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忙裡偷閒研讀了中國古書《推背圖》,參考了當前國際天文學界的假說理論,我認為唐代《推背圖》中令人驚嘆的精準預測歷史事件,袁天罡與李淳風兩人並不是什麼所謂的神人,而是因為他們通過了某些特殊的方法實現了在平行宇宙中腦電波與時空共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的共振和還原,就像我們今天用電視機收到視廣播信號,進行調頻與信號還原。這使得他們能夠看到數千年以後的文明發展景象,但是他們是怎樣做到電波的共振呢?這仍然是一個謎。我們一起探討吧。
一.什麼是推背圖
《推背圖》為唐代袁天罡與李淳風所作,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經典的預言學巨著。據推算是公元648年到公元649年之間其創作之嚴謹、思維之縝密、應驗之神奇均大大超越西方諾查丹瑪斯的大預言《諸世紀》。它以中國易經的象數哲學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六十個圖讖頌將儒家的政治哲學作了宿命性的表述:一方面它闡釋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治亂史觀,另一方面它闡述了由一陰一陽為之道所衍生的男女間隔執政的政治觀;再一方面它向後人詔示了人類歷史最終將走向人不分黑白、地不分南北、無城無府、無爾無我、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推背圖所揭示的歷史宿命。
《推背圖》共60幅圖像,對應60段讖語和詩,但是它的預言和相對應的歷史年代之間並無一定的規律可循。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前後只有53年,《推背圖》卻用了5個圖像,平均每10年一個圖像。而清朝有260年的歷史,中間有100多年沒有任何圖像和預言。李淳風、袁天罡編寫《推背圖》的時間,據推算是公元648年到公元649年之間,距今已經1300多年。如果用數學來做個簡單的計算,它平均每25年到30年會有一個圖像和相應的預言,60幅圖像應該預測了將近1800年到2000年的歷史,仔細解讀圖像和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表,其精準度令人驚嘆。難道他倆真的有天眼?我認為這得從認識我們的宇宙來開始。
二.我們目前已知的宇宙
茫茫宇宙浩瀚無垠,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呈凸透鏡狀,其直徑約為10萬光年,中心厚度約15000光年,包含有大約3000億顆恆星,其中已經認為適宜生命居住的行星約有10億--50億顆。此外在宇宙中還有很多的銀河系(即河外星雲),每一個銀河系又各自包含有幾百億到幾千億顆恆星,和幾十億顆適宜生命居住的行星,但是由於人類使用當代最先進的技術手段能夠探測到的宇宙空間至今最遠也僅只達到距地球大約140億光年的範圍,其中包含有約1000億-2000億個銀河系和超過10萬億億顆恆星。但卻不知道在這140億光年之外又是什麼情況?因此現在誰也說不清在整個宇宙中總共到底有多少億個銀河系?又有多少億顆恆星和多少億顆適宜於生命居住的行星?
由此可見,我們地球身處的銀河系在目前已知的宇宙地圖中只是滄海一粟。這還只是目前我們已知的宇宙全圖。那麼,在我們的認知之外呢?宇宙中文明的存在是不是隨機事件?好的,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平行宇宙。
三.什麼是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Multiverse、Parallel universes),或者叫多重宇宙論,指的是一種在物理學裡尚未被證實的理論,根據這種理論,在人類的宇宙之外,很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宇宙,而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狀態的一種反應,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數和人類所認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
平行宇宙經常被用以說明:一個事件不同的過程或一個不同的決定的後續發展是存在於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的;這個理論也常被用於解釋其他的一些詭論,像關於時間旅行的一些詭論,像「一顆球落入時光隧道,回到過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無法進入時光隧道」,解決此詭論除了假設時間旅行是不可能的以外,另外也可以以平行宇宙做解釋,根據平行宇宙理論的解釋:這顆球撞上自己和沒有撞上自己是兩個不同的平行宇宙。
195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休·埃弗萊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最早提出多世界理論,他假設所有孤立系統的演化都遵循薛丁格方程,波函數不會崩坍,而量子的測量卻只能得到一種結果,也就是說,處於疊加態。埃弗萊特認為測量儀器與被測系統的狀態之間有某種關聯,稱之為相對態(relative state)。埃弗萊特語出驚人的表示,測量帶來的不是坍縮,而是分裂(Splitting)的宇宙。
平行宇宙是從一個奇點(質量極大)不斷膨脹到達極限後又重新收縮為一個奇點或者撕裂成多個宇宙的過程。宇宙在極限膨脹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撕裂為多個宇宙,中間間隔有無物質區。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萬事萬物最初是這樣一個質量極大極大的奇點,通過膨脹不斷的撕裂成無數個平行宇宙,在某一天的某一刻,就誕生我們存在的這樣一個宇宙
四.什麼是時空場共振
時空場共振是以愛因斯坦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統一場論」為基礎建立的。其要旨是:藉助電磁、重力、光速和時空共同演變的伸縮性,瞬間跨越恆星際空間。現代科學已經揭示:我們人類的腦電波也是一種電磁波。我們已經能夠做到利用腦電波來控制某些機械裝置,就像前幾天2014年巴西世界盃足球殘疾少年利用腦電波控制開球的那一幕。腦電波與宇宙時空場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會不會實現調頻接收與信息還原?我認為有這種可能性存在。
五.《推背圖》的時空場共振
我個人認為,要用自18世紀60年代人類工業革命以來不足300年時間裡所積累的科學技術來解釋整個古老宇宙存在和運轉的機制簡直是天方夜譚的,這就好比要讓一隻螞蟻來描述國際網際網路是怎樣運轉的一樣不可能。至少,我們目前的文明還不足以支撐我們對於整個宇宙的困惑。所以《推背圖》其實是時空場共振也只是代表了個人的一種思考,因為時間維度的能量場存在某種交集,連接著昨天、今天、明天。所以時間軸並不是單一的二維結構,同時這也意味著宇宙中的時空是多維的。信息在某種特定條件下是可以再現的,就好像全息攝像技術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