫩的萵苣、苜蓿、薺薺菜等野菜或芹菜、蓮花菜葉為原料,切成細條,煮熟後再燒一鍋開水,用少許小麥粉或玉米粉勾芡,加上發酵的引子,盛在瓷罐內蓋好,一二日後即成漿水。做漿水面時,先在炒鍋內倒入少許油,將蔥花、鹽或蒜片、辣椒絲放入,炸成焦黃,投入漿水(也叫熗漿水),燒開後,澆在煮好的麵條上,再加上炒好的蔥花或韭菜,便是酸香溜爽的漿水面了。
天水豬油盒 天水的名小吃,當地人都稱之為清代宮廷點心。它是在宮廷點心「豬油餑餑」的基礎上改制的。主料為上等精麵粉,輔料有生豬板油、大蔥嫩蕊、胡麻油、精鹽等。做法是:把精麵粉發酵待用;另取油、面,以1:3的比例制酥;再把大蔥嫩蕊切成末;把發酵好的麵團加鹼揉制,直至揉制到有較強韌性時,拉成長條,抹上胡麻油,揪成1兩重的面劑;再把面劑按扁,包入生油酥卷攏、按扁,包進生豬板油、大蔥末、精鹽等,捏攏收口即成圓形豬油餅生坯。把鏊子置火上,抹上少許胡麻油,燒熱後,將餅坯放入鏊內,稍烙一會兒,即在鏊內倒入適量的胡麻油,把生餅坯半煎半炸至金黃色時,從鏊內取出,下爐中烘烤至熟。天水豬油盒具有酥脆鬆軟、滋味濃香、色澤豔麗、油而不膩、酥而不碎等特點。
秦安肚絲湯 秦安縣的一道獨特小吃,選用豬肚為主原料,洗淨後清水下鍋煮熟,冷卻後切成極細的絲子,用澱粉配上辣椒、胡椒粉、醋等佐料做成湯,填上肚絲,文火燒制。成品湯色澤黃亮、肚絲漂遊,吃起來酸麻可口,辣在其中,回味無窮。
甘谷酥圈圈 甘谷縣的一道精製面點。以精細白面、上等胡麻油配以香料等精工細作,並用適宜的火候在上下都有炭火的一種稱鏊的平底鍋內烙烤而成。具有色澤金黃、香酥可口、油而不膩的特點,還具有耐存放之長處,即使在炎夏,存放月餘也是光幹不餿,常被人們捎給省內外的親朋好友。據傳,酥圈圈是在清代由城關蔣家莊一姓李的廚師創製而成的。
烏龍頭大滷麵 天水的傳統麵食。做烏龍頭大滷麵時,先把烏龍頭、芹菜、木耳、豆腐乾、大肉、夾板肉、煎蛋餅等切成大塊或大片,或滾刀切,再配上切成大段的黃花菜與汆好的丸子,不帶湯炒成臊子,然後兌入適量的熱水,煮沸後用澱粉勾芡成稠糊狀,即可澆配扯麵。吃時,把寬扯麵撈入碗中,澆上臊子湯頭,再調上油潑辣子、醋、鹽等佐料,即是葷大滷麵;臊子中不放肉則為素大滷麵。天水烏龍頭大滷麵的特點是面寬、碗大、臊子大、臊子稠,與麵條緊粘在一起,味美可口。而且臊子中重用烏龍頭,微帶清苦寒香之味,很是上口。
張川鍋盔 又名張川大餅。它不僅是張家川回族人民的傳統美食,也是天水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風味麵食。張川鍋盔主要原料為優質冬麥麵粉。有乾麵鍋盔和雞蛋鍋盔兩種。先把精粉發好,加入一定比例的鹼水,然後再填入大量乾麵,反覆揉制(現在多用槓子擠壓麵團,省力、工效高),這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直到將麵團揉壓成綢子一般綿軟,才切成4斤或5斤甚至6斤重的面劑子,再將劑子反覆揉壓,使其更加光滑綿軟,然後加入香豆、蔥花,擀製成厚而大的圓餅形,並在餅面精心旋出箍紋,抹上菜油,開上鏊烘烤。雞蛋鍋盔是把精粉發好後,在添加乾麵揉制的同時,將適量的蛋液加入,經反覆揉壓,使蛋汁與麵粉完全相融,再如製作乾麵鍋盔一樣上鏊打熟。張川鍋盔厚大如盾,保留古俗,不僅火色鮮亮,香酥誘人,口感細膩,而且經久不變味,不易破碎,便於攜帶。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綜述 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與隴南山地的過渡地帶。東以隴山為界與陝西省毗鄰,南跨西秦嶺與隴南市相接,西到樺林山、天爺梁與定西市相連,北越葫蘆河中遊與平涼市接壤。位於北緯34º05´~35º10´ 和東經104º35´~106º44´ 之間。東西長197公裡,南北寬122公裡,面積14359平方公裡。天水境內大部分區域屬黃土高原山梁溝壑區,南部、東北部有部分石質山地。渭河自西向東穿越全境,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為武山縣灘歌鄉境內的天爺梁,海拔3120米;最低為麥積區東岔鄉的牛背村渭河谷地,海拔748米。東北部的隴山、南部的小隴山和西秦嶺等地,為土石山區,氣候溼潤,森林草坡廣布,植被覆蓋度較好,其他地區為黃土梁峁溝壑,植被稀疏,氣候較為乾燥。天水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系的渭河流域,南部地區為長江水系的嘉陵江流域。天水市屬溫帶半溼潤氣候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季風氣候明顯的特徵。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年降水量450—600毫米,無霜期180天。
天水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保存著全國規模最大的明代建築群——伏羲廟和伏羲畫八卦的遺址卦臺山,是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也是伏羲文化研究交流的中心。1992年,江澤民視察天水時題詞「羲皇故裡」。秦安縣是女媧誕生地,譽為「羲裡媧鄉」。清水縣是軒轅氏誕生地,有「軒轅故裡」之稱。境內古石窟、古遺址、古戰場、古建築眾多。秦安境內的大地灣原始部落遺址出土各類文物8000餘件,大地灣遺址列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12名,成為光耀中華、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雕塑館」,與大象山、水簾洞、拉梢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對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文化遺產申請表決通過,「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文化遺產申遺成功,麥積山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總面積為215平方公裡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境內名人民居、玉泉觀、南郭寺、李廣墓、紀信祠、雙玉蘭堂、溫泉等景點星羅棋布。天水市轄2區5縣,即秦州區、麥積區、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2017年,天水市實現生產總值61496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69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189.4億元,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322.87億元,增長4.7%。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6.7:30.8:5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03.07億元,比上年增長6.8%。固定資產投資667.35億元,比上年下降0.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3.11億元,比上年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67億元,同口徑增長10.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2元,比上年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5元,增長8.7%。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和環境質量指標均在控制目標以內。
