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的巨大引力能夠幫助我們探索外星世界

2020-09-05 天文在線

除了考慮恆星距離液態水源的距離是否合適,想要找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太陽系之外的星球還有很多問題。例如,這個行星像地球、火星或是金星一樣是巖石行星嗎?它也適用板塊構造理論、也有磁場嗎?它也有大氣層嗎?

還有另一個重要問題:世界是否正受到圍繞同一恆星運行的其他系外在軌行星的不利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問題,天文學家們正在研究氣態巨星木星的巨大引力對地球運行軌道的影響。

這一策略已經在一部被天文學期刊認可的新文獻上做了大致規劃,也已經上傳到了arXiv上。

儘管太陽系裡的行星已經相距很遙遠了,但這也足夠靠近以影響互相的軌道,當然是程度輕微地。

對於地球來說,那意味著與木星和土星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加長它軌道的橢圓形,並且影響它的軸向傾斜,創造出冰川和間冰期氣候循環,也被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

總的來說,雖然出現冰河時期滅絕事件,但這並沒有阻止生命的繁榮發展。但是,如果木星的影響更加強烈,地球的軌道變得更加長、更加偏離圓心呢?這對地球的宜居性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地球的軌道和太陽系裡水星的軌道一樣多變,那麼地球就不會是宜居的,生命不會在這裡發源。」 南昆士蘭大學的天文學家瓊蒂對科學警報如此解釋。

「水星的偏心率能夠高達0.45。如果地球的偏心率達到那麼高,那麼地球在最靠近太陽時可以比金星更加靠近太陽,也可以在最遠點時和火星一樣遠離太陽。」

但木星能否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還是個未知數,所以霍納和一支由同事組成的國際團隊開啟了一個項目來做研究。他們精心製作了太陽系的仿真模型,讓木星旋轉,看會發生什麼。

結果十分出人意料。團隊發現他們的模型起作用了,他們能夠運作系統模型來確定行星怎樣用引力相互影響、怎樣圍繞恆星運轉,並且能夠根據我們對太陽系之於米蘭科維奇周期影響的理解做出繪圖。

但它們也顯示出,事情會以多快的速度分崩離析。

「我們很快發現的是,事實上要使我們的太陽系變得不穩定十分容易。」霍納告訴科學警報。

「在大約四分之三的模擬實驗中,當我們旋轉木星一圈,將它放置在一千萬年之內時,太陽系崩壞了。行星開始互相撞擊,脫離太陽系。」

儘管那聽上去有一點恐怖,但這結果並不是和太陽系外行星研究準確相關的,因為任何一個系外行星系統,當它存在得久到可以被我們探測到,那麼它極有可能是穩定的。

事實上,我們對外星世界的探尋有一些好消息,在團隊完成的剩下四分之一的仿真實驗中,地球是非常正常、宜居的。

研究員說這和稀土假說是矛盾的,稀土假說認為使地球上出現生命的環境條件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複製出這種環境條件。

「地球幾乎是處在中間地帶的強大存在,它不快也不慢,不大也不小,它確實很均衡。」霍納說。

「這表明,至少對於這種軌道影響、軌道擾動,大多數在我們模擬的系統中位於地球軌道上的行星,也像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即使從周期性(氣候)振蕩的角度來看不是更好的。」

這些觀測都很重要,因為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設計一個測試,來縮小值得長遠觀察的系外行星的範圍。

在未來的某個節點,我們的技術設備將足夠精密,能夠在可居住範圍內探測到許多更小的、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但由於望遠鏡時間有限、需求量很大,我們需要找到其他能夠用來評估特定系外行星是否值得長遠研究的方法。

一種方法就是檢查圍繞同一顆恆星運行的其他任何系外行星對潛在可居住性的影響。

「我們從來就沒打算找出一個只有一顆行星而沒有其他行星的行星系統。」霍納解釋道。

這就是仿真實驗發揮作用的地方,它們不止能幫忙確定系統的力學變化,還能確定長時間內有問題的系外行星仍然保持宜居的可能性。

這一團隊的工作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還有一段時間。我們現在的器具設備還不夠強大,無法探測到涉及的系外行星。隨著更先進的望遠鏡飛向天空,這種情況將在未來10年得到改變。

那也意味著有更多工作需要處理。這一團隊希望他們的工作意味著,當宜居的系外行星探測大規模開展時,行星天文學家可以通過模擬運行到達地面。這是指,仿真實驗需要接受調整,便於觀察當你繞著其他太陽系行星移動時會發生什麼,例如金星、火星、土星。

