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遠行!國家今年已痛失32位「兩院」院士!

2021-01-15 騰訊網

文伏波

1925.08.04-2020.10.28

10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文伏波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文伏波從事水利工作近70年來,先後參加荊江分洪工程的建設,負責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現場全過程設計,主持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修訂工作,在三峽工程論證和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一生成績卓著,卻始終謙虛低調。

保錚

1927.12.1-2020.10.21

10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保錚長期從事雷達與信號處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60年代初主持研製成國內第一臺微波氣象雷達;70年代初發明用以測定埋地電力電纜故障的「衝擊閃絡法」,解決了供電部門的一大難題;70年代中期以來,在數位訊號處理、統計信號處理、陣列信號處理和自適應信號處理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張俐娜

1940.8.14-2020.10.17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俐娜畢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她曾說,「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所以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盡我們所能建設好這個國家。」

劉若莊

1925.5.25-2020.10.8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若莊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劉若莊主要從事分子間相互作用、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理論的研究,在我國開創了電子結構計算並持續推動我國計算量子化學的發展,在化學反應途徑和沿反應途徑的動態學、激發態勢能面和光化學反應機理,有機導體和半導體理論計算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戴元本

1928.7.15-2020.9.26

9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戴元本主要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奇異位勢和非定域位勢的瑞奇極點理論、層子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戴元本一生勤奮,耄耋之年時仍堅持科研學習、堅持研讀論文,在70歲之後還撰寫發表了三十餘篇學術論文,甚至在80歲時還在世界一流期刊發表專業論文。

張新時

1934.6.30-2020.9.25

9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學部教授張新時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張新時是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植被數量生態學實驗室,創建的覆蓋中國關鍵生態區的兩條陸地生態樣帶(IGBP認定)目前已成為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樣帶。

李東英

1920.12.14-2020.9.22

9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20世紀60年代,在普遍質疑「不可能」的情況下,李東英首創在糧食、經濟作物上使用稀土元素。他主持研究成功30餘種稀有金屬的生產方法,保證「兩彈一星」等軍工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尖端技術所急需的新材料。

陳定昌

1937.1.30-2020.9.7

9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陳定昌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陳定昌長期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制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回顧幾十年的航天生涯,他曾自謙,自己並不是思維超前,而是在考慮問題時喜歡從全局出發,從國家整體利益考慮。

曹楚南

1930.8.15-2020.8.27

8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曹楚南長期從事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多次領導和參與國防科研工作,出版了《腐蝕電化學原理》等專著。回顧成長經歷,曹楚南曾在《院士自述》中寫道:「其實,治學要用笨功夫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只是我對於這個道理,是通過學習中的成功與失敗和工作中的摸索,比較晚才切身領悟到的。」

鄭守仁

1940.1.30-2020.7.24

7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鄭守仁在武漢逝世,享年81歲。鄭守仁先後負責烏江渡、葛洲壩導流、截流設計、隔河巖現場全過程設計,1994年起負責三峽工程設計。他長駐施工現場,及時解決許多與設計有關的技術難題,為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及圍堰設計施工、隔河巖工程質量優良、提前一年發電和三峽工程設計、施工作出了貢獻。他常年駐守工地,被稱為「工地院士」,將各種獎金、稿費、講課費等80多萬元捐獻於公益事業。

李吉均

1933.10.9-2020.7.21

7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享年87歲。李吉均從事冰川學、地貌學、第四紀以及乾旱區人地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對黃河、長江的起源,特別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對中國環境產生的巨大影響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曾毅

1929.3.8-2020.7.13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曾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他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已在國內廣泛應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他一生與各種危險病毒打交道,愈「戰」愈勇:「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於自己的職責,我研究病毒,越嚴重、越危險的,更要好好研究。」

童秉綱

1927.9.28-2020.7.9

7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主要從事非定常流與渦運動、運動生物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與氣動熱力學的研究,並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工作。他一直秉承著與時俱進的科研理念:「做科研不能一成不變,要不斷發現新方向。」

許其鳳

1936.1.5-2020.7.2

7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導航與空天目標工程學院教授許其鳳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許其鳳長期從事「衛星大地測量與導航定位」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是中國最早開展衛星大地測量與GPS技術研究的學者之一,主持和承擔了20多項國防型號和軍隊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肖碧蓮

1923.10.31-2020.6.30

6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婦產科內分泌學和計劃生育學家肖碧蓮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肖碧蓮從事婦產科內分泌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60餘年,研究生育調節機制和適合中國婦女的避孕藥具。她領導的團隊率先研製成功1/4劑量口服避孕藥,減少避孕藥的副作用,使我國低劑量口服避孕藥的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甾體避孕藥具的臨床藥代動力學及卵巢功能調控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陳肇元

