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卻再也不見。
人類如願,邁入2020。
長江白鱘卻不如意,永遠停在了2019。
這是新年第二天5億多關注的熱搜,也是新年伊始我最不願聽到的壞消息。
就在幾天前,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宣布:
長江白鱘已滅絕。
不敢想像,這個在地球上存活了1.5億年之久的物種,在今天徹底消失了。
最後一次的影像資料是在2003年1月23日。
專家們救助了一條白鱘後,將其放回長江,並試圖追蹤。
沒曾想,在險灘上觸礁,失去了追蹤信號。
此後,長江流域再無白鱘蹤跡。
讓我難受的是,這一次的滅絕背後,同樣是人們在推波助瀾。
自從葛洲壩建成,漁民們便開始加劇捕撈強度。
為謀求更高的利益,一些漁民還以「迷魂陣」、電魚、炸魚等等手段大肆捕撈,哪怕幼魚也不放過。
加之各種工業排汙,水質急劇下降,白鱘終究沒能熬過來。
其實想想,無論哪個物種,都架不住這番折磨,滅絕是遲早的事情。
以前遇到一個物種的滅絕,我並不會放在心上,好像也不關我什麼事。
可是,當我意識到曾經課本裡看到過的白鱘,以後只能通過影像資料看到時,心裡突然有個聲音一直提醒我:
我們永遠失去它了。
拋開情感,可能你會覺得沒什麼。
但白鱘滅絕背後,藏匿著令人後怕的事情。
那就是生態圈少了一環,以前生物課上也學到,少了一環影響很大。
可能現在人們不會察覺異樣,可往後一點一點累積,惡性循環,終有天生態圈會崩塌。
也就是說,最終受害的,是食物鏈頂端的我們。
可怖的是,我們正在累積著這一切。
白鱘並不是第一個在我們有生之年,眼睜睜看著消失的物種。
「此生從未遇見,聽聞已是訣別」這事,發生過太多次了。
圖片|澳洲火災,昔日碧藍清澈的海水,被煙塵汙染成了黑色
在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聲學實驗室裡,保存著很多動物的聲音,包括滅絕動物在內。
其中,有一段是夏威夷吸蜜鳥的錄音。
這是一隻正在通過唱歌求偶的公鳥。
只是它不管它怎麼唱,始終都沒有母鳥回應,音頻裡只有它孤零零的聲音。
因為,已經沒有母鳥了。
那是世界上最後一隻夏威夷吸蜜鳥。
音頻的最後,那隻公鳥的聲音也消失了。
意味著,滅絕了。
同樣與人們的活動息息相關。
從今往後,我們再沒辦法親眼見到它。
這隻世界上僅存的旅鴿,在上世紀初便死去。
在此之前,誰能想到,它們曾經有著遮天蔽日的鴿群。
當年人口還不足4千萬的北美,旅鴿數量就達到50億隻。
任憑怎麼想,都不可能有它們會滅絕的想法。
可現實卻是,人們為了獲取肉食,滿足私利,大量捕殺。
當時無數人都覺得,旅鴿數量太多,怎麼殺都沒關係。
利慾薰心下,旅鴿數量暴跌。
終於,消失殆盡。
而這一過程,僅僅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
圖片|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展示的一雌一雄一對旅鴿標本。
它叫大海雀。
很遺憾,世上已經沒有它的真實照片。
一百多年前,它是最為常見的水鳥。
可終究沒躲過厄運,人們對其大肆捕捉。
它們身上的肉用來吃,產下的蛋用來做湯,而身上的羽絨則用來做衣服帽子。
不過幾十年的光陰,它們就徹底消失了。
1844年7月3日,最後一對大海雀在孵蛋期間被人抓住後活活掐死,所孵的蛋也被踩碎。
世間再無其影像。
遺憾的是,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很多次。
它是世上最後一隻加拉帕格斯象龜。
它是最後一隻雷伯氏樹蛙。
它是世上最後一隻北方雄性白犀牛。
它是世上最後一隻袋狼。
它是世上最後一隻夏威夷金頂樹蝸。
然而,它們都沒能倖免存活下來。
當然,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人類超越食物鏈本身的活動將越來越多的動物推向滅絕的深淵。
它們的消失從來都不會和人們打任何招呼。
猝不及防時,有些動物這輩子就再也見不到了。
