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máo dùn),形容詞,多用於含反義詞。近義詞有:牴牾,牴觸。反義詞有:統一,融洽,和諧。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楯,同「盾」。後以「矛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牴觸,互不相容。[矛盾百出;自相矛盾。]哲學名詞。在唯物辯證法中,即對立統一,指事物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依賴而又互相排斥的關係。邏輯名詞。形式邏輯中指兩個概念互相排斥或兩個判斷不能同時是真也不能同時是假的關係。泛指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這兩種意見有矛盾。]
矛盾在教材中的例句:
1、隊長心裡很矛盾,說:「歡迎是歡迎,可您的身體…、、、」(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5、小島)
矛盾參考例句:
1、他的話前後矛盾,不合情理。
2、自相矛盾的錯誤出現。
3、種種矛盾的痛苦,好像蟲兒咬她的心。
4、一直都在矛盾和掙扎中不可自拔。
5、我只聽說這兩家鬧矛盾,但不知道內情。
6、因為只有調和矛盾才能無限止地保持權力。
7、再一次吵架激化了他們之間的矛盾。
8、我心裡現在就像那句「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所描述的狀況一樣,矛盾得很。
9、這段論述前後矛盾,顯示作者觀念混淆,思路不清。
10、我們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
矛盾有關的成語:
1、言行相顧(yán xíng xiāng gù):謂言行不互相矛盾。
2、首尾乖互(shǒu wěi guāi hù):首尾:前後;乖互:相互違背。指前後互相矛盾
3、勢不並立(shì bù bìng lì):勢:情勢,狀況;並立:並存。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4、勢不兩全(shì bù liǎng quán):勢:情勢,狀況。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5、函矢相攻(hán shǐ xiāng gōng):指自相矛盾
6、後院起火(hòu yuàn qǐ huǒ):比喻內部鬧矛盾,發生糾紛
7、鬻矛譽盾(yù máo yù dùn):鬻:賣;譽:讚美。自相矛盾,不能兩立
8、想前顧後(xiǎng qián gù hòu):顧:看,視。想著前面,又顧慮後面。形容猶豫不決、矛盾重重的狀態
9、出爾反爾(chū ěr fǎn ěr):爾: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
10、驢唇馬嘴(lǘ chún mǎ zuǐ):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後語,前後矛盾
《矛盾造句和解釋_矛盾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由[小孩子點讀]APP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小學家庭同步輔導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