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慧型手機而言,澎湃的性能自然是最受用戶關注的焦點,但作為與我們交互的前沿陣地,屏幕的顯示質量則是更為直觀的表現舞臺。然而,每隔一段時間手機圈中就會傳出「冷暖屏」、「陰陽屏」和「燒屏」有關的新聞,這些和屏幕有關的缺陷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對我們的體驗有何影響?
從今天起,智趣狗就和大家聊聊關於手機屏幕顯示問題那些事兒。而今天的話題,就是屏幕3問之「冷暖屏」。
源於批次和色溫的調校
在歷代iPhone和iPad之中,經常出現所謂的「冷暖屏」說法,即同一型號的兩款手機屏幕色彩存在偏暖或偏冷的現象,而這個問題並非屏幕自身的質量問題。
為何蘋果設備是重災區
細心的童鞋不難發現,「冷暖屏」大都發生在蘋果旗下的設備上,而在同款Android手機間卻並不多見。原因很簡單,蘋果iPhone或iPad都是型號單一但銷量巨大的存在,比如僅iPhone 6s在2016年的全年銷量就達6000萬部。
為了滿足如此龐大的供需關係,像屏幕這種非核心元器件都有不止一家供應商,而且哪怕是唯一的供應商,所提供的屏幕也存在生產批次不同的現象。
問題來了,不同屏幕供應商、不同生產批次的屏幕,默認的色溫參數都存在細微的差異,而這就是同款手機身上存在「冷暖屏」問題的由來。
冷暖屏背後的原理
色溫是判斷屏幕顯示效果的關鍵指標之一,它是按絕對黑體來定義的:光源的輻射在可見區和絕對黑體的輻射完全相同時,此時黑體的溫度就稱此光源的色溫。
色溫通常用開爾文溫度來表示(單位為K,比如標準燭光為1930K、鎢絲燈為2760K~2900K、螢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400K、藍天為12000K~18000K),用於表示對應物體在特定溫度輻射時最大波長的顏色。
需要注意的是,色溫的表現會受到地域和用戶喜好的影響。
以電視節目為例,國內景色一年四季的平均色溫在8000K~9500K之間,所以錄製電視節目時都會以9300K的色溫去攝影。而歐美國家的平均色溫和國內有所差異,那邊的電視節目普遍是以5600K~6500K色溫作為標準進行拍攝。因此,這種色溫上的差異就讓我們忽然看到歐美電視或節目的屏幕時都會感覺畫面略顯偏紅、偏暖的問題。
此外,都是9300K標準的色溫,黑眼睛的東方人看起來就是白色的,而藍眼睛的歐美人看起來就會覺得偏藍;而6500K色溫在歐美人看起來則是白色,但東方人看著就感覺偏黃。
解決在於後期調校
當一款手機採用不同供應商或批次的屏幕時,往往就會存在屏幕默認色溫略有差異的情況。而生產線在組裝手機時不可能按照某一色溫標準對屏幕進行一一調校,所以才會出現同款手機出現「冷暖屏」的現象,「冷屏」就代表著屏幕偏藍,「暖屏」則意味著屏幕偏黃。
很多手機在系統設置的顯示項目中都加入了對色溫的調節功能,找到並通過它們可以改善「冷暖屏」的色差。
但是,這種系統層面所支持的色溫調節閾值不夠豐富,如果你的手機屏幕屬於「冷屏」,那調節色溫不一定獲得媲美同型號「暖屏」的效果,只能起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作用。
如果你真的有著「火眼金睛」,看不得半點色溫的偏差,那在購買存在「冷暖屏」隱患的手機時,儘量選擇線下的銷售渠道,眼見為實後再決定購買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