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投入和執念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近日因疫情推遲的小學生各類英語考試重新開始報名了,但是報名的網站卻因為技術原因而推遲到第二天開始報名,其實就是報名網站沒有做好迎接大量報名者的準備,而導致網站崩潰,那場面火爆程度,其實就像前幾年樓盤開盤搶房的場面,手慢了就無了。
這些英語考試包括KET、PET、NELTS、AJET、CYLE、PTE-YL、TOFEL Primary(小託福),比如KET、PET從1993年出現在中國,到2016年突然火爆,報名人數達到2萬人,而到了2019年,報名人數直接上漲到15萬人,數倍的漲幅讓筆者也驚掉下巴,據悉這些考試已經成為一線城市中小學生的標配了,只為他們的履歷上能增加一些色彩,為未來的升學做準備。
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在這些考試中得到「優秀」,會多次報考,僅僅每次千元的報名費,家長就要投入很多。況且這些考試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從目前來看小學單詞總量約6-700個,大學四級單詞量約4200個,而這些考試要求的單詞量少的1500左右,多的要求3000個,已經接近大學四級要求。這樣的要求學校是肯定滿足不了的,這也讓本來就火爆的英語培訓機構更加向高端發展,花費也是每年數千甚至數萬。
很多家長都是隨大流,認為多學總比不學強,而另外一部分這些孩子的家長讓孩子早早的學習英語,是為了以後出國留學,畢竟現在留學已經不是大學生的專屬了,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厲害,不僅高中去國外,甚至很多孩子初中就已經去國外上學了,而中國留學生中去英語國家留學的比例也高達50%。
不像我們這代人,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現在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了,很多家長更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引導,到一年級就已經開始報英語學習班了,這已經不僅僅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原因了,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尤其是孩子在小學階段中文思維已經建立,這個時期開始學習第二語言也是比較科學的。
當然社會上也有另外一種聲音,與其花那麼多時間學習英語,不如多學習一下我們的中文傳統文化,畢竟對於中國文字的應用在唐宋時期已經登峰造極,那種文字和意境的美感在唐詩宋詞裡體現的淋漓盡致,不如讓孩子多學習這些,甚至是多學習一些文言文,畢竟我們現在書面也使用白話文,是為了降低文盲率,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改觀,應該把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學習重新提上日程。
有這樣想法的人,很多是因為他們認為不應該把英語的地位抬高到如此程度,畢竟中文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幾千年形成的文化自信是有理由延續的,就算我們今天學習西方的文化再多,骨子裡影響我們最多的還是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什麼專業都用英語考你的局面,甚至出現了全民學習英語的口號,我們拋棄的太多了。
而反觀日韓這兩個和中國文化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國家,日本小學生在畢業後可以熟練掌握1300多個漢字,韓國更是在給新生兒取名時,先取漢字的名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所以韓國人都知道自己中文名的漢字應該是哪個。日韓很多影視劇都有體現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如果你細心的話會發現很多日韓影視劇中的裝飾品、牆上的字畫書法作品等都是中文,那在他們那也象徵著文化素養。
筆者雖然不完全認同這些想法,但是也確實說的有一些道理,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相互借鑑學習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學習對方的語言當然是首先要做的事情,現在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文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終究會回來的,誰讓我們是四大古國文化中,唯一延續至今的呢?當我們更加強大的時候,那一天會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