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訊 9月24日,由中國製冷學會牽頭組織的格力電器「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機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項目鑑定會在珠海進行。經過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屬國際首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格力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技術是在第一代雙級增焓壓縮機技術的基礎上創新升級而來,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應用此項技術的產品在能效進一步提升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嚴寒環境下的制熱能力,使空氣熱泵在室外環境溫度低至-25℃時熱泵制熱量仍不衰減,並具有優秀的性能係數,徹底取消了其他輔助加熱手段。
國際首創:-25℃制熱不衰減
2012年12月,格力「雙級增焓轉子式變頻壓縮機研究及在空調和熱泵熱水器中的應用」被鑑定為「國際領先」,即第一代雙級增焓壓縮機技術。該技術拓寬了空調和熱泵熱水器的使用範圍,推動了變頻空調和熱泵熱水器的普及。
此次鑑定的格力「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機技術」是第二代雙級增焓壓縮機技術,實現了-35℃至54℃寬溫範圍內穩定運行,應用該技術的空調和熱泵熱水器產品具有高制熱能力和高能效的「雙高」特點。對消費者使用體驗來說,就算在極寒的環境下,也能享受到「暖春」的環境,並且節能省電。
格力技術工程師介紹,嚴寒地區的熱泵採暖設備運行就好比人在高原極端環境下呼吸,單憑人體肺部的收縮擴張已經無法供應充足的氧氣,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機技術的成功研發相當於給熱泵採暖設備增加了一個「肺」,在嚴寒環境下吸入的冷媒更多,能夠實現更多的熱量交換,不但能使供暖設備正常運行,而且能夠實現制熱量不衰減,這是一次巨大的技術突破。
在鑑定會現場,專家組一致認為格力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機技術也是「國際領先」水平,屬國際首創,擁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
目前,格力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機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66件,已獲授權專利11件,並且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於中央空調(多聯機)、家用空調等多系列產品上。
應用該技術的中央空調(多聯機),在-15℃制熱工況下,其制熱能力與使用常規單級壓縮機的最大制熱能力相比,能效最高可提高30%以上;在-25℃制熱工況下,制熱量達到100%的額定製熱量。
應用該技術的家用空調,在-15℃制熱工況下,制熱量可以達到100%的額定製熱量;在-30℃制熱工況下,可實現強勁制暖,出風口溫度可達45℃;在54℃高溫製冷工況下,製冷量比單級壓縮變頻一級空調系統能力提高122%~136%,能效提高44%~47%。
中國製冷空調工業協會秘書長張朝暉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空調打著『煤改電』的很多產品其實制暖效果並不好,往往都是高能耗、低能效。煤改電必須有好的技術作支撐,好的政策作引導,真正能代替燃煤的熱泵空調必須圍繞熱泵的特殊需求深度研發,今天鑑定的這一技術的問世說明格力電器做到了這一點。」
熱泵採暖:緩解霧霾,節省採暖費用
熱泵是可再生能源的「開採機」,能夠利用冷媒高效採集空氣、地熱、地下水或廢水中的低品位熱能,並將之提升為高品位熱能為用戶供暖,其能量利用效率較燃煤供暖方式得到顯著提升。
城鎮集中供暖以及農村分散型燃煤供暖方式會排放煙霧,導致嚴重的空氣汙染。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產品、支持設立研發中心,開展重大技術示範」,要「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和設備製造能力,大力研發新型技術裝備」。熱泵就是較為節能環保的採暖方式,但當前市場上大多數產品仍然難以滿足極寒地區的供熱需求。
基於此,格力電器在2013年6月立項,決心研發一種能效更高、制熱量更大的壓縮機。2015年10月,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技術在一代雙級增焓技術的基礎上應運而生。
經過實地測試,搭載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機的熱泵產品在-30℃的環境溫度下出風口溫度高達45℃,制熱更快,能效更高,不僅極大地改善了供暖體驗,還可大大節省採暖成本。若搭載此技術的採暖設備替代我國分散型燃煤鍋爐和散煤採暖,不僅能大量節約一次性能源,而且可有效緩解供暖季節北方大氣汙染物問題,同時能為用戶大幅節省採暖費用。
據統計,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和嚴寒地區直接用分散型燃煤鍋爐或散煤採暖的建築,整個採暖季的總耗標準煤量是1.84億噸。如果將分散型燃煤鍋爐和散煤採暖全面替換為使用了新技術的熱泵產品,則可減少0.736億噸標煤的使用。按照我國燃煤價格600元/噸計算,可直接節省441.6億元人民幣。
專家組一致認為,格力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機技術對寒冷地區建築領域的節能減排有著顯著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推廣應用價值。天津大學教授、專家委員會副委員長馬一太表示:「中國北方供暖煤改電迫在眉睫。北方京津冀很多地方已經要求實現絕對無煤化,熱泵空調是解決供暖霧霾問題的唯一合理路徑。」馬一太還表示,如果北方採暖設備大規模運用此項技術,能耗可比目前的燃煤供暖降低10%甚至更多。
張朝暉欣慰地表示:「我參加過格力電器眾多的技術鑑定會,每次都是鑑定的同時搭載這一技術的產品已經實現產業化。我們需要更大批量的好產品走向市場。」
(註: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責編:範曉琳、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