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稱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 國防部:自取滅亡

2020-12-05 深圳衛視

近日島內不斷炒作臺美互動,蔡英文更聲稱要深化所謂的臺美關係,對此,國防部昨日作出嚴厲回應。與此同時,在新冠肆虐的美國,臺灣在美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接二連三地中招,確診新冠。

蔡英文稱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

國防部:註定是螳臂當車 自取滅亡

在昨天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任國強表示,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侵犯和分裂祖國的神聖領土。

臺在美辦事處新增9名員工確診

負責人蕭美琴居家隔離

在蔡英文發表諂媚言論的同時,臺灣在美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接連確診新冠疫情。據臺媒報導,繼11月24日確診兩例後,25日又出現9例確診病例。據悉,9名確診人員中一人和辦事處代表蕭美琴曾接觸過,蕭美琴已開始隔離。臺當局外事部門其後也證實此事,稱蕭美琴25日檢測結果為陰性,目前健康狀況良好,但由於曾與確診人員接觸,正依規定居家隔離。

在辦事處工作人員集體中招之際,恰逢臺當局經濟部門副負責人陳正祺率團赴美,並參加所謂的「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蕭美琴23日還在臉書貼出與陳正祺的合照,感謝訪問團「辛苦順利完成任務」。

相關焦點

  • 蔡英文稱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 國防部:註定是螳臂當車、自取滅亡
    11月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答記者問。記者: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近日聲稱,臺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深化臺美夥伴關係。請問對此有什麼評論?任國強:中方堅決反對美臺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
  • 蔡英文聲稱臺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 國防部:螳臂當車、自取滅亡
    來源:國防部發布11月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答記者問。記者: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近日聲稱,臺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深化臺美夥伴關係。請問對此有什麼評論?任國強:中方堅決反對美臺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 蔡英文聲稱臺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 國防部:註定是螳臂當車、自取...
    11月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答記者問。 記者: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近日聲稱,臺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深化臺美夥伴關係。請問對此有什麼評論?
  • 蔡英文稱深化美臺關係 國防部回應:以武謀「獨」自取滅亡
    中新網11月26日電 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26日表示,我們決不會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侵犯和分裂祖國的神聖領土。一旦發生這樣的嚴重情況,中國人民解放軍必將予以迎頭痛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 蔡英文還能囂張多久?國防部撂重話,「臺獨」螳臂當車,自取滅亡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幹擾和阻撓兩岸交流合作,推動一系列的謀「獨」行徑,勾連外部勢力進行挑釁,造成當前兩岸關係的持續緊張。不僅如此,就在今年,臺美之間互動頻繁,美國政府更是多次無視大陸警告,執意對臺軍售。
  • 國防部親自出手了,蔡英文只剩這一條路能走
    然而,令美臺失望的是,打「臺灣牌」並沒有幫助川普贏得大選,而蔡英文更是「押錯寶」,並遭到島內的一頓痛批,自以為是「棋手」,不料只是一顆「棋子」。就在最近,蔡英文仍執迷不悟。 據海外網11月26日報導,日前,蔡英文又一句話點燃了兩岸的怒火,稱:「臺灣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深化臺美夥伴關係
  • 蔡英文沒料到,美官員訪臺後第5天,對岸傳來讓「臺獨」絕望消息
    外媒披露稱,此次無預警「訪臺」的美方人士是美國海軍亞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德曼。據臺媒11月25日報導,這位低調「訪臺」的史達德曼已在24日傍晚搭乘專機又低調的離臺了,而格外引人聯想的是,臺當局所謂的「潛艦(潛艇)自造」開工典禮就在24日舉行,但在該典禮的公開儀式上卻並未出現史達德曼的身影。
  • 蔡英文想爭取美國支持?國防部表態:必將迎頭痛擊
    根據臺灣媒體爆料,近日蔡英文就在公開場合大肆叫囂,表示臺灣將會繼續爭取美國政府方面的所謂「支持」,並且表示將在未來繼續深化美國與臺灣地區的關係。「美臺」勾結,我國國防部做出回應近期美國與臺灣地區的民進黨之間勾結不斷,臺灣島內的綠媒甚至還將原本應當作為秘密訪問的美國高級官員「訪臺」行程進行大肆宣傳,唯恐天下不知。
  • 國防部: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侵犯和分裂祖國的神聖領土