想起《流浪地球》裡一句話: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變得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也許只有那時,人們才會反省過來,但一切都應該為時已晚了。
圖片|澳大利亞上空的衛星圖像
讓我難受的是,即便這麼多滅絕事例在前,人們還是沒有收起屠刀。
不少曾經很常見的動物已經變得岌岌可危。
就拿鯊魚來說,它們熬過了四次大規模滅絕時期,算是很堅強的動物。
然而,僅是今天,人們很輕易就減少了90%數量的鯊魚。
靠屠殺,靠汙染。
在中國,有一家全球最大之一的鯊魚屠宰場。
在加工廠裡,隨處可見切碎的鯊魚肉。
每年這裡可以宰殺600多條鯊魚,包括鯨鯊在內好幾種瀕危物種。
鯨鯊皮可以賣給皮革商,肉可以賣給國外的餐館,而魚翅則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剩下的肝油是最值錢的,用以製成了各種保健品、護膚品。
暴利誘惑下,世界各地還有不少人進行著這門卑劣生意。
有人曾跟蹤過印尼一群專門尋找魚翅的漁夫,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
他們捕殺鯊魚只為魚翅,剩下的就丟回海裡。
失去魚鰭的鯊魚,則會在海裡墜落,想遊泳卻遊不了。
因為不能動彈,死亡是遲早的事情。
和鯊魚有相似經歷的還有鬼蝠魟。
同樣,人們也為了一己私慾對其大肆殺戮。
以長矛、尖刀等等將其殺害後運回岸邊,等待不同商人收購。
在民間傳聞裡,它的軟骨可以磨成藥丸,活血化瘀,治療各種跌打損傷。
還有一種說法,它的鰓可以治療癌症和不孕。
儘管被證明無效,人們還是趨之若鶩,大量捕殺。
海龜也不好過。
人們為了謀取利益,捕抓海龜,供人娛樂。
它們每天要和很多遊客合照,遇到一些暴力點的遊客,它們則要被踩踏,受各種虐待。
它們之中,有種叫玳瑁的,還會被人們活活殺死後,製成眼鏡、項鍊、各色文玩製品。
還有一些人,連它們的蛋都不放過。
除此之外,由於母海龜是在夜間上岸孵卵,人們在海灘上製造的燈光讓母海龜誤以為是白天,而不會上岸孵卵。
即便有上岸的,剛剛孵化出來的小海龜也會因為燈光失去回到大海的方向。
最致命的是,人們向海裡排放垃圾,只要海龜誤吃,分分鐘喪命。
小海龜順利成年的機率只有千分之一。
說個殘酷的,世界上僅存的海龜種類只剩7種。
數量的急劇下降使它們瀕臨滅絕。
圖片|《海龜奇妙之旅》劇照
因為人類一己私慾,不少動物正走向相同悲慘的命運。
大象,象牙被製成各種昂貴的工藝品,象皮被剝下來製成佛珠。
抹香鯨,被人們發現腦袋裡藏著一種叫鯨腦油的液體後,遭到大量捕殺。
經過加工,鯨腦油被製成蠟燭、潤滑油等等。
犀牛,牛角被賦予消災闢邪的寓意後,各種盜獵團夥傾巢而出,殺牛卸角。
穿山甲,因為流傳鱗片可以入藥,慘遭毒手,已經瀕危。
藍鰭金槍魚,因為肉質口感很好,是壽司最佳原料,飽受人們追捧,沒能逃過過度捕殺命運。
而今,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種群已經萎縮了90%。
那場澳大利亞持續近4個月,至今還未滅的山火,燒死了超過2萬隻的考拉,還有數以億計的其他動物喪生。
如它們一般的,還有很多很多。
至今,世界上已經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瀕臨滅絕。
殘酷現實擺在眼前,人類尚未停下屠戮。
當然,除去屠殺,對這些瀕危動物最大影響的是:汙染。
所謂汙染,不光是汙水廢水廢氣,還有隨便亂扔的垃圾。
去年,一頭抹香鯨在海灘上擱淺死亡。
人們對其進行屍檢後,在胃裡發現一個重達200斤的垃圾球。
其中,有漁網、塑料杯、手套、打包袋等等垃圾。
平常我們丟進垃圾桶的垃圾,因為沒有分類,很難進行回收,要麼焚燒,要麼流入大海。
海龜協會表示,每年有超過100萬海洋動物死亡,全世界海洋裡可能有一億噸塑料。
這些垃圾很難被分解,只會囤積於大海裡汙染水質,被海洋生物們誤食。
人類通過捕食這些海洋生物,間接將垃圾吃進了肚子。
科技日報裡有這麼一段報導,讓人不寒而慄:
由於人類活動強烈幹擾,近代物種的喪失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加快了1000倍。