「我想那種程度的複雜性,將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的。」霍納說。

「接下來,我們還將把這項工作與人們開發的氣候模型聯繫起來,看看能否將其轉化為完全可預測的氣候解決方案。」

「換句話說,如果你知道了行星的軌跡,你能預測接下來氣候是如何多變而不只是預測軌道是如何多變嗎?這是將氣候科學和天文學以十分明智的方法結合到了一起。」

作者: MICHELLE STAR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木星衛星歐羅巴的海洋中存在外星生命?NASA終於放行飛船探索
    據美國宇航局(NASA)8月20日發布的公告,該機構已經批准一項旨在探索木星衛星歐羅巴海洋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飛船探索計劃。 據悉,這項計劃名為「歐羅巴快艇」(Europa Clipper),經NASA審核批准,目前開始進入最後設計階段,將建造和檢測探索飛船及其有效載荷。 根據NASA發布的公告,探索飛船計劃於2025年升空,但可能於2023年就完成全部準備工作。
  • 深空探索!星系外行星?引力波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它們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可能有一天會利用空間和時間的波動(稱為引力波)在銀河系外發現外星行星。原則上,LISA將能夠檢測到波長約為3000萬公裡的重力波。科學家認為,這種信號源於黑洞的合併,其合併量是太陽質量的10,000至1000萬倍。科學家還計算得出LISA將能夠檢測出數萬對白矮星的引力波。白矮星是死亡恆星,地球大小的核心,在中等大小的恆星耗盡燃料並脫落外層之後被遺棄。我們的太陽有一天會變成白矮星,銀河系中超過90%的其他恆星也一樣。
  • 對太陽系大個子的探索,細說「伽利略」的木星之旅
    這種日心說理論打破了之前人們一直使用的地心說,伽利略發現的四顆木星衛星,更是讓人們意識到宇宙中還有不繞著地球轉的星星,這就更加能夠說明地心說的不合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就是依靠哥白尼和伽利略等科學家的偉大發現,才一步一步接近真理的。為了紀念伽利略的重要發現,在1989年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木星探測器就被叫做伽利略號。
  • 宇宙——木星—巨大的行星
    我想去木星二衛星垂釣打個洞進入水中,看看四周,看到如果有什麼,有什麼潮照相機撲過來拍打照相機,這就是我想做的!我們地球要改變這個龐大的,滑稽的磁體嗎?木星巨大的行星。行星大約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物質,在木星裡!如果,你談論行星,木星是團夥裡最大的孩子。它真的可以成為霸主!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肉眼能明顯的看到。木星上一天只有9.9小時長圍繞太陽轉一圈需要11.86年。158磅的人在木星上會重達350磅!硫磺和水組成的雷雲。探索木星是美國宇航局迄今最大的使命。這是一個不友善的地方溫度極端,不時從冰箱到火爐。
  • 外星世界探索又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短時間內,我們似乎仍然沒有能力如此大幅度地提升觀測能力,因此對於系外行星環境的猜想和推測仍然有待於更多新的研究方法,幫助我們通過僅有的一些信息來還原真實的外星世界,以及在觀測到的數據中挖掘更多可能用得上的信息來進行輔助。
  • 木星的海洋衛星互相抬高潮
    新的研究表明,木星的「海洋世界」衛星可能對彼此產生強烈的引力作用,從而在彼此的地下海中引發大潮。研究小組成員發現,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月潮汐力可能比巨型木星的引力拖船在衛星海洋中產生更多的熱量。「這很有趣,因為木星是該系統中最大的質量,所以它的潮汐力要比另一個月球大得多。」科學家哈米什·海伊在聲明中說,在亞利桑那大學的月球和行星實驗室進行了這項工作。
  • 地球會是外星文明的實驗室嗎?真相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終於實現了飛天的夢想,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地外生命和外星文明存在嗎?可能在沒有走出地球之前,很多人還會懷疑外星文明的存在,可是當我們真正走出地球,看到浩瀚神秘宇宙的那一刻,這種懷疑聲已經很小了。大多數的人們都認為,地外生命和外星文明是存在的,而站在人類科技巔峰的科學家們,對此更是深信不疑。
  • NASA木衛二探索計劃啟動,木衛二上有「外星蝦」嗎?
    也是眾多天文學家一直想要探索的地方,而近期,NASA終於啟動了歐羅巴的探索任務。歐羅巴探索飛船,將要開啟木衛二的探索之旅,幫助人類初步探索歐羅巴的海洋世界,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發現木衛二的海洋生命。木衛二歐羅巴,擁有足夠生存的氧氣層,薄冰下面是溫暖的海洋,科學家普遍認為木衛二中存在魚類生命!
  • 地球都擺脫不了太陽引力,為何奧陌陌卻可以?木星助它逃脫!
