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是由西德尼·波拉克導演,梅麗爾·斯特裡普、羅伯特·雷德福等主演的愛情、劇情、傳記片, 凱倫(梅麗爾·斯特裡普 Meryl Streep 飾)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富家女,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她離開故土丹麥遠嫁東非肯亞,然而男爵夫人的稱號並沒有給凱倫帶來美滿的婚姻生活。幸運的是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凱倫可以經常外出打獵、探險,她漸漸的愛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在非洲的貢嘎(Ngong Hills)山腳下,我曾經有一個農場」。舒緩蒼老的女聲,深情流暢的音樂,非洲廣闊壯美的大地,一幅幅畫卷史詩展示在面前。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深深地被打動了,許久無語,也許因為年輕沒有真的理解。再看的時候,十多年已經過去了,心隨著男女主人公在空中飛翔,俯瞰壯美的非洲大地,盪氣迴腸。
學了非洲很多東西,又看了這部電影,就愈發感到非洲那種純粹、平和、寧靜與自然。那是一片很純淨很純淨的土地,的確,他貧困,但也許正因為此,人們才可以有時間有機會停下來,去細心感受,而不是每天被金錢所驅使,被瑣碎之事所牽絆。
在非洲,她擁有廣袤無垠的農場和草原,和一個部落的土著人,還有無窮無盡地自由,這一切舒展了她的天性。她在草原上騎馬遨遊,在叢林中打獵和野營,在寒冷的冬夜和打獵的男人們喝一杯威士忌,說一個隨性而起的故事。她只需要一個開頭的句子,隨便什麼句子。「從前有一個流浪的中國人叫陳歡,和一個叫莎莉的女孩。」「她傳教士的父母那裡學會了中文。陳歡常常在藍色的街燈下,倚窗而坐,在他的內心深處回想起他的家鄉故國。。。隔天清晨他們在藍色街燈上的房間裡發現那個被軍閥殺害的孩子,脖頸上還纏繞著陳歡的定情物。」
"丹尼斯給我一個指南針,他說用來指引方向,但是,後來我才明白,我們各有各的路要走。也許他早就知道,地球是之所以是圓的,就是不要讓我們太快知道結果。我最近找到一個新方法,生活非常不如意,我覺得撐不下去的時候,我讓自己更難過,我開始回想我們野外露營,還有巴克利,還有你第一次帶我飛行,那些美好的回憶,要是我實在撐不下去了,我會再回件一件事,然後我就有勇氣繼續下去。"
暖調的草原廣袤無垠,在運動廣角鏡頭下流淌,獅子,河馬,牛群,消失的馬賽族,必須流向家鄉的河流,池塘是文明的徒勞,無表情的土著,一臉的堅毅與職責。一紙婚姻,金錢榮譽,男爵的不忠無可厚非,但至少真實坦率,可以壞到問心無愧。上流社會的凱倫是輕浮,開往蒙巴薩的火車載滿象牙,在非洲的熱土上,人性的美才得以詮釋並伴隨尊嚴,女人同這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一樣,堅毅與職責,為了生的價值。
這是一次奇異之旅,你帶著榮耀歸去。但噩耗傳來,你得了梅毒。你知道了關於丈夫的事情,你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愛被輕易的擊毀了,你不得不回到丹麥治病。你走了,我以為你不會再回來了。你走的時候很坦然,你不恨你丈夫,因為你已經不再愛他。或是你覺得你和他之間本來就不應該有愛。你是否知道,在你不在的那段時間,你的僕人法拉依然天天跟你的梳妝檯上換上鮮花,他還在掛念著你。而這樣的掛念不是因為你每個月給他的那些在土著人看來無比豐厚的薪水,而是出自他對你的尊敬!法拉是你的僕人,但我覺得他把你當成了他的朋友!他的舉動讓我無比感動,也讓我無比思念你!
景中,影片展示出一種貫穿始終和富於理想主義色彩的人道主義的光輝。它也構成了影片和人物格外動人的魅力。但對於影片的成功更加重要的是,波拉克也顯然從布裡克森的小說中讀出了比情感更加深刻的東西。這就是那一屬於古老歐洲的殖民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悲劇」性。它遠遠要大於卡倫個人命運的悲劇。隨性慣了的男主最終願為女主改變自己的生活,卻死於飛機失事。非洲埋葬了女主的青春、財富、愛情。走出非洲,相當於走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