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臺》第40集,喜隱與烏骨裡的獨生兒子留禮壽死了,年僅14歲。
按照劇情來說,留禮壽14歲了,受父親喜隱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祖父李胡積澱的反叛基因,這位小爺也是性格倔強,執著於反叛,在他眼裡,他的父王和母妃都被蕭燕燕殘酷打壓,這極其不合理。
要想讓父王不受憋屈,要想一家人幸福團聚,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反叛。
留禮壽畫像
在父親喜隱的暗示下,在心腹撒懶的支持下,留禮壽集合一幫人馬謀反,這小兒科的把戲,早已被主上耶律賢料到,留禮壽的人馬還未走出王府,就被耶律斜軫截獲,主上的兵馬喊話留禮壽,繳械投降就不殺他,留禮壽不聽勸阻,要魚死網破,如雨的箭矢射向他,劇中,耶律斜軫喊著放箭,但要留住留禮壽的性命,可是留禮壽還是身中數箭,正中要害。
主上的人還提前誘惑回了喜隱,他本來關押在祖地,喜隱親眼見到兒子死在自己面前。
奉蕭燕燕之命,烏骨裡和胡輦趕去勸降留禮壽,她去時,留禮壽已死,喜隱奄奄一息,他倆對話一通,喜隱後悔了。
這是劇情,喜隱數次反叛,耶律賢去世前必須除去他,否則兒子無法順利上位。
歷史上,留禮壽和喜隱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讀《遼史》後,就我知道的解答幾處疑問:
我讀《遼史》的筆記
1、喜隱與烏骨裡成親是在蕭燕燕當皇后以後
耶律賢賜婚喜隱「妻皇后姊」,這個姐姐就是烏骨裡,這個記載來自於《遼史》耶律喜隱傳。
耶律賢和蕭燕燕共同生活14年,所以留禮壽不可能像劇中那麼大。
劇中耶律賢死前,他的長子耶律隆緒文殊奴已經12歲,選的演員好像只有五六歲,模樣十分乖巧、乾淨。而留禮壽真的就是個半大小子,並不可愛。
實際的情況,留禮壽應該比耶律隆緒小,但是留禮壽的資料實在難以查到。
遼聖宗耶律隆緒,12歲登基
2、留禮壽的死因
耶律璟在位時,喜隱就和他的父親耶律李胡、弟弟宛數次叛亂,老爹和弟弟都被處死了。喜隱不知道收手,李胡在臨死前反覆叮囑他,別忘了大業,這就給喜隱種了謀逆的蠱。
耶律賢在位期間,喜隱又反叛過幾次,也被圈禁、釋放,反反覆覆,耶律賢也曾重用過喜隱,封他為西南面招討使。
耶律賢在位的第12年的6月,喜隱又一次謀反,失敗後被圈禁到祖州。
《燕雲臺》中的耶律喜隱
那幾年,宋與遼撕破臉皮,經常打仗。耶律賢在位第12年的10月,宋兵夜襲遼軍軍營,耶律休哥敗宋軍於瓦橋東,殺傷宋兵不計其數,也俘虜一些宋兵押回上京。
耶律賢在位第13年的5月,有200多宋軍降兵想擁立喜隱即位,推翻耶律賢。但是喜隱的關押看守十分牢固,他們沒能成功,轉而,他們湧進趙王府,把留禮壽找出來,擁立他,這樣的反叛沒有很好的組織,人員裝備也太差,輕易被制服,制服這次叛亂的不是耶律斜軫,而是上京留守除室。
兩個月後,耶律賢在位第13年的7月,留禮壽伏誅。
留禮壽
3、後話
這樣的記載來自《遼史》景宗本紀,留禮壽不是當場被亂箭射死。而是叛亂平息兩個月後被處死。
史書中沒有留禮壽年齡、性格的描寫,也不知道他長什麼樣。
透過歷史的隻言片語,僅僅知道,他應該比姨母蕭燕燕的長子還小,假如把他想像成《燕雲臺》中小耶律隆緒的模樣,這個孩子死得太可惜。
《遼史》景宗本紀中提到留禮壽
透過歷史的隻言片語,清清楚楚看出,留禮壽是被人利用,匆忙拉出來當傀儡或擋箭牌,不是他要謀反。
還能清楚看到,叛亂平息兩個月後,這個孩子被處死。這不是斬草除根是什麼?
繼續冷靜敘述,《遼史》景宗本紀記載,留禮壽死後的第二年,同樣是7月,耶律賢賜死喜隱。
看完這些,你的渾身會不會發涼?你還會那麼討厭喜隱和留禮壽嗎?還會總是嘲笑這一家三口愚蠢可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