物種滅絕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種加快到每小時一種。
人類欠下的債,終究還是拉上了動物們一起還。
在北京,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
一個石頭十字架後面,整齊倒下了這近300年來滅絕的動物墓碑。
所有的墓碑如同多米諾骨牌,一個疊著一個向遠方延伸。
最遠處,有一雙石制大手,託著幾塊瀕臨倒下的石碑,上面是瀕危物種。
隨時間推移,墓地會越建越長。
下一塊倒下的墓碑是誰不得而知,但末尾一塊墓碑上清晰刻著的字樣,叫人類。
墓志銘裡有這麼一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當地球上的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汙濁天空墜下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聲哀鳴在乾燥沼澤上空迴蕩……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說到底,人類一定會自食惡果。
沒有人可以在生物鏈頂端孤獨地活著。
圖片|《熊世界》劇照
這一切,不是危言聳聽。
拿非洲大象來說,據國際刑警組織數據,最近10年,平均每年有2萬頭大象被獵殺。
以現在這個速度,20年內它們就會滅絕。
這不是個例。
終究有天,那些常見的動物滅絕也會成為現實。
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恐龍滅絕。
在未來,倘若發生類似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人類一定是那顆小行星。
那時,屹立於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將要面臨整個生態圈的崩盤。
環環相扣的生態圈,失去任何一環都影響重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貓頭鷹滅絕,就不能控制田鼠數量,田鼠泛濫就會糟蹋莊稼,收成就會降低,影響的還是人類。
所有的惡性循環,都會以最壞的方式報復在人類身上。
而這一切,與你不無關係。
你所吃下的魚翅,買來的瀕危動物工藝品,亂扔的垃圾,使用的塑膠袋等等,都在把動物們往滅絕邊緣推。
圖片|小豬Lucas-攝
以前,每當看到這些悲慘的新聞,我們會心疼,可心疼過後呢?
該幹嘛依舊幹嘛。
並不會對此有所幫助。
所以啊,今天,我們真的該做點事情,為動物,也是為我們。
1、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拒絕一切瀕危動物製品。
2、減少塑膠袋的使用。
3、做好垃圾分類。
這三件事對我們而言都是切身能做到的。
可能對我們而言是小事,但對於動物,對於未來,是一件該去做的大事。
《競速滅絕》裡有句話說得好:
「點起一支蠟燭,比咒罵黑夜好。」
所有細小的行動,都好過只會心痛,都一定會收穫成效。
我不希望百餘年後,因為我們的原因,子孫後代只能從照片上看見大象、犀牛......
而是希望我們都能謙遜一點,敬畏生靈,不去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換而言之,也是為了我們自己能更好地活在這個星球上。
哪怕時境過遷,子孫後代依舊能看見這個時代很多不同的動物,引以為傲說出一句:
「謝謝先輩們的努力。」
參考資料:
《親歷者講述長江白鱘最後蹤跡》封面新聞
紀錄片《競速滅絕》
紀錄片《海龜奇「援」》
《大海雀:如果世界忘記了你》果殼
《因人類活動的強烈幹擾 地球每小時滅絕一個物種 》中國新聞網
《心痛!抹香鯨胃裡發現200斤垃圾,包括成捆的繩子》中國新聞網
《揭秘滅絕野生動物墓地》南方周末
/今日作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