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說某某人時,經常說「半吊子」。別以為人家是在恭維你,他那是在罵人呦。所謂的俗語詞「半吊子」是什麼意思?
通俗一點來說,半吊子的一半是二百五,說明啊,半吊子還是比五百五好的。不是恭維的一個俗語詞吧?如果文縐縐一點,在說不通事理,知識不夠豐富,技術不夠熟練,做事不夠仔細。
溯源,「半吊子」能和「孔方兄」扯上聯繫。銅錢外圓內方,親之如兄,兄的名字叫孔方,沒有他,則貧弱;得到他,則富昌。王世貞在《鳴鳳記》寫道: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問道何以故,家中有孔方
因而,方孔銅錢被謔稱為「孔方兄」!而銅錢太多,為便於攜帶,用細繩穿孔,將很多銅錢「貫」起來。什麼叫錢多?司馬遷在《史記》解釋道,「貫朽而不可校。」後來,「貫」進而作為計量單位,一貫錢等於一千錢。
提起一貫錢,銅錢下垂,這一貫錢被人稱作一吊錢,一枚銅錢一文,一千文錢,便是一吊錢。差不多是明清那時,這樣稱呼的。明朝,何良俊在他的《四友齋叢說》裡有記載。當時有十三位道長聚餐,AA制,每人掏了一吊錢。何良俊解釋道:
一吊者千錢也
半吊子,五百枚銅錢,顯然不能滿串,但又要強行滿串。所以,蔑稱之,為「半吊子」。這時候,是輕輕地罵你。若是四分之一吊,二半吊子,那才叫痛罵,傻氣,莽撞。區別就在這裡。
來源於錢串,這是俗語詞「半吊子」的一種來源。實際上,更可信的是來源於容器。因為這更符合平常時候的搭配習慣,若「半吊子」來源於錢串,那應該說成「半吊子錢」。
一個吊子不響,半吊子晃蕩!我們更習慣於將某種東西缺少一部分來造詞,做比喻,賦予它更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半瓶子醋、半桶水、三腳貓、半瓶子、蹩腳,等等,這些方言俗語都表示技藝不足,或智力不足,呆傻冒失。
吊子,這是一種容器,燒水等用的陶製容器,較深,但口較小。比如《紅樓夢》第四十五回中說:
…冰糖五錢,用銀吊子熬出粥來
又比如第七十七回說:
…寶玉看時,雖有個黑煤烏嘴的吊子,也不像個茶壺
半瓶子,這是容器;
半瓶子醋,這是某物;
類似,「半吊子」這就該是在說容器,若說物,應該是「半吊子錢」。這才符合搭配習慣!
綜上所述,這就是俗語詞「半吊子」的含義,而來源於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