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知道原子內部發生了什麼。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電子繞著原子外層一大片空白區域的「軌道」旋轉。在那個區域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一個密集的質子和中子的結合體,它給了原子大部分的質量。這些質子和中子被所謂的強力束縛而聚集在一起。質子的數量決定了原子是哪種元素,中子的數量它是放射性的還是穩定的。
然而,沒有人知道這些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它們中的每一個都由三個稱為夸克的較小粒子組成,這些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沒有外力能夠使它們分開,甚至原子核中粒子之間的強大作用力也不能。但是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已經知道這個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實驗表明,在一個原子核內,質子和中子看起來比它們在原子核外大得多。物理學家們已經發展出一種理論,試圖解釋這種奇怪的不匹配現象。
至少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物理學家就知道核子在核內以緊密的小軌道運動。由於受到強力的限制,它們不會四處彈跳,幾乎沒有能量。1983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電子束從鐵上反彈的方式與它們從自由質子上反彈的方式非常不同。這是出乎意料的,如果氫裡面的質子和鐵裡面的質子一樣大,電子應該會以同樣的方式反彈。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開始相信這是一個尺寸問題。由於某種原因,重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看起來比原子核外的要大得多。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稱為電磁兼容效應(EMC效應),是由歐洲介子合作組織(European Muon Collaboration)偶然發現的。它違反了現有的核物理理論。
可能的解釋
麻省理工學院的核物理學家,有一個想法可以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
夸克是構成核子的亞原子粒子,它們在質子或中子內部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而不同質子(中子)之間的夸克的相互作用就顯得比較小。也就是說核子內部的強作用力是如此之強,以致於使核子與其他核子結合的強作用力相形失色。
只要核子還在軌道上,情況就是這樣。然而,最近的實驗表明,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原子核中大約20%的核子實際上在它們的軌道之外。它們與其他核子配對,在「短程關聯」中相互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核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比通常的能量要高得多。這是因為夸克穿過它們各自的核子的壁開始直接相互作用,而這些夸克-夸克相互作用比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強大得多。
這些相互作用打破了夸克在單個質子或中子內部的隔離牆,組成一個質子的夸克和組成另一個質子的夸克開始佔據相同的空間,這導致質子或中子的拉伸和模糊。這就扭曲了整個核群的平均大小,產生了電磁兼容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