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2016年下半年可以稱作娛樂圈明星演唱會的高峰期,周杰倫、五月天、EXO巡迴演唱會門票在平臺開始銷售後,幾乎在第一時間被一搶而空,黃牛票的價錢更是成倍上漲但依舊前景可觀。人們的追星行為和「演唱會情懷」似乎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強烈,粉絲仰望追隨「星星」被不少成為「白日做夢」,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在「白天」追「星」?
「追星」一詞來源於紅極一時的小虎隊。1989年小虎隊開始巡迴演出,當他們從臺北巡演到高雄時,瘋狂的粉絲們成群結隊的騎著自行車一路追蹤,大呼其名,這種跟在明星後面追明星的現象被當時的報紙稱為「追星」,也正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用追星一詞來形容粉絲對明星的崇拜行為。
而使「追星」行為高調進入世人眼球事件,非2007年得「楊麗娟事件」莫屬,網上對這件事情經過的闡述是:「楊麗娟,從16歲開始痴迷香港歌手劉德華,此後輟學開始瘋狂追星。楊麗娟的父母勸阻無效後,開始賣房賣腎以籌資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尋見劉德華。2007年3月22日,曾經赴香港參與劉德華歌友會,實現生平夙願。不過,其父最後由於楊麗娟的追星行為而跳海身亡。」
筆者不談這件事情從曝光到發酵有無有心人的推波助瀾惡意炒作,也不探究其父跳海的真正原因,其間情感冷暖真假黑白只有當事人最清楚。只是從這件事過後,「追星」這個詞仿佛就和「腦殘粉」「瘋狂」「過激」畫上了等號。
誠然,不理智的追星行為會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後果,諸如「黑粉」「私生飯」的過激行為不管是對自己的生活還是對明星都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但並不能因此而否認追星的積極意義和正面影響。當見證了喜歡的明星從跌倒到爬起,見證了他平凡的一面和光耀的一面。看著他從幼稚變得成熟、從退縮到勇敢,與此同時也獲得了難以用語言形容的力量。明星和平凡人一樣承擔著生活的競爭和壓力,其間辛苦甚至比常人痛過百倍千遍。在巨大的壓力和爾虞我詐的塵世當中,絕望是很容易的,崩潰也是很容易的。關鍵是在這之後怎麼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怎麼去面對喜歡的不喜歡的人,怎麼去做願意的不願意的事情。
喜歡做的事情做好,不喜歡的事情做完。這是我們的信仰教會我們的東西。
這樣的信念陪著我們熬過了崩潰大哭後醒來眼睛紅腫的早晨,告訴自己我們還是要走向前。這些話聽上去好像無意義的雞湯,可是這些道理,由哪個人來教,由心底的信仰來告訴你,雞湯就不是雞湯了,是靈丹。是即使遍體鱗傷的時候也不能交出的珍寶,是奄奄一息也不能放棄的那口氣。
哪怕我們每天都在和自己的理想分手,可還是要給自己一些走下去的勇氣。有所信仰使我們不至於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麻木,在各種各樣的逢場作戲中失去感動的能力。
有的人工作了好幾年也會約上兒時好友用自己辛苦賺得的工資去聽一場演唱會,去幫年少時的自己實現小小的心願,在人群中大合唱體會素不相識的人帶來的情感共鳴。有位作家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不管我在生活裡是怎樣懦弱渺小的人,寫文章的時候我主宰了筆下人的生死,我是一個英雄。其間的暢快豪爽,大概正也是如此吧。演唱會上,現實生活中各有世界的人們因為某種相同的愛好在同一時空相聚,唱著同樣的歌曲,不管你是月薪百萬的老王還是工地搬磚的小李,有信仰的人們同樣高貴,我們都是信念和執著的英雄。
舞臺上的生命可能持續很久,也可能轉瞬即逝。我們無法預測那發光發熱的時間究竟還有多少,你猜不到下一秒他會消失到哪裡去。可是那顆星是你所感知的世界裡無可取代的全部,但他也是你未知世界裡永無交集的一點。追星的人也好,明星也罷,都有自己的生活,初中生會變成高中生,大學生會畢業工作,單身的人會找到另一半結婚。有的人或許一直是那麼好,星星一直那麼亮,或許有一天不再追星不是不再喜歡,或許只是我們長大了,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曾經愛之如生命的時間裡,我們默默地進化成了更好的自己。
有所信仰,這樣生活才有些堅持的盼頭。
我們為什麼要在「白天」追「星」?因為即使看不到,但是那顆星星一直在那裡,因為信仰這顆星,不僅僅在天上,還在我們心裡。愛不懼今昔亦不分晝夜,我們在「白天」追「星」,心有所念所持,才不至於在失望失落的漫漫長夜,希望信念孤苦無依。
文/盧雅君(湖南師範大學)
來源:紅網
作者:盧雅君
編輯:夏熊飛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10/12/467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