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021-01-11 網易

  剛上網易號時,懵懵懂懂發了幾篇圖文,覺得滿滿的都是乾貨,比那些空洞無物的文章強多了,自信滿滿的以為一定會爆文。結果是推薦量很低,還沒有人看,很挫敗,小心臟都有些承受不住。後來才發現,自己的圖文是論文體,文風過於嚴肅,系統低推薦,受眾不喜歡看。

  當時很困惑,文章不就是看內容的嗎?語言風格只是文章有形式,不應該是關注點好不好?難道形式比內容還重要?其實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困惑。不只是我們,2000多年前的人也有這樣的困惑,還引發了「質」與「文」的爭論。

  

  「質」與「文」是一對相對的詞,相對而生。質,質樸、樸實,本質。文,文飾,文採。質是內在的表現,也就是內容;文是外在的裝飾,也就是指形式。

  普遍認為,質就是實實在在的乾貨,文就是華而不實的虛浮之物,質肯定比文重要,甚至要質不要文。

  魯國的大夫棘子成就問過孔子的弟子子貢一個問題:君子的本質好就可以了,何必要那些浮華的文採來裝點門面?

  

子貢對他的疑問解答道:「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子貢認為,質就是文,文就是質。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老虎、豹子的皮去掉了有花紋的毛,就和狗的皮、羊的皮沒有什麼兩樣。虎皮豹皮之所以與狗皮羊皮的價值有很大的差別,就在於虎皮、豹皮上長著美麗花紋的毛,而是狗毛羊毛沒有它們的毛好看。子貢強調,文與質是一體的,不能只重視質,而忽視了文。

  

  文就像我們穿衣服的樣式,穿衣是遮羞保暖,這是衣服的基本功用,是質。裁剪合體,樣式時尚,就會受人追捧,這就是文。一個乾洗店把顧客的一雙鞋子洗得太乾淨了遭到了顧客的高價索賠,因為那款奢侈品鞋就叫「小髒鞋」,故意做髒的,髒是這雙鞋的靈魂,而乾洗店把鞋上的那層髒洗掉了,改變了鞋的風格,不再是時尚。如果只要求衣服質,縫個布袋套到身上就行了,何必裁裁剪剪縫縫那麼費事?

  文就像我們吃的食物的色香味,吃飯是為了果腹,如果飯菜做得色香味俱佳,就會讓人胃口大開,喜歡多吃幾口。如果僅僅為了吃飽飯,把所有的配料一鍋燉豈不省事?

  

  孔子曾說:「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你不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誰知道你到底在想什麼呢?可是,你說話結結巴巴、顛三倒四,又如何能說服其他人呢?我們寫文章也是如此,寫的文章如果沒有文採,那麼就得不到大家的喜歡,這也是我們圖文沒有人閱讀的原因之一。

  「文」是必要的,孔子主張的禮儀就要求必要的形式。子貢認為,祭祀時殺羊獻牲沒有必要,因為祭祀完畢以後,羊就撤下來了,這樣做既浪費,還麻煩。孔子卻說,你愛的是羊,我愛的是禮儀,如果沒有獻牲這種形式,怎麼表達祭祀這種神聖的內容?

  

  子貢的說法也有不妥的地方,虎皮豹皮去了毛,其本質還在,仍然是虎皮豹皮,不會變成狗皮羊皮。他的觀點來自他的老師孔子,但沒有孔子說的全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野」與「史」相對。野,粗野、粗俗;野人,就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人。史,史官,一些史官過分注重文採,言過其實,有些虛浮,這裡引申為虛浮。對於一個人來說,固有的好品質是質,禮樂的修養屬於文。

  孔子與子桑伯子二人個不是一路人,互相看不慣。有一天,孔子卻去見子桑伯子,這個人竟然不穿衣戴帽就接見孔子,弟子們都不理解孔子怎麼會見這樣一個沒有禮貌的人。孔子說,這個人本質很好,就是不注重外表,我就是要勸勸他要重視外表,不要這麼粗野。子桑伯子的弟子們也不高興他會見孔子,他說,孔子這個人呀本質不錯,就是做事繁文縟節,我就是想勸勸他要簡潔一些,不要那麼囉嗦。當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樁公案不了了之。

  這樁公案也說明了,沒有「文」不行,「文」太過了也不行。只有「質」,沒有「文」,顯得粗俗,就是「質勝文則野」,一個人的質樸勝過了文採,就像鄉間野人;只有「文」而沒有「質」,顯得華而不實,就是「文勝質則史」,文採超過了質樸,就像掌文書的史官一樣虛浮。

  

  誰文質彬彬?

