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訊鴿商業情報
編輯|黑鷹光伏 劉洋
事情正在起變化,有人歡喜有人憂。
從全球看,即使偶有波折,但較高的性價比為光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據可再生能源署(IRENA)給出的發展路線圖預測,到 2050 年光伏的全球總裝機量將達到 8519GW,佔所有能源的比重超過 40%,成為最主要的發電形式。
2020年開年至今,雖有疫情影響,但「出乎意料」,大量企業「逆勢」擴產。可以說,「1GW級」的投資在巨頭的眼中只能算是小打小鬧,很多巨頭的擴張規模都以5GW、10GW計,投資規模更是以數十、上百億計。黑鷹光伏此前曾詳細統計發現,上半年光伏領域的新產能投資超過1200億元。
在光伏步入平價上網的前夜,整個產業進入擴產周期,在光伏企業密集擴產背景下,光伏設備商迎來了新的發展黃金期。本文是2020年光伏設備投資機遇解析與精要。特別申明,此文意在為讀者提供參考視角,並不做為投資建議。
由於單晶矽片在各方面性能上優於多晶矽片,且轉換效率處於領先位置。行業內對單晶矽片的需求逐步增大,單晶份額持續擴大使得龍頭企業隆基股份近年來開始大規模、高頻率的擴產投資,進而推動矽棒和矽片的擴產潮。按各企業的產能規劃,預計 2020年新增產能超過 50GW,其中隆基新增 25GW,中環新增 20GW,其他新增 5GW,未來兩年擴產規模仍將持續增加。
(一)單晶爐市場空間較大
單晶爐是一種在惰性氣體(氮氣、氦氣為主)環境中,用石墨加熱器將多晶矽等多晶材料熔化,用直拉法生長無錯位單晶的設備,是矽棒生產的最主要設備。從單位產能設備的價值來看,單晶爐的市場空間是所有矽片生產設備中最大的,按照目前擴產情況估算,50GW 的擴產規模、單晶爐投資額約為 2 億元/GW,未來三年單晶爐的年均市場規模將超過 100 億元。
單晶爐大型化趨勢形成,單爐投料量大幅增加。近年來,隨著坩堝製作工藝和拉棒技術的提高以及單晶爐的設計優化,單晶爐的單爐投料量迅速提升,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根據 CPIA 數據,目前業內先進的單晶爐投料量已經達到 1600kg 左右。
(圖表資料來源:CPIA)
目前國內單晶爐市場呈現大連連城和晶盛機電的雙寡頭格局。大連連城作為隆基股份的獨家供應商,具有較強的業績基礎;而晶盛機電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在行業內處於領先地位。
(二)薄片化降低矽耗,綜合成本繼續下降
根據 ITRPV 數據,矽片成本大約佔電池片價格的 52%,行業對矽片生產成本的下降有較高的需求。未來切片機將通過降低矽片厚度、切割損失以及提升回收利用率等方式持續降低單位矽耗,來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根據 CPIA 數據,行業單晶矽片的平均厚度已由 2017 年的 185μm 降至 2019 年的 175μm 左右,薄片化技術的推進使得單片矽耗逐步下降,據 ITRPV 預計,到 2029 年 M2 單晶矽片的單片矽耗有望低於13g,較目前下降近 13%。技術的不斷革新加快了切片機的更新換代頻率,因此,未來切片機市場也將有較大需求,按 4000 萬元/GW 的設備投資額測算,預計未來三年將有近百億的市場規模。
(圖片數據來源:ITRPV)
上機數控作為國內切片機龍頭,通過逐步縮小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在未來切片技術高速革新的背景下,上機數控有望出現高速發展期。下圖為上機數控金剛線切片機:
我國電池片產量佔全球市場份額超過七成,是最大生產國。產量的提高疊加技術革新速度加快共同促進了電池片企業加速擴產,相關設備生產商將充分收益。
