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機箱是什麼樣子的?或是簡約利落,或是時尚美觀,甚至或是特立獨行,風格迥異。可能每個人對於機箱都有不同得認識。但回歸其材質,恐怕大家都會同時認為是鐵或者其他金屬。但筆者今天為大家介紹一臺全實木機箱,一定會引起大家的興趣。
想必很多玩家都對現今電腦機箱一直停滯不前,沒有創新性設計有所不理解。全木機箱的設計者——王曉望一開始也是為了擺脫傳統機箱的束縛,終於設計以及製作出了一款全木材質的機箱。而歷經前前後後近半年的打造過後,這款機箱終於問世,今天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一下這款機箱的誕生過程。
全木機箱展示
原汁原味觸感十足,不同於鋼琴烤漆和清漆那種光滑得摸不到木頭的處理方式,在你手指觸摸到這個機箱的瞬間你就能感覺到木頭表面那一絲絲的紋理,細膩真實,湊近了你還會聞到橡木那獨特的味道。
不過,在看到成品的那一瞬間我還是感動了,這種結構真的很美,在略顯單調的板面上兩邊就像多了花邊的點綴,而這種點綴卻不是柔弱的,在雙手抱起機箱的那一瞬間你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些「點綴」所帶來的質感,整個機箱緊密地成為一體,那種緊密絕不是幾顆螺絲和五金件所能比擬的,而手工製作所留下的瑕疵會告訴你製作它的人所付出的辛苦和心思以及全世界它那獨一無二的存在。
——王曉望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
(註:本文圖片均為機箱設計者王曉望提供,文字由中關村在線機電頻道編輯整理)
從一開始設計作者就自己動手,自己靠著想像和琢磨,硬是用鉛筆畫出了簡單的機箱設計圖。不過在與一位做設計的朋友交流過後,朋友看到他的設計圖,直言「你這樣拿去人家根本就沒辦法施工啊」。,終於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木質機箱的設計圖稿出爐了。
作者手工繪製設計圖
機箱設計圖稿
機箱設計圖稿
機箱設計圖稿
圖稿設計完畢,完事具備,只欠動手了。想要製作全木的機箱,還要去找一家專業的木器加工廠才行。接下來就是這款全木機箱一點點的誕生過程了。
作者記錄下了全木機箱由設計稿到實物的全過程:交設計圖和定金→安排製作師傅→排工期→找合適板材→拼版→切割→打磨→鑿榫卯→鑽孔→拼裝細磨→橡木用800號的砂紙打磨→上木蠟油→再打磨→上木蠟油→交付提貨。下面的圖片也真實的展現了這個過程。
木塊的堆疊(很難想像這個將變成機箱)
此處為板材堆放區,就是從這裡面找出合適的板材,機箱成品板材是2cm厚的,所以選的原材料板材厚度要在2.5-3.0cm之間,因為加工過程中會打磨切削掉部分厚度。
板材合成
然後,合適的板材會用膠粘起來,壓緊成為一張整板。如圖每張板材都是有差別的,有長有短,有的也會凸起,所以後續的切削打磨是必不可少的,看似膠粘顯得不牢靠,但實際上完全不用擔心,據說粘膠強度可以比原材本身強度還高。
板材繼續加工
手工工具還可以看到
工人加工
工人加工
加工細節
板材切割
成品圖
全木機箱整體成本:
木料、板材 | 400元(橡木,成品板厚2cm) |
粘板、打磨 | 100元 |
切削加工 | 50元(風扇位) |
鑿榫卯結構 | 600元 |
打孔加工 | 50元(背部條形散熱口、底部散熱圓孔) |
外面整體打磨 | 100元(最細用的是800目砂紙) |
木蠟材料及塗抹 | 100元 |
加工廠利潤 | 100元 |
共計 | 1500元 |
板材在工人的加工之下,終於一步步的變成了合適的機箱零部件,組裝後,終於得到了全實木機箱。王曉望在製作過程中也是全程跟蹤,事無巨細的完成了機箱的每一個零部件,務必保證了最後成品機箱的完美。
(本頁文字均為設計者王曉望撰寫,沒有誰比作者更了解自己的作品)
機箱由於是全實木製作,為了保證強度所以板厚2cm,機箱整體尺寸為28*50*60cm,散熱方式為風冷散熱,風道設計為前下方W型圓孔進風,經中部兩個14cm風扇到機箱主體,最後由機箱後上方出風。(為什麼是W型,因為我名字是王曉望WXW,所以用W代表)
機箱正面
機箱背面
機箱的側面簡潔卻不簡單,最簡單的做法是直接將兩塊板用五金件直角連接或者直接用螺絲固定在一起,但是追求實木的初衷便是希望不用螺絲五金,況且是在外觀上這麼重要的兩側,如果幾顆螺絲出現在上面就實在太難以接受了。
機箱側板
榫卯結構細節
後面想起老家具上面的一種連接工藝——榫卯,了解過後確認是可以在這上面使用這種工藝的,而且要分半透榫卯和全透榫卯。全透榫卯就是連接的兩邊都是可以看到梯形的切割,半透就是只有一邊能看到,並且透榫只能全手工鑿!半透現在基本可以依靠電動工具。這裡本著追求手工藝和歷史感我堅持做全透榫卯!
