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豬佩奇過大年》宣傳片刷屏,感動了無數觀眾,也引發了不少人對低幼動畫片(3—6歲學齡前動畫片)的關注。
學齡前兒童要不要看動畫片?應該看什麼動畫片?這些都是困擾家長的問題。但從口碑、熱度、推薦指數及實際情況來分析,低幼動畫片市場中,引進作品更受歡迎。
孩子、家長之所以喜歡《小豬佩奇》《阿奇幼幼園》《託馬斯和他的朋友們》《海底小縱隊》《小羊肖恩》等作品,是因為它們不僅懂兒童心理,還讓孩子喜聞樂見地接受了積極的人性啟蒙和薰陶。
相比之下,精品匱乏、整體內容粗糙,缺乏好故事的國產兒童動畫片,不但不受歡迎,反而成為被批評的對象。落後了幾十年的國產低幼動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成為真正有用的小火車!」
故事好、有情懷的作品受寵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下被「80後」父母們推崇的引進低幼動畫片中,很多來自英國,如《海底小縱隊》《託馬斯和他的朋友們》《小豬佩奇》《阿奇幼幼園》《小羊肖恩》《藍色小考拉》以及更早之前就火爆全球的《天線寶寶》《花園寶寶》;其他國家的還有《汪汪隊》《愛冒險的朵拉》《企鵝家族》《鼴鼠的故事》《米菲兔》等,有些作品年代已比較久遠,但內容不過時,仍然是低幼動畫中的佳作。其中不少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許多國家播出。 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些風靡全球的低幼動畫片,那就是:低幼而不幼稚、不低智。這些動畫片共同的特點是內容安全、趣味性強,擁有「兒童本位」的敘事和思考方式。
《小豬佩奇》在2015年進入國內後迅速受寵,是很多孩子的啟蒙動畫片。該片內容豐富,如騎自行車、郊遊、生病、逛遊樂場等生活場景非常貼近兒童現實,滿屏洋溢著童趣。
而深入分析一下,它又不是只有童趣那麼簡單,故事圍繞佩奇與家人的愉快經歷,潤物細無聲地融入了積極的家庭觀、親子觀、處世之道,許多故事的設置是為了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它教給孩子嚴以律己、禮貌待人、熱情開朗、樂於助人、勇敢地去探索和發現……看似簡單有趣,實則深刻透徹。
比如《中間的小豬》一集,佩奇對弟弟流露出不滿意,不讓他參加家庭遊戲,若是一般父母可能要訓斥大孩子,安慰小孩子,用「強壓」來結束這場矛盾。
但性格溫暖、和藹可親的豬媽媽則沒有揭穿佩奇,而是問她「你在跟弟弟玩嗎」。媽媽的包容與可親,反而讓佩奇迅速認識到錯誤。弟弟喬治也快樂地加入遊戲,成為「中間的小豬」。它告訴父母,愛才是化解矛盾的唯一良藥。
《託馬斯和他的朋友們》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它教給孩子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人。小火車們在多多島運煤、拉乘客、送小動物上學、挖礦等,每天工作緊張,他們卻很快樂。
小火車多達幾百個,但是沒有一個「反派」:託馬斯聰明、善良、友好;詹姆士漂亮、愛幻想、不切實際;高登自大,但善於內省。他們個性鮮明,互相陪伴著成長,長成片中「胖總管」的那句口頭禪——「成為真正有用的小火車」。小火車是一個個被賦予個性的「小人」,在一起成長中展現人性的美,再加上有趣的故事,對孩子來說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海底小縱隊》《汪汪隊》與《託馬斯和他的朋友們》類似,片中角色都是「團體出道」,互相協助完成各類探險與拯救活動,引導孩子從小學會互幫互助、交朋友等。《海底小縱隊》的巴克隊長是低幼動畫片中的閃光角色,他勇敢、聰明、果斷,具備超強的指揮能力,角色不僅吸引小孩,也吸引大人。
低幼不等於低智和粗糙觀眾需要的永遠是好內容
市場上,高品質國產低幼動畫片鳳毛麟角,做到「有教無樂」都屬不易,更多的是成人化、低俗化的代名詞,存在暴力傾向、價值觀混亂、低智等問題。