1931.10.1-2020.6.25

6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陳肇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陳肇元長期致力於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研究,在工程抗爆、竹木結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結構安全與耐久、深基坑支護等領域成果豐碩,為我國工程建設和國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談及成績,陳肇元曾謙虛表示:「我在科研中能夠取得些微成績,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大概在於工作中願意儘量多花力氣,能夠緊跟工程建設的發展需求並預計到需求的所在。」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萬衛星在電離層與中高層大氣領域取得多項重要突破,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領導建設了我國空間環境綜合觀測臺鏈,主持了三亞非相干散射雷達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

張乾二

1928.8.13-2020.5.3

5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化學家、教育家、廈門大學教授張乾二在廈門逝世,享年93歲。張乾二畢生致力於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在化學鍵理論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帶領團隊將價鍵理論應用建立在從頭算的水平上,提出「鍵表酉群方法」,解決了價鍵理論的基函數問題,發展了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從頭算價鍵計算程序XMVB。張乾二曾說:「科學家必須熱愛他的工作。如果一個科學家不為探求真理,只為求名求利,在科學方面就不會有什麼成就。」

鬱銘芳

1927.10.3-2020.4.12

4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鬱銘芳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60多年來,從參與研製並紡出我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6絲,到第一根國產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從組織領導聚醯亞胺纖維、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研製,到主持「丙綸噴絲直接成布」項目等,鬱銘芳用一個個研究成果為解決國人穿衣問題和國防戰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盧世璧

1930.7.8-2020.3.28

3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骨科泰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盧世璧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盧世璧1972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人工關節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並獲得突破性成果;在戰傷救治、周圍神經損傷修復、脊柱矯形、腫瘤免疫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並成為業界標準;主持的再生醫學項目取得突出治療效果。盧世璧先後參加邢臺、營口、唐山、汶川重大地震災害的醫療救援,襄渝鐵路三線建設醫療巡診和對越自衛反擊戰傷員救治等重大任務。

周俊

1932.2.5-2020.3.27

3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因在昆明逝世,享年89歲。周俊一生醉心研究,大學畢業後主動紮根雲南邊陲幾十年,他自謂:「黑龍潭畔情長久,歲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他率先在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研究,對人參、重樓、天麻等屬的100餘種植物三萜、甾體、酚類、環肽、生物鹼及配糖體的結構進行研究,發現新化學成分500餘個,研究了植物系統及地理分布的關係。

李道增

1930.1.19-2020-3.19

3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李道增師從梁思成,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他曾出版長達150萬字的巨著《西方戲劇·劇場史》,成為國內首部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李道增曾表示:「文化是建築的靈魂,是最根本的。」

寧津生

1932.10.22-2020.3.15

3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在全球和局部重力場逼近理論以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由他主持完成的180階和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當時我國自己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

蔣亦元

1928.11.17-2020.2.24

2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蔣亦元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2歲。蔣亦元一生致力於農業裝備研究,長期在科研教學第一線,始終強調農機農藝融合自主創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曾帶領團隊於20世紀80年代突破國際公認難題,創造出水稻割前脫粒收穫機器系統,解決了「落粒損失大」和「不能收穫嚴重倒伏水稻」的難題。

沙慶林

1930.5.7-2020.2.23

2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沙慶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沙慶林把一生奉獻給我國公路,只要是他設計的公路,他都要親自走一遍,檢查路面質量。夏天的瀝青路吸熱,地面溫度能達到60℃以上,他穿著四五斤重的特製厚底鞋,一走就是十幾公裡,一年要磨壞好幾雙鞋。他曾說:「我覺得為國奉獻永遠是我的天職,路永遠走下去,讓它在我的腳下不斷地伸延,伸延。」

周同惠

1924.11.8-2020.2.23

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周同惠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他主要從事藥物分析與中草藥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礎研究,開展藥物代謝及代謝產物的鑑定與分析方法的研究,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籌建了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

段正澄

1934.6.15-2020.2.15

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正澄在武漢逝世,享年86歲。段正澄60餘年來一直工作在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一線,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國家重要需求的自動化、數位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段正澄曾告訴學生們,做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蕩」。

孫儒泳

1927.6.12-2020.2.14

2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孫儒泳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孫儒泳以8個季節的實驗資料,證明地理上相距僅110公裡的兩個種群間存在著靜止代謝率的地理變異,從而為獸類提供了地理物種形成假說的生理生態學證據。同時,提出了地理變異季節相的新概念。他曾評價自己「不是天才,甚至算不上聰明。優勢只在於一旦確定目標就兢兢業業,從不左顧右盼,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李方華