◆項目建設 2017年,國家和省上預算內投資項目124個,落實資金8.9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51個,到位資金408億元,27個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完成投資57.3億元;第23屆蘭洽會籤約項目97個,擬引進投資320.5億元。81個省管市列重大項目和200個市級領導包抓項目分別完成投資150.23億元和285.24億元。實施農業重點項目17個,完成投資18.39億元;實施工業重點項目19個,完成投資14.52億元;實施城建重點項目153個,完成投資116億元;實施社會事業重點項目16個,完成投資20.64億元。向社會重點推介PPP項目45個,總投資1107.8億元。寶蘭客專、麥甘公路建成通車,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天水段、寶蘭客專330千伏供電工程全面建成。
◆精準扶貧 2017年,天水市建立深度貧困對象市、縣區、鄉鎮三級聯繫幫扶責任制,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案和「七個一批」工程,全年減貧約12萬人,126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爭取國家和省上專項扶貧資金9.83億元、東西扶貧協作幫扶資金6514.8萬元,市、縣區財政投入專項扶貧資金8560萬元,落實扶貧互助資金及「雙助貸」資金20億元,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6.55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15.5公裡,硬化村組道路341.93公裡,硬化巷道54.31萬平方米。改造農村D級危房15011戶,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86個,搬遷貧困人口4163戶20021人。新建貧困村幼兒園89所、標準化村衛生室205個,改造提升「鄉村舞臺」705個,貧困村4G網際網路、快遞服務網點、電子商務站(點)實現全覆蓋。為農村困難群眾發放低保和救助資金7.95億元,全市「三戶一孤」人員實現大病救助保險全覆蓋。
◆農業農村經濟 2017年,實施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和「一十百千」現代農業建設工程,糧食總產113.29萬噸,增長0.98%。新增果品基地15.4萬畝、蔬菜面積2.26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82個,果品、蔬菜、畜牧業產值分別達到103億元、80億元、77.4億元,輸轉農村勞動力69.25萬人,創勞務收入133.3億元。10個省、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累計完成投資51億元,100個科學發展示範點全面建成,新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6家,新註冊農民合作社1051家、家庭農場234家。新流轉農村土地8.2萬畝,流轉總面積達到113.6萬畝,流轉率20.6%。
營造林26.5萬畝,建設堤防67.3公裡,新修梯田12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2平方公裡,改造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6處、惠及24.53萬農村人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21個15.8萬畝,完成地質災害治理項目13個。
◆工業經濟運行 2017年,天水市推進工業「擴量提質」工業,華天電子科技園、長城電工產業園基本建成,岐黃中醫藥產業園主體完工,170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12.5億元,增長25%,27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0%。天水與國藥集團、上海醫藥集團、浪潮集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84億元,比上年增長84.2%;主營業務收入201.44億元,增長8.5%;利稅總額20.27億元,增長37.27%;銷售產值310.48億元,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產銷率96.4%。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5.67億元。
◆經濟及貿易 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37.8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7%。其中出口總額22.42億元,增長26.98%;進口總額15.42億元,增長7.34%。全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額696.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2%。其中批發業銷售額368.96億元,增長13.1%;零售業銷售額327.24億元,增長11.2%。住宿業營業額1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餐飲業營業額77.94億元,增長13.9%。蘭州海關駐天水辦事處掛牌運行。秦安縣、甘谷縣被確定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交通郵電 開通天水至西安、重慶、天津、南京、杭州等航線。全年公路通車總裡程1.07萬公裡。全社會公路客運量3525萬人,比上年增長10.37%;客運周轉量23.62億人公裡,增長10.71%。貨運量4085萬噸,比上年增長16.36%;貨運周轉量71.07億噸公裡,增長19.23%。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3.23億元,比上年下降9.54%。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46.95萬戶,行動電話(包含移動、聯通、電信部門)用戶322.84萬戶。
◆金融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238.17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境內存款1238.13億元,增長7.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836.83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住戶貸款344.95億元,增長24.4%;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491.88億元,增長4.4%。
◆房地產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4.18億元,比上年增長36.21%。其中住宅投資44.75億元,增長39.16%。房屋施工面積737.5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92%;竣工面積55.35萬平方米,下降25.12%。商品房銷售面積9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3.97%。