(素材來源:國家統計局,萬聯證券研究所)
光伏電池有眾多不同的技術路線,按材質不同可分為晶矽電池和薄膜電池,近年來,晶矽電池成為行業主流趨勢而薄膜電池應用範圍逐步縮小。
在晶矽電池裡又有許多不同的技術路線,如 Al-BSF(鋁背場電池)、PERC(發射極鈍化和背面接觸)技術、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和 HJT(具有本徵非晶層的異質結)技術等。目前 PERC 已經取代 AL-BSF 成為主流,HJT 未來前景廣闊,根據 ITRPV 預測,到 2029 年 PERC 技術佔比將超過 70%,異質結佔比超過 15%。
(素材來源:ITRPV,萬聯證券研究所)
從生產流程上來看,PERC 工藝最為複雜,HJT 環節最少。但 PERC 技術可以在原有 BSF生產線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沉積設備和雷射開槽設備來實現,然而由於 HJT 技術對清潔度要求更為苛刻,並且要進行多層鍍膜,因此從技術難度的角度來看,PERC 技術較為容易實現。此外,由於 PERC 技術目前成熟度較高,單位產能的投資額相較於 HJT技術也有明顯的優勢。
1、PERC技術正當時,PECVD和雷射設備商受益
從現有技術成熟度和轉換效率來看,PERC 技術是性價比最高的技術路線,根據 CPIA《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19 年版)》數據,2019 年 PERC 產線的平均投資成本已經降至 3.03 億元/GW,同比下降 27.86%,降幅遠超去年路線圖的預期。
PERC 技術的性價比顯著,並且在當前效率基礎上還有向上空間,因此國內各電池廠紛紛大力投資擴大 PERC 產能。根據 PV InfoLink 數據,2019 年單晶 PERC 電池產能將達到 116GW,而據 Energy Trend 統計,預計 2019 年前 15 家電池廠的 PERC 產能就將超過 100GW,未來幾年全球 PERC 產能將持續高速增長。
由於 PERC 需要在背面沉積氧化鋁鍍膜並增加雷射開槽的流程,因此在擴產能過程中相關 PECVD 和雷射設備企業將充分受益。
2、 PERC+通過技改實現,經濟性優勢凸顯
從目前的技術路線情況來看,PERC 已經成為 P 型電池的絕對主流技術,近年來,對PERC 技術的改進提升也在持續進行,PERC+的時代已經來臨。
PERC+SE(選擇性發射極)技術,通過在金屬柵線與矽片接觸部位進行高濃度摻雜,在電極外進行低濃度摻雜,降低了接觸電阻並提高了少子壽命。通過在 PERC 產線上增加摻雜用雷射設備便可實現 0.3%的效率提升,性價比極高。
(資料來源:光伏測試網,萬聯證券研究所)
PERT(鈍化發射極背表面全擴散)電池,是典型的雙面太陽能電池並且能夠兼容 N 型矽片,能在 PERC 產線基礎上提高較大效率。通過背面擴散形成背場,PERT 電池能夠實現背面的效率增益。然而,與雙面 P 型 PERC 技術相比,PERT 技術並沒有效率或成本上的優勢,因此目前業內對於 PERT 的投資較少。
TOPCon(隧道穿越氧化層背面接觸)技術,是在電池背面製備一層超薄的二氧化矽和一層高摻雜的多晶矽薄層,二者形成的鈍化層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背面複合,從而提升 N 型電池的效率。TOPCon 僅需在 PERT 的基礎上增加 LPCVD(低壓化學氣相沉積)設備便可實現,性價比較高,預計未來將佔有有一定量的市場。
3、異質結前景廣闊,靜待設備國產化
異質結電池最早由日本三洋公司在 1990 年開發,是通過晶體矽基板和非晶體矽薄膜混合製成的太陽能電池,在鈍化效果、穩定性、轉化效率、遷移率以及能量損耗方面較其他技術路線均有一定優勢。