    11月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答記者問。記者: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近日聲稱,臺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深化臺美夥伴關係。任國強:中方堅決反對美臺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民進黨當局妄圖挾洋自重、以武謀「獨」,註定是螳臂當車、自取滅亡。
  • 大陸重量級別亮劍,蔡英文還要玩火?緊要關頭島內有人「中招」了
    11月26日,國防部舉行了例行記者會,在此次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就臺海地區相關問題說出了一番值得重視的話。據悉,當天任國強大校就蔡英文聲稱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一事作出回應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臺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
  • 蔡英文得意太早,國防部厲聲警告,統一勢不可擋
    臺灣媒體指出,早在去年12月惠勒已獲邀「訪臺」,但拖延一年最後取消來臺行程,對民進黨當局無疑是一大打擊。隨著川普政府行將完結,美國將迎來拜登執政,「美臺關係」有可能降溫。臺媒還提醒稱,在美國大選局勢變幻的關鍵時刻,民進黨當局不能再拿臺灣利益當賭注。
  • 對美搖尾乞憐,蔡英文收到絕望消息,「臺獨」不計後果,自取滅亡
    近幾年以來,川普政府大肆力挺臺灣,同時美國與民進黨當局不斷勾連,而在美國大選期間,民進黨領導人蔡英文更是瘋狂「押寶」川普,然而,目前初步結果顯示拜登「勝出」,現任總統川普「敗選」。隨即民進黨立即「變臉」,蔡英文更是迫不及待地在網上發文祝賀拜登,親綠媒體則吹噓民進黨與拜登幕僚頗有淵源,企圖營造臺當局與拜登「關係良好」的氛圍。對於民進黨對美國的搖尾乞憐,島內卻並不樂觀。有分析指出,從民主黨的傳統對華政策來看,其實與共和黨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把中國當成戰略競爭對手,打壓中國發展,以保住美國「世界一哥」的地位。
  • 肆意妄為,蔡英文同美政客共赴金門,「與美謀皮」註定自取滅亡
    【編輯/作者 海峽生活匯欄目 初陽/楊楊】導語:臺當局一再勾結華盛頓政府,甘心淪為制衡大陸的「棋子」,越過紅線配合川普政府「政治作秀」挑釁大陸,惹來解放軍實戰化軍演威震宵小!正在臺海局勢風高浪急之際,蔡當局仍是執迷不悟,攜手美高官共赴金門,簡直任性妄為!
  • 蔡英文當心變棄子!臺教授:一旦發生這情況,極有可能是臺灣災難
    自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當局一方面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圖謀以「切香腸」方式,循序漸進地推動「法理臺獨」和「事實臺獨」;另一方面,為了給自身撐腰壯膽,還加緊了與美國的勾結,妄圖「倚美謀獨」。但必須指出的是,臺當局選擇把寶押在美國身上,根本靠不住。
  • 國防部嚴正警告蔡英文:一旦發生嚴重情況,解放軍必「迎頭痛擊」
    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一直鼓吹「臺獨」,並私下裡與美國勾結,試圖破壞兩岸關係。但是這樣的錯誤想註定是走不長遠的,中國政府也絕不會「縱容」瘋狂分子的錯誤行徑。我們都知道,近段時間美國和臺灣之間的「往來甚密」,其中包括美政府向臺灣公然出售武器等,以及美國官員往返臺灣之間。等等行為,中方都看在眼裡,所有帳都記在一起呢。
  • 美學者說了蔡英文不愛聽的話,祖國必統一
    據環球網10月30日報導,90歲高齡的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日前接受臺媒的視頻專訪,在島內民眾最關心的兩岸議題上,傅高義提醒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兩岸問題不會留到下一代解決!」並且他還在分析臺海局勢現狀後,說了一些蔡英文不愛聽的話。傅高義認為,此次美國大選後,無論誰當美國總統,都會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前提,重新調整美臺關係。
  • 談航母作戰體系、回應美日言論,國防部記者會要點一覽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6日,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就航母作戰體系建設、聯合作戰綱要實施和文職人員招聘等軍隊建設情況作了介紹,並針對近期日、美等國有關言論進行了回應。
  • 蔡英文又當冤大頭!天價求購美戰機被批:吸乾血汗錢
    有島內網友指責蔡當局,稱其用來軍購的錢是民眾的血汗錢。此外,臺當局還「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表示,這一軍購計劃與「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地區領導人過境美國」等議題無關。這項軍購案被認為是蔡英文訪美的「入場券」。
  • 英國明年將主辦聯合國氣候大會,蔡英文鼓譟讓英國支持臺灣參會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昨天接見「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唐凱琳,宣稱「能期盼未來能持續加強臺英在能源轉型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由於明年英國將主辦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聯合國氣候大會」),她希望英國能支持臺灣參加明年的大會。唐凱琳2016年底來臺就職,近期將離任。
  • 英國將主辦氣候公約大會,蔡英文不知好歹稱:盼支持臺灣參加
    【英國將主辦氣候公約大會,蔡英文不知好歹稱:盼支持臺灣參加】蔡英文今天會見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唐凱琳,期盼未來能持續加強臺英在能源轉型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由於明年英國將主辦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她自我膨脹希望英國能支持臺灣參加明年的大會,讓雙方在能源轉型上持續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