◆文化旅遊 2017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7.15億元,增長20%。全年建成街道綜合文化站7個、社區綜合文化中心75個。全景拍攝的電視劇《苦樂村官》在央視播出。舉辦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8屆伏羲文化旅遊節、2017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麥積山論壇和裝配式建築產業論壇、大健康產業論壇、西北蔬菜產業綠色發展武山論壇、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花牛蘋果宣傳推介活動。秦州區被命名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天水66號文化創意園被文化部確定為「雙創」示範基地。全年累計旅遊接待371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12億元,均增長33.5%。
◆科技教育 2017年,完成省列10項、市列12件民生實事。天水市一中麥積校區、麥積天潤學校建成招生,市二中、啟升中學、甘谷一中、秦安五中創建為全省第三批「普通高中特色實驗學校」。實施「全面改薄」項目579個、完成投資8.01億元。普通高考上線人數增長4.27%,上線率提高1.16個百分點。全年爭取國列、省列科技計劃項目45項,組織實施科技項目417項,取得科技成果109項,新申報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新認定和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9家。
◆體育衛生 2017年,天水承辦了中國山地自行車公開賽、中國龍舟公開賽、中國垂釣電視直播精英賽、第四屆國際城市圍棋公開賽、第三屆「李廣杯」國際射箭錦標賽、第16屆環湖賽天水至平涼賽段等體育賽事,麥積區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建成鄉鎮及社區體育健身中心8個、行政村體育惠民工程180個,至年末,全市共有全民健身點368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約135萬人,在省級以上各類比賽中共獲得金牌57枚、銀牌38枚、銅牌40枚。
至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4238個(包含診所),其中醫院49個,衛生院137個,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9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41萬人(含村衛生室衛生員),其中執業醫師5045人(含衛生院執業醫師),註冊護士5566人。床位1.52萬張。年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穩定在95%以上。
◆人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33.98萬人,自然增長率5.69‰。新增城鎮就業5.7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2%。城市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33.8平方米,農村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26.9平方米。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五險合一」上線運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6.91%。城鄉低保對象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城市低保標準提高8%,農村低保一、二類對象補助水平分別提高到3500元和3300元。實現市級城鄉居民醫療醫保整合和就醫異地結算,建成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6個、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30個。天水市中醫院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建設單位。新開工棚戶區改造2.19萬戶,建成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和公租房4800套,發放住房租賃補貼13850戶2053.9萬元。
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失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人數分別為33.25萬人、13.99萬人、25.42萬人、13.48萬人和14萬人。離退休人員9.79萬人,養老保險基金支出25.54億元。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農民工325人,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1.59萬人。各類企業勞動合同籤訂率95.1%。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3.08萬戶、7.63萬人,累計發放低保補助資金2.9億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0.96萬戶、37.84萬人,累計發放低保補助資金6.84億元。農村臨時救助5.4萬人次。全年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8萬人,新增小額擔保貸款2.9億元。單位從業人員23.3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5.95萬人,城鎮集體單位從業人員0.45萬人,其他單位從業人員6.99萬人。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13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31%。其中國有單位工資總額102.12億元,增長25.38%;城鎮集體單位工資總額1.93億元,增長0.61%;其他單位工資總額26.51億元,下降11.22%。
◆城鄉建設及環境保護 2017年,立足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一期續建、秦州熱源廠及亞行貸款城區供熱管網一期、甘肅省建投天水總部經濟城一期、天潤橋、天秀橋、秦安葫蘆河2號大橋全面建成。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68平方公裡,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7.7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23平方米。完成天水市秦州區豹子溝等8條黑臭水體治理,改造城區小巷道105條、人行道18.14萬平方米,改造提升公交站點280個,新建停車場14處,新增停車位7252個。麥積區被確定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縣區。建成「美麗鄉村」省級示範村20個、市級示範村25個、市級環境整潔村305個。2017年,全市行政村光纖網絡實現全覆蓋。注重環境保護,建立健全「河長制」責任體系,開展全域無垃圾治理活動,武山、秦安、清水、張家川城區生活垃圾填埋場通過無害化等級評定,全市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2017年天水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5.04,優良天數305天,佔監測總天數的84.3%,渭河葡萄園國控出境斷面水質綜合評價結果為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