異質結電池的工藝技術難度雖然較高,但流程較為簡潔,大體上分為四步。第一步,與常規電池相似,通過刻蝕去除矽片表面的損傷層,然後進行制絨處理;第二步,在矽片兩側沉積本徵非晶矽薄膜,然後在矽片兩側沉積極性相反的摻雜非晶矽薄膜;第三步,在兩側鍍上透明氧化物導電薄膜;第四步,進行絲網印刷。
在整個生產流程中,絲網印刷與傳統技術路線的差別並不大,而前面三步的差異較大,技術上也有較大的難度。
(一)制絨清洗
由於 HJT 電池的工藝要求較高,因此制絨清洗流程也較為嚴苛。目前業內主流的兩種清洗流程為 RCA 清洗和臭氧清洗。RCA 清洗金屬雜質含量較低,但引入氨水會增加表面粗糙程度並且成本較高;臭氧清洗能夠獲得較為平滑的表面成本也較低,但襯底表
面會殘留較多金屬雜質。
(二)非晶矽沉積
對於非晶矽膜層的沉積,技術上主要分為 HWCVD(Cat-CVD)(熱絲化學氣相沉積)和 PECVD(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其中 PECVD 又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技術路線。目前來看,主流的技術主要集中在 PECVD,只有少數廠商生產 HWCVD 設備,如日本的愛發科。
在動態和靜態 PECVD 的對比上,由於動態 PECVD 的工藝時間減少了 70%,因此動態PECVD 在成本控制上要優於靜態 PECVD。此外,因為等離子體處於持續工作狀態,較為穩定,所以動態 PECVD 的薄膜質量也要優於靜態 PECVD。
(來源:迅立光電,萬聯證券研究所)
(三) TCO(透明導電氧化膜)鍍膜
HJT 電池的 TCO 薄膜沉積主要有兩種方法,RPD(反應等離子體)和 PVD(物理氣相沉積)。RDP 工藝相較於 PVD 對矽襯底轟擊較小,鍍膜質量和效率均較高,然而由於其核心配件和靶材 IWO(氧化銦摻鎢)被日本住友重工壟斷,因此 RPD 的成本較 PVD 要高出許多。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PVD 路線的成本優勢使得其市場份額要高於 RPD 路線。但是,捷佳偉創已經獲得了住友在中國的獨家授權,隨著 RPD 國產化推進以及靶材的替代,RPD 的優勢將逐步凸顯,未來更看好 RPD 和 PVD 一體的設備前景。
(四)絲網印刷
HJT 的絲網印刷環節與傳統工藝差別並不大,均採用普通的鋼絲複合網,只是在細柵線條數上會有一定差異。
(五)與PERC相比,HJT經濟性仍不足
由於目前異質結產線多採用進口設備,異質結單位產能投資額仍然處於較高水平,目前主要處於中試線階段。根據某代表性企業公告,目前純進口設備的異質結產線單 GW 投資額約為 10 億元,遠高於 2.5 億元/GW 左右的 PERC 產線設備投資額,而單晶 PERC電池目前效率最高已經突破 23%,僅低於異質結 1%左右,用 4 倍的投資額換取 1%的效率提升尚不具備經濟性。
異質結技術的進一步普及仍需要設備價格的大幅下降。根據東方日升的數據,PECVD佔所有設備投資額比例最高,達到 40%-50%,因此未來 PECVD 的降本任務將是 HJT 技術推廣普及的關鍵。
(六)降本主要依靠國產替代
若各設備國產化順利,異質結設備成本將大幅下降,按照目前各企業情況,預計單 GW全國產設備投資額將降至 5 億元/GW 附近,HJT 技術的經濟性將逐步顯現。
此外,目前異質結單設備的產能仍以 100MW/條線為主,未來通過大矽片等措施提升單設備產能,設備成本有望進一步攤薄。目前異質結設備各環節技術路線眾多,未來隨著產業成熟度提高,最優技術路線逐步確定,設備成本仍將有一定的下降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