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不少人焦慮不安,希望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宣洩壓力。比如運動,娛樂,讀書,傾訴……你知道嗎?其實,減壓的目的只有一個,可方法卻有千千萬,而且已經演變成了一門生意。
加班回家累成狗,一把遊戲必須有!如今,窩在沙發上追劇、聽歌、打遊戲,應該是不少年輕人最常用的減壓方法。你以為這是免費的嗎?當時不是!不充個VIP,拿什麼追?至於手遊嘛,遊戲內裡的內購系統可不是鬧著玩的。
不想窩在家裡,當然可以!去健身房流汗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那你知道時下最潮的健身房長啥樣嗎?
這可不是什麼夜店!而是夜店風格的拳擊館。比如北京這家拳擊館裡,消費者們就在高音量、強節奏感的音樂下,跟隨教練的引導,忘我地擊打拳擊袋。
不只是傳統的運動項目,一些主打減壓發洩的小玩具也很受消費者青睞。比如減壓魔方、尖叫動物、指尖陀螺等等,這些小玩具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月銷量最多能達到上萬件。商家在電商平臺介紹產品時,會著重提到能抗焦慮。比如這款減壓魔方,有按鈕、搖杆、開關等功能,每一面都有獨特的調節情緒的作用。至於這種「指尖陀螺」,不僅被開發出各種花式玩法。據說,就連最基本的玩法都會讓人有種扮演西部牛仔的感覺。
除了這些「減壓神器」。有的商家則專門設計了「發洩空間」。消費者穿上防護服,戴上頭盔和手套,在房間內可以隨意砸東西。商家會提供一箱玻璃瓶等易碎品,如果覺得不過癮,消費者還可以加價挑選廢舊鍵盤,顯示屏,甚至人偶來砸。
除了力量型的減壓方式,有商家還推出了「低溫冷療」,「懸浮太空艙」等相對舒緩、悠閒的減壓體驗。另外,有城市還舉辦減壓展,一些手機APP還會推出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冥想,以及音樂課程,讓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移動減壓。
可以說,減壓經濟的興起,萌生出不少新業態,也讓傳統產業在轉型的道路上煥發了新的商機。但也有部分商家利用概念誘導,特意冠上減壓標籤,使人容易放大或誤判自己的焦慮壓力,掉入盲目消費的陷阱。專家建議,消費者可通過心理測評,對自己有更好的認知,才能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減壓產品。
「減壓經濟」無關好壞對錯,因為多元化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社會的應有形態。只不過,當減壓變成了生意後,我們更應該關注背後的社會因素。因為「減壓經濟」解決的只是表面問題。而緩解壓力,並不只有「減壓經濟」這一種辦法,更好的良方大概還是調高情緒閾值,直面內心的心理需求,勞逸結合、努力奮鬥。簡單來說,就兩個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