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的太空中,「遊蕩」著無數的塵埃顆粒,大多數是彗星以及小行星之間碰撞產生的碎片。當這些塵埃顆粒闖入地球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生熱而氣化,這個過程中所發出的光在地球看來就是一顆顆一閃而過的流星,而這些塵埃顆粒就叫做流星體。
流星雨就是大量塵埃顆粒撞擊地球大氣層造成的。「雨」這個字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短時間內有大量流星划過,而實際上,它的定義是天頂每時出現率(ZHR)大於等於1,粗略地說,每小時1顆以上就可以稱為流星雨。如果真的像下雨一樣譁啦啦地,那就是「流星暴」級別,ZHR至少在1000以上,這時呈現的效果就像節日中人們燃放禮花那樣壯觀。
一個微小的流星體就足以產生在近百公裡範圍內均能看見的亮光,這是流星體的高速度所致;它的顏色是流星體的化學成分及反應溫度的體現,如鈉原子發出橘黃色的光、鐵為黃色、鎂是藍綠色、鈣為紫色、矽是紅色。
流星雨的觀測方法有以下幾種:目視觀測、照相觀測、分光觀測、光電觀測、電視觀測、雷達觀測、空間觀測等。業餘愛好者多用目視觀測和照相觀測。受觀測條件限制,即使是「流星暴」級別的流星雨也不一定如想像中一般盛大,如果觀測流星雨的條件不佳、天空不夠黑暗,幾小時才看到一顆流星也是很平常的事;而那些流量較大且在當晚擁有晴朗天空的流星雨,在天時地利的條件下,觀測者才能夠真正大飽眼福。歷史上最為壯觀的一次大流星雨是1833年11月的獅子座流星雨,一小時下落的流星數達35000之多,當天天氣晴朗,即使肉眼觀測,也能看到如下雨一般的盛景。
流星雨的質量一般很小,在進入大氣後大部分都會被高溫氣化,對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不會造成直接危害,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因流星雨速度極高,流星體的撞擊可能會對人類太空飛行器、建築甚至自身安危產生威脅。而大批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層,會對地球大氣高層的電離層和其他物理狀態產生影響。大批流星體塵埃散入地球大氣,也提供了額外的水汽凝結中心,可能會使雲層和雨量增大。(張藝博)(參考文獻:《流星雨觀測及其研究意義》)
來源:《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