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村六組的民間藏戲隊在表演阿古頓巴卓舞。本報記者 唐斌 攝
德慶村
村落特點:
德慶,系藏語「大極樂」之意。德慶村位於達孜縣東部、拉薩河南岸,318國道旁,距離縣城300米,距離拉薩市26公裡。德慶村不僅擁有絢麗的自然風光,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甘丹寺的分寺——桑阿寺(「桑阿」意為「密咒」)就在此地。
「去了甘丹寺不去桑阿寺等於朝佛沒有圓滿」。也就是說,修行的路只走了一半。
按宗教歷史慣例,桑阿寺隸屬甘丹寺管轄。桑阿寺始建於公元1419年,由宗喀巴創建,至今有594年的歷史,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歷史鼎盛時期有僧人100名,現有20多名僧人。
在達孜縣老城區中心——德慶鎮德慶村,桑阿寺斜上方山頂的城堡廢墟,就像袖珍版的布達拉宮一樣,不同的是早已荒廢,藍天下更顯得久遠而滄桑。山腳下的桑阿寺內,僧人正在誦經,誦經聲隨著嫋嫋香菸飄向空中。寺院看起來不大,殿堂和佛像卻不少。寺院門口牆壁上的壁畫看著很新,與桑阿寺的久遠歷史格格不入,經打聽才得知,原來這是新殿。擁有近600年歷史的桑阿寺主殿由於歷史久遠,早已成了危房。因此,1986年,就在舊主殿的右後方,桑阿寺得以重建。
與其他格魯派寺廟一樣,桑阿寺內主供強巴佛,在每個佛像前都有藏語注釋。在進入主殿的門口左側,有一間木製結構、封閉的小房間,只有一人高,1.5米見方。經寺管會主任達娃介紹,這是桑阿寺的技師畫「天壇」(壇城)的地方。「『天壇』是由彩色的細砂畫成的,講述了生命的輪迴。顏色鮮豔,花、鳥等栩栩如生,非常精美。」據介紹,在每年的特定時間,桑阿寺的兩名畫師就在這個小房間畫「天壇」。由於作畫的原料——彩色的細砂是由礦石碾磨而成,非常細,因此在畫「天壇」時,畫師必須戴著口罩,不能出粗氣、不能說話,甚至不能流汗。經過一夜時間畫出的「天壇」,在第二天白天供信眾觀看,到第二天晚上就會被吹散,「代表了人生的一個輪迴」,達娃說道。
在多年前,德慶村群眾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活動——在桑阿寺前跳卓舞。卓舞是一種腰鼓舞,「卓」即為「跳舞」,一般在重大節慶活動中開場、謝幕時表演。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山南地區貢嘎縣的昌果鄉。德慶村的卓舞叫德慶卓,也叫阿古頓巴卓舞,除了服飾、歌詞與山南地區的卓舞有所區別,它的來歷也很特別——與阿古頓巴的傳說有關。
傳說,在阿古頓巴生活的年代,農奴們把辛苦勞作的成果很大一部分都要交給農奴主,第二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東西吃,只好去向農奴主借「卓」(麥子,這裡指青稞),而且農奴主還要加利息,這讓農奴們苦不堪言。機智的阿古頓巴覺得應該想個辦法整治一下那些作威作福的農奴主們,幫一下那些窮苦的百姓。
到了還「卓」的時間,阿古頓巴來到農奴主的莊園,說他是來幫農奴們還「卓」的。農奴主很高興,但阿古頓巴卻說:「頭人老爺,在還『卓』之前,為給你助興,我新編了一種舞蹈,現在就跳給你看。」
就這樣,阿古頓巴不停地跳,那頭人老爺興奮地欣賞著,阿古頓巴一直不重樣地跳了一天,頭人老爺也開心地欣賞了一天。
跳完,阿古頓巴轉身就走,不明就裡的頭人老爺趕緊讓人叫住阿古頓巴:「你不是要替大家還我『卓』嗎? 為什麼跳完舞就要走?」
阿古頓巴冷靜地笑著說:「尊敬的老爺,我已經還你一天的『卓』了,因為我跳的舞名字就叫『卓』。」
這個故事叫《借「卓」還「卓」》,已被收集在《阿古頓巴的故事》一書裡。
濃鬱的傳統文化氛圍激發了群眾的文化自覺,德慶村人開始主動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滋潤心靈的養料。於是,德慶村村民開始組建自己的藏戲隊。
德慶村六組的民間藏戲隊聽說採訪組的到來,熱情地邀請我們觀看他們的演出,我們欣然前往。
在節奏明快的鑼鼓聲中,藏戲拉開帷幕。樂手兼藏戲隊隊長——48歲的尼瑪次仁一手打鼓、一手敲鑼,音樂在這個小小的村莊漫延開來。十幾秒的前奏過後,主演登場——64歲的郎嘎邁著豪邁的大步、唱著《白瑪雯巴》(戲名,西藏八大藏戲之一)走向中間。進入正戲後,所有演員全部出場,圍成半圈,輪到自己表演時,即出列表演,其餘時間就參加伴唱和伴舞。
由於不是專業團隊,德慶村藏戲隊只表演了《白瑪雯巴》的一部分。在藏戲隊表演時,站在一旁的扎桑老阿媽目不轉睛地觀察著,似乎要一一記錄下來。據介紹,扎桑老阿媽今年68歲,是藏戲隊的「導師」,在年輕時常去羅布林卡表演。年齡的原因導致老阿媽記憶力下降,一些藏戲的歌詞與舞蹈動作已無法記全。即便如此,老阿媽與郎嘎、尼瑪次仁還在不斷地學習著,努力讓藏戲隊的表演更加完整、準確。
一曲《白瑪雯巴》過後,藏戲隊換好服裝,跳起了阿古頓巴卓舞。9名男子在鼓聲中圍成一個圓圈,唱詞曲調低沉緩慢,動作沉重舒展,落腳無聲卻非常有力,舞姿異常剛健豪放,盡情展現著舞蹈藝術的陽剛之美。
藏戲隊的大部分成員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對於這一點,扎桑老阿媽很是安慰。「他們都是利用有限的空閒時間來學習藏戲和卓舞的,大部分時間這些年輕人還要幹農活、出去打工。」老阿媽還有她的擔心,「阿古頓巴卓舞的傳承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文字記錄,只有憑藉老一輩的記憶慢慢還原。真擔心到了哪一輩,阿古頓巴卓舞就失傳了……」
藏戲隊純手工的面具上,吉祥的聚寶頭飾由金線繡成,據說已用了40多年。在面具背後,用藏語寫著不同的人名。「這是尼瑪丹增的,是這個面具現在的『主人』。這幾個劃掉的名字是面具曾經的『主人』,『主人』去世後,名字就會被劃掉。」尼瑪次仁介紹道。面具上被劃掉的4個名字,字跡早已看不清,德慶村人並沒有刻意記錄使用過面具的人名,也許,這正印證了德慶村人對文化的熱愛——就像空氣,如此普通,卻又必不可少。(阿孜古麗 米瑪 馬曉豔 沈安永 陳靜 向代文)
(責任編輯: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