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妖獸之一,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水陸兩棲,大多時間生活在水中,有劇毒,通過尾鉤捕食人畜。
最早《山海經-中山經》有記載,「東流注於大江,其中多怪蛇」
後晉代學者郭璞註:今永昌郡有鉤蛇,長數丈,尾歧,隱於水中溝渠岸上人牛馬啖之。鉤蛇之名也由此而來。
後宋代的《續博物志》卷二又提到鉤蛇現身於先提山山澗中鉤取岸上的人和動物為食。
直至清代的《滇海虞衡志校注》寫道「鉤蛇,出永昌,此古傳也。今不聞有此事其亦他徙而去歟?」(鉤蛇出現在永昌是古時候的傳聞,如今沒有再聽說有這類事件,怕是遷徙了其他地方了吧)
鉤蛇淡出了人們視野,後續也沒再出現記載了鉤蛇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