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醒來後,發現地球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科技帶來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類主流氣質和觀點的變化,等等。雖然題目說的是地球文明,但羅輯能夠真切感受到並且由衷讚美的是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人類氣質的改變,比如變得柔軟,更加漂亮,養尊處優,講究民主等等,都得益於科技的便利。
所以,所謂突飛猛進的發展,與其說是地球文明,不如說是地球科技,但這是一種虛假的繁榮,猶如一個虛胖的人,看似富態,實則孱弱。
1.羅輯冬眠時長為185年,這麼長的時間足夠使一個人對世界的變化感到陌生,從而產生科技突飛猛進的感覺。
羅輯冬眠了185年後,在危機紀年205年醒來。經過了這麼長時間,世界當然跟他當初冬眠的時候有了很大的不同。大至國際社會結構,小至人們的日常生活,跟羅輯曾經的年代比起來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一切的根源,用時也是羅輯本人醒來後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科技的進步。無處不在的感應式顯示屏、無微不至的感應式穿戴設備、無所不達的機器服務網絡、森林般的地下城市和夢幻般的飛車交通、人類龐大的恆星際太空艦隊,等等。
看似應接不暇,但是考慮到185年的時間差,這種情況就很容易理解了。想像一下185年前的人穿越到現在,也會被這個網際網路世界驚得目瞪口呆吧?所以,在評估羅輯醒來後那個時代的科技水平時,應該算上185年的時間差給羅輯帶來的感受上的衝擊。在缺乏參照的情況下,算上這個因為時間沉澱而導致的主觀上的加權成分,那時的科技進步就不能客觀地評價為突飛猛進。
2.為了應付三體人的入侵,人類拼盡全力進行科學理論到應用層面的轉化。這種應用層面的更新迭代,容易給人以科技突飛猛進的感覺。
人類的科技有一個優於三體文明的特點,就是技術爆炸。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展以顯著的加速度向前躍升,基本上已經是延續至今的常態。
而在書裡,當人類知道三體人將要入侵,並且已經在路上,並且人類的科技實力根本不能與之抗衡時,人類還能怎麼辦?逃是不能逃的,主要是因為不能保證所有人都逃得掉,那就不如大家留下來一起抵抗。國際社會為了順應民意,明文禁止逃亡主義。
既然不能逃,那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拼命發展自身實力了。地球文明本來就有科技爆炸的「傳統」,現在外敵當前,無路可逃,壓力山大,當然只能更加卯足了勁,將這種「傳統」發揚光大,力求在三體人尚未到達之前,將自身實力提升至能夠跟三體人可以一戰的程度。
理論上不是不可能的,畢竟三體人的科技發展是勻速的,而人類可以藉助科技爆炸的優勢拉近彼此的差距,就像龜兔賽跑裡的那隻烏龜一樣。
當然,三體人為了防範這一點,早早派出智子鎖死裡地球科技。但地球人既然無路可走,也只能選擇性忽略這個大殺器。基礎理論不能有突破了,那就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努力進行應用方面的研究吧。
所以,羅輯冬眠這185年裡,基礎理論研究被智子鎖死的人類,應該是在應用研究方面大放異彩。應用方面的「科技爆炸」,自然體現為越來越快的應用產品的更新迭代,而一般人對科技發展的直觀感受就來自科技產品的應用,而不是晦澀難懂的理論,頻繁的產品迭代,當然會給人以科技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感覺——或者說錯覺。
3.由於智子的封鎖,人類的基礎科學理論無法產生突破,所謂的科技突飛猛不過是在現有理論框架內將其應用到極致,並沒有本質上的顛覆性突破。
之所以說這種科技的突飛猛進只是錯覺,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基礎科學研究被智子鎖死。在原有理論框架下的應用研究,再怎麼好看,都是被限定在一定高度下的表演,先天高度不足的硬傷無法克服。
智子限定了人類科技發展的天花板。羅輯冬眠期間人類看似高速飛躍的科技進步,其實不過是在消耗以前存留的理論研究成果。當所有理論都已經轉化為應用之後,人類就再也沒什麼可以「進步」的了,「技術爆炸」也就到了盡頭。那時三體人就完全不用顧忌人類後來居上的可能。
普通人會為地球人類發力狂奔的應用型科技發展而震撼,而有科學素養的專業人士就能知道這當中的隱憂。羅輯問清楚那種永動機似的充電方式之後,就明白其本質不過是無線充電而已,並不是顛覆了能量守恆原理。丁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自己已經在大學教了兩百年的理論物理。這意味著人類的理論物理或者說基礎科學足足兩百年沒有任何突破,這就證明了智子的存在,也間接說明了人類的明天暗淡無關——就像章北海打的那個比方:
「成吉思汗的騎兵,攻擊速度與二十世紀的裝甲部隊相當;北宋的床弩,射程達一千五百米,與二十世紀的狙擊步槍差不多;但這些仍不過是古代的騎兵與弓弩而已,不可能與現代力量抗衡。基礎理論決定一切……」
總之,所謂人類科技突飛猛進,確實是一種真實的感覺,但感覺始終是主觀的,主觀的錯覺而已。從客觀角度來看,這個結論並不成立,後來人類艦隊在三體人以強相互作用力製成的水滴面前,被一種摧枯拉朽的姿勢暴擊,半小時內兩千多艘恆星際戰艦就團滅。人類這才意識到,基礎理論研究上的差距,是怎麼都無法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