機箱側板
滑軌小抽屜
看到上面那個長方形部分了嗎?——沒錯就是一個抽屜!有人說這是徒增體積,我要說反正都這麼大了,再大點又能怎樣。
即使是平常的電腦機箱尺寸也有20*40*40cm,但是由於木板厚度要能順利安裝顯卡,機箱尺寸至少也要到26cm寬才行,顯然26*40*40cm尺寸是畸形的,所以需要相應的更高更長,因此合適的比例就到了28*50*60cm,既然已經大了就得把空間利用起來才對,因此作為收納作用的抽屜自然就被加到了設計裡面。想來不錯,至少以後數據線,U盤,雜七雜八的電腦周邊產品有地方放了。
後門可開啟
關於背後開孔必須說比較失敗,圖畫錯了!!原本應該是數據接口的尺寸,畫成了20*20的方孔,木已成箱,只有接受,不過理論上來說也是可以裝的,只不過「背後的」美觀度下降了。
上方條狀是散熱孔,下方是「原本的」主板接口孔。
主板架
此處向後方拉出來的木板實際上就是整個機箱的主板承載,不同於傳統電腦機箱從側板打開安裝的方式,它從誕生之初就是為「後門安裝」而生,只為抗議——幾十年不變的側面安裝。
機箱內部結構
講講不足之處,一開始為了降低設計和施工難度便更側重外觀材料和大結構,沒有將電源,硬碟考慮進去。因為,在木料上比鋼鐵上更容易二次加工,這些安裝簡單到只需要螺絲膠水就可以完成。一個人要將太多的東西考慮進去反而容易「四不像」,所以乾脆將重點放在了部分問題上。一句話蓋之——力所不及!
機箱底座
這個鋁合金的W是墊高用的,為的是那些W排列小圓孔散熱進風,而旁邊那個條狀開孔則是散熱風扇的安裝架進去的位置。
風扇安裝
風扇位的問題是——還是沒畫對!!!本來是計劃3cm厚的挖空2.5cm,然後剛好把風扇裝進去不會凸出,就可以順利從下方抽拉,方便清洗,結果做出來成了這感覺,哭瞎。
小機箱凸顯了全木機箱的big(逼格)
貼合家居風格
最後對大家表示抱歉,這個機箱現在無裝機圖、因為是個人定製本人現已有筆記本暫時也沒有臺式機需求,再者電源硬碟的安裝位置仍需要加工,所以裝機圖無!
王曉望(右)與圖紙設計者
全木機箱的設計者王曉望僅僅是由於愛好和對當下機箱行業格局的不滿,並且自己付出如此熱忱做出了這麼一款與眾不同的機箱。對於筆者來說,觸動是比較大的。同時,各機箱廠商是否也應該開創思維,生產消費者想要的產品呢?
寫在最後是王曉望借用柴靜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不 我不滿意 我不想等待 我也不再推諉 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
我要做的事情 就在此時 就在此刻 就在此地 就是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