  怎樣才算合適呢?孔子說,文與質配合適中,恰到好處,就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之所以是君子,不僅表現在思想上,注重內在的修養,而且也要在文化上、文採上豐富自己,優化自己,言行表現有君子之風。

  質與文是對立統一,互相依存,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不能偏廢,如果偏重一方,質樸超過文飾就會粗俗,文飾超過質樸就會虛浮。

  

  用「質」與「文」的關係來比喻圖文,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內容是形式的內在表現,形式是內容的外在體現,沒有好的內容,只有好的形式,就是言之無物,顯得華而不實;相反,只注重內容,不注重語言表達,讀起來味同嚼蠟,就不吸引人

  

  圖文的內容就是要有料,有實實在在的東西,或傳授知識,或教人做人,或教人如何生活,如果空洞無物,系統就會判定這篇圖文價值不高,沒有推薦的價值,推薦量就低;受眾看了一眼,覺得沒有值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就不值得浪費時間去閱讀。

  圖文的形式也就是文章的語言表達要有趣,如果圖文有較好的內容,但是語言表達晦澀難懂,讓人讀後不知所云,一頭霧水;或者語句不通,邏輯混亂,讓人看不下去。這樣的圖文,點擊率低,系統就認定圖文不受人喜歡,就不好好推薦,即使內容再好,很多網友見不到,也讀不到。

  好的圖文就是「文質彬彬」,文質兼備。

  

  首先,要有好的內容,這是圖文的硬條件,這也是很多人重質輕文的原因,讓人讀了你的文章覺得對自己有益,有收穫。好的文章要言之有物,有豐富的材料,又不是東拼西湊;要有觀點,不是人云亦云,並且觀點正確,特別是不能有不正確的言論,不能是負能量。

  其次,要有好的表達方式,這是吸引人的關鍵所在,最起碼要語句通順,層次分明,邏輯性強,做到言之有序;最重要的是要通俗易懂,因為頭條的受眾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不能用專業化的語言,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最受人歡迎,可以彌補內容之不足。

  好的圖文就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具體說就是既要有料,還要有趣。

  寫圖文的友友,學會了嗎?

  我讀《論語》: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顏淵篇》)
【譯文】棘子成說:「君子有好本質就行啦,要文採做什麼呢?」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採如同本質,本質如同文採。假如將虎豹的皮毛去掉,它們與去掉了皮毛的犬羊,有什麼分別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篇》)
【譯文】孔子說:「質樸超過文採,就像個粗俗的人。文採多於質樸,就流於浮誇。只有質樸和文採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帶你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成語「文質彬彬」的來歷
    在孔子眼裡,只有文質彬彬的人才算君子,那到底怎麼樣才算是「文質彬彬」呢?孔子是這樣下定義的,原文出自《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就是一個人內在的本質,所謂天性稟賦的厚薄和生理體能的強弱等等。
  • 論語求義|孔子的「文質彬彬」,其含義竟深刻如斯!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質,造字本義:以刀斧劫持人員作抵押,以求贖金。」——《象形字典》質,可以指劫持代抵押行為,也可以指代抵押物,其目標指向贖金,所以質就有了性(獲得贖金的需求、趨勢)。
  • 《論語》裡的50個哲理,句句經典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汙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採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採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偽。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75.三思而後行 解釋: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出處:《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看英語版《論語心得》如何翻譯「君子」、「小人」
    這不是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嗎?到了香港機場,照例逛書店,結果又看到了署名Yu Dan的Confucius from the Heart: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心中的孔子:當今世界的古代智慧》),號稱是10 million copy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這不還是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嗎?
  • 《論語》求知|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3.24 儀封人(1)請見(2),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3)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4)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5)。」錢穆先生試譯:衛國儀邑的封疆官,請見於孔子,他說:「一向有賢人君子過此,我沒有不見的。」孔子的弟子們領他去見孔子。他出後,對孔子的弟子們說:「諸位,何必憂慮你們先生的失位呢?天下無道久了,天意將你們夫子當作木鐸(來傳道於天下呀!)。」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論語》起名: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中國自古就有取名尋《論語》出處的傳統,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如果你想為寶寶取個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鑽到故紙堆裡費盡心機地查找,就看看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帶來靈感。 一、《論語》如何取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