    眾所周知太陽系中的所有物體都會受到太陽的引力影響而被約束在太陽系中,那麼為什麼這個天外來客奧陌陌卻不會受到有太陽引力的約束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根據牛頓定律,我們就可以知道答案了。一個物體要想擺脫引力的束縛,只要速度夠快就可以了,而奧陌陌的速度足以擺脫對太陽的引力,不過除了奧陌陌自身的速度以外,在太陽系中還有一個天體也在幫助奧陌陌逃脫太陽系,這個天體就是木星。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生命世界」,或顛覆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太陽系內暫時只發現我們地球存在生命,在外星球暫時還沒發現外星生命,難道我們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嗎?雖然還沒找到外星生命的跡象,但很多研究表明,在宇宙中,還是存在不少可能適宜孕育生命的星球。
  • 恐怖木星,曾經吞噬過無數天體,卻能夠保護地球
    不要看木星,它是如此巨大,但它是一個非常靈活的天體,擁有太陽系中最快的自然速度。巨大的質量加上超快的旋轉速度使得木星擁有非常強大的引力。對於一個天體來說,它的強度是由重力來衡量的。強大的引力可以吞食許多其他天體,不斷增強自身的質量,變得更加強大。
  • 木星引力很大,是優質的加速器,引力彈弓效應是如何進行加速的?
    如果想要徹底擺脫地球引力束縛,去探索地外星球,那麼就必須達到11.2km/s的初始速度。而要想一鼓作氣衝出太陽系,去往更為遙遠的宇宙空間,那麼就必須要達到16.7km/s的初始發射速度才行,這個速度又被稱之為第三宇宙速度。
  • 引力波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它們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可能有一天會利用空間和時間的波動(稱為引力波)在銀河系外發現外星行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地球太陽系之外存在近4,200個世界。天文學家使用分析來自世界本身或其恆星的光的方法檢測到了這些系外行星。
  • 神秘的木星,存在外星生命?
    真正的老師應該是這樣:能夠完美地控制本能衝動,不讓欲望蒙蔽了覺知。「眼中的光芒」便是木星的一個綽號,眼睛的功能就是覺知,它將外顯的客體與其內在的真相聯繫起來並與我們的內在覺知產生溝通。一些偉大的古魯僅通過訓練學生凝視來教導他們。木星十分機警,對神聖的智慧理解得非常透徹,因此能夠帶領學生領悟到從覺知到生活的真相。
  • 超級地球引力太強,導致外星文明無法進入地球,人類無法發現
    人們離開了地球,開始探索宇宙。人們走出地球,看著宇宙浩瀚無邊,不禁會想:如果宇宙這麼大,地球這麼小,難道還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文明嗎?科學家們發射了旅行者1號太空船以尋找外星生命和文明,但40多年後,旅行者1號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人們也在宇宙中探測和收集無線電信號,以區別是否有來自外星文明的信號。
  • 地球都無法擺脫太陽強大的引力,為何「星際訪客」奧陌陌卻可以?
    自從50年代航天科技進步之後,人類就一直想尋找到外星文明,可是人類苦苦搜尋了70多年,始終找不到外星文明,其中除了收到一個神秘的WOW信號外,沒有發現任何的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這讓人類感到很失望,甚至一度認為浩瀚的宇宙只有人類一種文明。
  •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真的是遠古外星文明的遺蹟嗎?
    觀測的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人們並沒有在這片區域裡發現想像中的行星,不過隨著觀測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驚訝地發現,在這片本該有著一顆行星的區域,分布著數量巨大的小行星(即小行星帶)。在本該有一顆巨大星球的區域,卻只有一大堆的小行星,這意味著什麼呢?
  • 木星的衛星為啥這麼多?
    由於氣態巨行星具有驚人的質量,它們便能夠吸引更多的衛星,不過,這並不是像木星這樣的行星擁有如此多衛星的唯一原因,太陽系的氣態巨行星距離太陽相對較遠。與之相比,一些恆星擁有巨大的類木行星,稱為「熱木星」。基本上,這些系外氣體巨行星的軌道往往離恆星很近,你可以想像一下土星和水星互換位置的場景。
  • 科學家發現,木星會自己發光,那它未來能夠變成恆星嗎?
    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在這八個行星中,木星是最大的一個,這個行星是一個氣態行星,不但擁有遠勝其他七顆行星的質量和體積,還一直都是許多人心中的下一個太陽系恆星備選。雖然木星連褐矮星都不是,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堅定不移相信未來木星能夠成為一顆恆星。
  • 奧陌陌攜帶外星生命?關於它的真明目,我們恐怕永遠無法知道了!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發現外星生命的蛛絲馬跡呢?去年底首次拜訪太陽系的星際小行星奧陌陌或許能夠提供答案。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阿維·洛布認為,人類的天文望遠鏡目前還無法探測系外行星大氣中的生命痕跡,派遣探測器實地考察更是極其漫長的旅程,幾千年甚至上萬年都不會有任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