《小豬佩奇過大年》宣傳片火了後,不少人才發現《喜羊羊與灰太狼》已悄無聲息好幾年了。十年前,「喜羊羊」系列絕對是國產動畫第一大IP,天天霸佔螢屏。
因為國產動畫片缺乏分級和年齡意識,「喜羊羊」轟炸式播出,面向全年齡段孩子,受眾面廣,影響力大。但是「喜羊羊」的流行,一直伴隨著極大爭議,因為它成人化、世俗化,放大了成人世界的假、惡、醜,遠離童心、童趣。
它每集都爆粗口如「死出去」「趕緊滾」;灰太狼與紅太狼非常錯誤地示範了家庭關係,他們身上充斥著大量成人世界的庸俗和惡搞;而片中出現的電擊、被鍋煮、從山頂和房頂推人等暴力畫面,現在更是「細思極恐」,可以說迎合的是人性中粗陋的東西。
雖然《熊出沒》這兩年推出的動畫電影反響不錯,內容更有趣,其劇作中也加入新角色,注入了很多正能量故事,但其內容上的弊病還沒有徹底根除。它與「喜羊羊」系列一樣,都是讓主角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戲弄、打擊一個「反派角色」,這種互動模式缺乏規則、界限和尊重。
熊大、熊二看似正義實則比較貪婪,搶奪光頭強的勞動成果,欺負光頭強時毫無底線,兩者的互動也缺乏界限,掠奪與霸佔是主基調。這不利於單純的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電視臺經常播放的《豬豬俠》《虹貓藍兔》也都有暴力傾向突出、角色性格狂躁等問題,在內容上,最基本的兒童觀缺乏,更不要提更高層面的引導與薰陶。
在徹底市場化之前,國產動畫片其實出現過好作品,也適合兒童觀看,如《四個小夥伴》《紅象》《我只流三次淚》《霹靂貝貝》等。當下優質的動畫片也有,但鳳毛麟角,比如《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大耳朵圖圖》等。在當下,之所以粗製濫造的動畫片充斥螢屏,與背後粗放式的生產有很大關係。
缺乏一個好故事就難以成為一個大IP
國產動畫片市場化發展歷程較短,加之粗放式生產盛行,導致泥沙俱下。雖然國產動畫產量一度成為世界第一,但是影響力和競爭力卻很小,這就導致引進低幼動畫片及其衍生品迅速搶佔國內市場。
《小豬佩奇》英國母公司的數據顯示,去年其周邊產品零售額度已高達90億元,而《海底小縱隊》的衍生品也非常火爆,其遊樂園已滲透到二三線城市。一部動畫片成為一個超級大IP,最終依賴的還是優質的內容。而這正是國產動畫片的弱項,沒有優質的內容作保障,再流行、再火爆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而國產低幼動畫片要想出好作品,就得認真研發好故事。此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劉海棲在一次研討會上就表示,國產低幼動畫片市場「不景氣」,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好故事。「低齡兒童對故事的理解更為簡單,故事中有對一個小問題的解釋,對一種小情感的觸及,這就是一個好故事。而這些細節的元素在國產低幼動畫中並未得到充分詮釋。幽默和想像力沒有內化到故事裡,就構不成好故事。」
而讓低幼動畫片做到符合兒童的視覺、兒童的心理、兒童的審美情趣,是需要認真研發和創作的。比如,動畫片神作《天線寶寶》,其前期研發成本投入巨大,遠遠高於後期製作成本,不少頂尖級兒童教育和心理專家全程參與策劃。
而《小豬佩奇》的編劇,是在認真研究了自己女兒觀看的動畫片之後,研究了兒童心理需求後才創作出佩奇的故事。編劇自己的女兒喜歡「有父母陪伴」的故事,所以它成為《小豬佩奇》的價值觀基調。
創作真正屬於孩子的作品,需要創作者真正地了解低幼兒童群體,探究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興趣點,才能觸發他們的內心。優質的動畫片都沒有簡單地去教化兒童,而是從鮮活的故事出發,去打動小觀眾。優質的引進低幼動畫片的創作模式,對國產動畫片也應該有啟發意義,虛心學習,才能儘快走出迷惑,冷靜崛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