1932.1.6-2020.1.24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方華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李方華主要從事衍射物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研究,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的襯度理論和圖像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微小晶體結構測定、原子解析度晶體缺陷測定以及準晶體學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方守賢

1932.10.28-2020.1.19

1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方守賢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方守賢是我國高能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領導團隊按期、高質量建造了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整機性能在國際同能區的機器中佔領先地位,開啟了中國基於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的實驗研究。

池志強

1924.11.16-2020.1.7

1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池志強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池志強是我國神經藥理學學科的開拓者之一,在抗放射損傷藥物、神經系統藥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1970年代起,他注重軍民結合,開創了強效鎮痛劑和神經受體研究新方向,是國內最早開展阿片受體及其亞型高選擇性配體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

蔣洪德

1942.7.4-2020.1.4

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蔣洪德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蔣洪德長期從事葉輪機械內部流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對我國發電設備製造業和電力工業技術進步等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時常教導學生安心科研、心繫中華:「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能源工業,其市場不能完全被外國佔有,需要不斷地自主創新,我們要花上十幾年時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造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氣輪機,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今年我國已痛失32位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建設奠基人文伏波院士於2020年10月28日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大師遠去,榮光永存。2020年共和國送別的兩院院士已達3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文伏波,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8日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大師遠行,長歌未盡。2020年,共和國已痛失38位兩院院士。38位院士。1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大師遠去,榮光猶存。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我們今年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Cellulose》、《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和《高分子學報》等編委。張俐娜院士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馮端院士領導了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無法替代的卓越貢獻。馮端院士因其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大師遠行,長歌未盡。
  •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失12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客戶端3月27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因病於2020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周俊,1932年2月生,江蘇東臺人。他曾擔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所長多年,並籌建了該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研究室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植物化學研究中心之一。1999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幾十年來,他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參屬、重樓屬、白前屬、烏頭屬及石竹科9屬的酚類、萜類、甾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發現新化合物296個,其中新類型5個。
  • 院士蔣亦元逝世,中國今年已痛失9位院士,近2天3位大師離世
    1950年金陵大學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1957年至1959年在蘇聯師從榮譽院士列多希聶夫教授進修兩年;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歷任東北農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5-30 13:3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Cellulose》、《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和《高分子學報》等編委。張俐娜院士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兩日內送別兩位大師 今年已有32位兩院院士離去
    兩日內送別兩位大師,今年已有32位兩院院士離去12月14日、15日,中國科學界接連傳來兩條不幸消息。我國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12月14日因病於上海去世,享年84歲。
  • 據統計,共和國今年已痛失13位兩院院士
    今年1月逝世的4位院士分別是:1月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1月7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1月19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1月2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大師遠行,長歌未盡。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他主持與具體組織的研究堆多層套管狀燃料組件和兩種板型燃料組件均已投入生產,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他還曾主持建設了我國第一條重水堆核電站用CANDU-6型燃料棒束生產線,其生產工藝裝備和管理均達到國際水平。在新型特種材料研究開發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開拓了其應用研究的新領域,是特種材料在非核特殊領域研發應用的奠基人。
  • 大師遠行!今年以來,共和國已送別33位兩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今年以來,共和國已送別33位兩院院士——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1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 大師遠行,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4位院士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大師遠行。光明日報微博8月27日深夜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於江蘇常熟。195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浙江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大師遠去,榮光永存 今年已痛別31位兩院院士
    大師遠去,榮光永存。今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別31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回顧2020年已度過的這近10個月,已有31位大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大師遠去,榮光永存 共和國今年已痛別31位兩院院士
    大師遠去,榮光永存。今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別31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回顧2020年已度過的這近10個月,已有31位大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大師遠行,長歌未盡。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
  • 2020我國已痛失36位院士 為他們發條微博,轉發致敬
    2020念念不忘【2020我國已痛失36位院士 為他們發條微博,轉發致敬!】2020年以來,我們已送別 36位兩院院士。他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大師遠去,榮光猶存!請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留下的輝煌壯闊的事業!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共和國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Cellulose》、《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和《高分子學報》等編委。張俐娜院士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今年我國已痛失19位工程院院士
    記者剛剛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王玉普於12月8日逝世,享年64歲。至此,我國今年已痛失19位工程院院士。2017年9月起,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書記、局長。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八屆中央委員。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獎5項,並獲世界石油工程師協會亞太地區技術獎。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今年我國已痛失19位工程院院士
    記者剛剛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王玉普於12月8日逝世,享年64歲。至此,我國今年已痛失19位工程院院士。一位「老石油人」王玉普院士逝世王玉普(1956.10-2020.12.8)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遼寧新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