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導讀: 從中部的克利夫蘭,到位於西岸的西雅圖,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見到了兩個不一樣的美國。前者是曾經的重工業中心,全美第7大城市,人口一度接近100萬,如今榮光不再,正為擺脫「鏽帶」標籤而掙扎;後者則在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助推下,經濟與房價齊飛,為過分的「輝煌」而苦惱。兩個樣本,一堆問題,各種思考。
鋼鋁關稅實施後,美國本土生產商立即提高價格,重啟閒置產能,市場中因此開始出現產能過剩的討論。而對下遊製造商來說,關稅顯然不是好事。此外,作為大豆出口大州,俄亥俄州不可避免地受到關稅戰「傷害」。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者丨姚瑤
編輯丨董黎明
「美國有種說法,叫『飛越之地(flyover states)』,說的是有些地方只有人們在東西兩岸間往返時,透過飛機窗戶才會看一眼,俄亥俄州就是其中之一。」在餐桌上,特裡用略帶玩笑的語氣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他是土生土長的俄亥俄州人,長期從事房地產業。
儘管是玩笑,這話卻似乎精準地捕捉到了美國一些地方略顯尷尬的處境。比如俄亥俄、密西根和賓夕法尼亞等地區,曾因水運便利、礦產豐富,19世紀到20世紀初成為重工業中心,後來卻日益衰落,背上了「鐵鏽地帶」(Rust Belt)的標籤。
也正是這些長期被漠視的「飛越之地」,2016年成為左右美國總統大選的關鍵力量。
2月初,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紐約輾轉去到俄亥俄州第二大城市克利夫蘭。初抵克利夫蘭,濃霧瀰漫,路上鮮見行人和車輛。儘管很多大廈透出陳舊感,但氣派的設計訴說著不凡的過去。市中心有棟洛克菲勒大樓,指的就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克利夫蘭是他的起家之地,1870年他在此創立了標準石油公司。
克利夫蘭昔日的輝煌不止於此。俄亥俄州史上是美國鋼鐵製造中心,根據俄亥俄鋼鐵委員會官網資料,憑藉水運、鐵運條件及礦產優勢,1853年後克利夫蘭成為全美第三大鋼鐵城市。上世紀50年代鼎盛時期,克利夫蘭人口一度接近100萬,為全美第7大城市,但目前不足40萬,已跌出前50大城市之列。
克利夫蘭 資料圖 (圖片來源 / 百度百科)
自由貿易的「受害者」?
與俄亥俄當地專家學者及行業人士等交流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美國昔日工業中心的衰退背後,是產業技術老化、環境政策改革、本土經濟周期等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但與當下形勢非常應景的是,不少當地人認為,他們是自由貿易的「受害者」。
俄亥俄鋼鐵委員會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當地鋼鐵業最大挑戰來自國際貿易,本世紀初,來自亞洲、俄羅斯和巴西等地的非公平交易鋼鐵進口品湧入美國市場,當地很多公司被迫破產,大規模裁員。
俄亥俄州立大學2018年發布的《俄亥俄州衰退》系列論文稱,1969-2009年,俄亥俄州高收入製造業就業淨流失達75萬個,其中至多約1/3由國際貿易造成。
在美國總統大選中,俄亥俄州歷來被視為「搖擺州」。但2016年選舉中,川普在該州所得選票超過希拉蕊8.1%,是該州28年以來最為「一邊倒」的投票結果。川普反對自由貿易的競選策略似乎一舉擊中了當地痛點。
川普 資料圖 (圖片來源 / 新華社)
當地非營利性政策研究機構Policy Matters Ohio一份報告稱,近幾年該州因自由貿易引發的就業流失又呈上升趨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16年大選中川普的策略奏效。
世界貿易組織(WTO)前總幹事拉米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西方社會部分群體對自由貿易的支持度在下降,尤其是在美國,自由貿易中的「失敗者」未得到妥善照顧,是川普當選的部分原因。
通過一些數據,可以窺見這些「受害者」的輪廓。為緩解自貿協定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政府早年推出「貿易調整援助計劃(TAA)」,對因全球化及貿易自由化受到損害的美國工人、企業及農民提供救助,包括職業技能訓練、工資補貼、職位搜尋等。
「俄亥俄州製造業就業的流失是一系列因素造成的,但製造業轉移和進口商品競爭肯定是顯著因素,從TAA援助數據可以看出來。」Policy Matters Ohio研究部負責人Zach Schiller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根據美國勞工部統計,從2001年起(數據更新至2018年8月31日),俄亥俄州超過13.6萬工人獲得TAA救助資格。
申請TAA時,當事人要明確失業原因,包括失去上遊供應商或下遊生產商的工作,或被外包取代,或因進口商品競爭而失去工作。而近年來出現的變化是,失去上遊供應商或下遊生產商工作的佔比已降至可忽略不計的水平,更多人是崗位被外包取代,或因進口品競爭而失去工作。
2009年該州TAA資格獲得者逾50%是因進口商品的競爭失去工作,2014年這一比例上升至76%;但那以後,越來越多失業者是受外包衝擊,這意味著就業機會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Policy Matters Ohio發現,以2016年TAA數據來說,該州就業轉移目的地首先是墨西哥,其次分別為加拿大、印度和中國。
關稅對當地負面影響大
當地一些專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應重新談判現行貿易協議,勞動力、環境等相關標準亟需統一。
但自由貿易真的是傷害當地製造業的「罪魁禍首」嗎?
前述俄亥俄州立大學論文指出,基於不同估算方式,貿易對該州就業的影響也存在不同。論文總結稱,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該州因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而流失的就業應在6萬至24.3萬之間。
另外,除了國際貿易,製造業就業的流失與本土競爭、生產自動化也不無關係。美國曆年製造業普查結果顯示,2014年生產力水平幾乎是1967年的4倍,意味著2014年一個俄亥俄州工人的產出與1967年四個工人的產出相當。據此估算,該州因此損失了逾100萬個就業。考慮到製造業總銷售量翻番帶來的崗位需求,整體上自動化引發的製造業流失約為67萬個。前述論文由此指出,自動化似乎才是就業流失的最顯著原因。
拉米受訪時就曾表示,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全球貿易體系,而在於本土。華盛頓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EPI)創始人Jeff Faux也指出,美國工人的問題不在於國際貿易。美國本來就是靠貿易起家,根源在於自NAFTA開始施行的激進貿易新規則,以及之後美國籤訂的一系列的貿易協定令投資者享受到了貿易擴張帶來的紅利,工人卻為此付出了代價。
資料圖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那麼,當地如何看待川普施行的進口鋼鋁關稅呢?
不少受訪者表示,雖然現行貿易規則需要調整,但保護主義是錯誤藥方。事實上,這對俄亥俄州潛在負面影響更大。
鋼鋁關稅實施後,美國本土生產商立即提高價格,重啟閒置產能,當地近期有停工9年的煉鋼爐重新開工,市場中因此開始出現產能過剩的討論。
「鋼鋁關稅就好比把自己的手指摁在秤上(put your thumb on the scales,看起來重了,其實是自欺欺人),」有人評論道。
而對下遊製造商來說,關稅顯然不是好事。此外,俄亥俄還是大豆出口大州,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關稅戰「傷害」。
據美國商會估算,俄亥俄州有價值57億美元的出口受到眼下的貿易摩擦影響,其中對加拿大出口為21億美元、對中國32億美元、對墨西哥近3億美元、對歐洲超過1億美元。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當地業內人士也不認為加徵關稅是個好辦法。他們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保護主義不會對市場產生良性作用,保護之下產業將成為「溫室花朵」,懶於追求技術革新,從而失去競爭力。
為甩「鏽帶」標籤發展新產業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走訪期間,「鐵鏽地帶」一詞往往與「轉型」、「復興」等詞相伴出現,當地重振經濟的渴望可見一斑。
上世紀50年代黃金時期,俄亥俄州的製造業就業佔比超四成,目前跌至12%。川普政策很難將製造業就業提振至原有水平,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去年3月份美國開徵鋼鐵關稅時,俄亥俄州製造業就業為69.58萬個,到去年12月份略微上漲至70.57萬個。
儘管製造業就業似乎「回天乏力」,但就業整體圖景並非一片暗淡。事實上,過去幾年,得益於其他產業的發展,該州就業形勢已在好轉。
近期非農就業數據顯示,2000年3月以來,該州醫療健康相關產業就業增加近24萬個,住宿餐飲業就業增加近9萬個,公司企業管理就業增加超過5.6萬個。總的來說,就業已接近此前創下的歷史最高紀錄,失業率亦跌至5%下方。
當地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又名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發展。它在2018-2019全美最佳醫院中排名第二,其心臟診療連續21年全美排名第一。除此之外,當地還有以癌症治療聞名的克利夫蘭大學醫院、MetroHealth醫院等。
據克利夫蘭所在的凱霍加(Cuyahoga)縣政府發展部門介紹:
俄亥俄州東北部幾乎每4人中便有1人從事醫療健康相關工作;
過去四年裡,該地區的生物醫藥創業公司至少每年都募集到超過2億美元的私人投資;
過去三四年,該地區每年都有至少40家生物醫藥公司募集到私人投資。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已有中國資本投資了克利夫蘭當地的醫療健康產業。
但有當地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由於本地資金較保守,更青睞房地產和製造業等傳統行業,對醫療風投概念較為陌生,當地相關創投一定程度上依賴國際資本,但眼下聯邦政府正在收緊相關外商投資審查制度,照此趨勢,當地可能錯失一些海外投資。
此外,當地也試圖發展網際網路產業,克利夫蘭和州府哥倫布都參與了亞馬遜第二總部的競選活動,可惜雙雙落敗。
俄亥俄州收入水平仍長期處於下降趨勢。在輝煌的上世紀前半葉,該州人均收入一直高於全美平均水平,隨著製造業的衰退,人均收入也一路下滑,目前為全美平均水平的9成左右。
「俄亥俄州經濟確實有增長,但增速和很多州相比就相形見絀了,背後原因有很多,包括州政府對教育投入不夠、資金外流,州政府及聯邦的貿易等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地經濟的復甦勢頭。
2018年的就業增長是1990年以來最快的,但多數崗位收入不高,俄亥俄州和五大湖地區暫未擺脫 『鐵鏽地帶』的標籤。」Schiller說。
上世紀工業鼎盛時期,當地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因汙染嚴重,克利夫蘭依傍的伊利湖一度被宣告「死亡」,其支流凱霍加河更因汙染太甚,因輪船或火車濺落的火種數次引發水上火災,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國《清潔水法》的實施。
離開之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來到了伊利湖邊。蕭瑟冬日裡,不遠處的克利夫蘭天際線顯得有些孤清。有那麼幾秒,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想起這個城市曾經有過的一個綽號——「湖邊的錯誤(The Mistake on the Lake)」。復興之路漫漫,但至少現在湖面看起來是清澈的,空氣聞起來是清新的。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