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沆
編輯/拾冷
來源/新浪山東
10月 20 日,中國國家地理首個營地在淄博博山投入試運營。這一消息將博山,這座魯中山區北部的小城,第一次帶入了眾多地理愛好者的視野之中;
時間倒退一些,今年上半年一部刷屏網絡的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也曾讓博山在全國旅遊目的地中成功出圈。
「中國國家地理」、「綠水青山帶笑顏」,一個是有著70年創刊歷史的國內地理攝影類雜誌第一影響力品牌,另一個則是被廣電總局選作脫貧攻堅題材的「文藝扶貧」典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大「IP」,卻同在博山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碰撞出了變化紛呈的「奇幻魔力」。
博山頻頻被pick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秘密?
01
千年博山的盛世之美
博山,始建制於公元前春秋戰國時期,而今已有3千餘年歷史,「三面雲山一面城,一江春水穿城過」,正是博山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所在。
這裡的自然山水資源豐富,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孝道感動天地、坐化成神的「顏神」顏文姜,還孕育出了孫之獬、孫廷銓、孫幹、焦裕祿等一大批博山歷史文化名人。他們之中既有以一本科技文獻《琉璃志》,為後世琉璃業的發展奉獻寶貴典籍資料的孫廷銓,也有以日記形式留下寶貴史記資料的一戰實戰記錄者孫幹。
在這方文脈悠長、山水秀麗的厚土之上,同樣有著「春之豔麗、夏之青蔥、秋之繽紛」的旖旎風光。在這裡,寒武奧陶紀深海沉積的巨厚灰巖蘊含了豐富的化石,石炭紀茂盛的叢林澱積了大量的煤炭,特殊的地質構造變遷塑造了這裡獨有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罕見的「溶洞」奇景。
博山的「奇景」遠遠不止於此,除了特殊的地理風貌,這裡還有璀璨的歷史文明;除了閱盡了滄桑變遷的齊長城,還有蜚聲海內外的陶瓷、琉璃等博山特產,和高堂華府的魯菜盛宴。
尤其是被譽為「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街 」的博山琉璃,更是極具東方美學的中國藝術瑰寶。
▲博山琉璃
這種由「唐代開始成批生產,明代初具規模。明萬曆年間,爐行徐應元旦發起建爐神廟,祭祀女媧,以保佑琉璃生產的興旺」的古代奢侈品,讓博山自唐代起,就成為一片「始終流淌著泥與火的藝術熱土」,博山也因此被視為中國琉璃發祥地,留下了「中國陶瓷琉璃藝術之鄉」「中國琉璃之鄉」的美譽,「博山琉璃燒造技藝」也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項目。
▲《琉璃志》中國古代有關琉璃工藝的專著 。
原系清代學者孫廷銓著的《顏山雜記》中的
《琉璃》全文,成書於清康熙四年(1665)。
「泱泱齊風」的齊文化,歷經戰火洗禮的齊長城,流光溢彩、變幻瑰麗的博山琉璃……「奇文、奇山、奇物、奇景」的神奇交融,讓博山在中國 1430 萬平方公裡壯美的土地上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國家地理在全國打造的首個,以中國之美為主題、有中國地理文化內涵的本土營地公園,「以科學的視角和科技的手段,梳理、呈現博山每一寸土地的差異化之美」。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在博山打造的國內本土營地 IP,營地主題聚焦齊地風貌和本土動植物,通過地理互動館、 北鬥臺地和悅野山谷三大核心板塊呈現淄博的「海岱齊風、葳蕤自然」,實現了「品牌·內容·科技」的極致融合。
從通過科技藝術手段,將淄博自然人文代表性亮點,融匯進了 11 項 沉浸交互體驗的「地理互動館」;
▲地理文化互動體驗館初步設計效果圖
(中國國家地理·淄博營地)
到嘗試在天地的鏡相裡,打造的不設圍欄的自然體驗地——「北鬥臺地」;
▲戶外探索基地(中國國家地理·淄博營地)
再到「回歸山野」的悅野山谷、半山天然崖洞及齊長城遺蹟等,中國國家地理博山營地打造老少皆宜、深度融入目的地的「複合式營地」,讓更多遊客在這裡感受自然、觸摸歷史,在沉浸式體驗中領略「海岱齊風 以小觀大」的文化內涵。
中國國家地理·淄博營地
02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也許正是因為夠中國、夠年輕、也夠時尚,讓博山也成為了2020上半年文藝扶貧大劇《綠水青山帶笑顏》的拍攝地。
電視劇的熱播,讓作為拍攝地的紅葉柿巖理想村、和尚房村、石塢村等幾個村落成了遠近知名的「網紅打卡地」,正如電視劇中所展現的那樣,美好鄉村照進了現實,不起眼的小村莊以全新的面貌搭建起了城與鄉共同的「田園牧歌」。
▲《綠水青山帶笑顏》劇照
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博山闖出了一條用文創藝術、文旅融合打造理想村莊的發展之路。此外,博山的不少鄉村旅遊項目還通過古建築維護及景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依託原生態自然風光,打造琉璃長城、天空滑道、懸崖玻璃棧道等特色景點,實現了文化+自然的和諧共融,及鄉村旅遊文化體驗和文化消費更新迭代。
發展鄉村旅遊、促進文旅融合、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這三者缺一不可。為此,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博山還通過組建片區聯村黨委,有效整合各村力量,實現了旅遊資源共享和抱團發展。同時,他們還創造了「一企帶多村」共同富裕的扶貧新模式,有效促進當地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激活農村經濟活力,帶動返鄉村民再就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在此基礎上,博山又充分挖掘「後天潛能」,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優化人居環境,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而博山人的智慧遠不止於此。近年來,博山區池上鎮聶家峪村成立旅遊公司並吸引全村入股,集中力量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通過三產融合提升休閒農業品質,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逐步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聶家峪村因此先後獲得「全國森林康養示範建設基地」「山東省美麗休閒鄉村」「山東省森林村居」「十百千工程示範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稱號。一個個稱號不僅是博山優化環境的見證,更是博山鄉村振興、招商引資的「通行證」。
此前提到的紅葉柿巖理想村,便是鄉伴文旅集團看重博山文旅資源和營商環境在博山打造的鄉村文旅項目之一,該集團是國內最前沿的鄉村文旅投資運營先行者。項目從鄉伴文旅集團第一次到博山區考察,到首批合作協議籤約,僅用一個月的時間,不僅體現了「淄博效率」,也體現出鄉伴文旅集團對淄博和博山投資環境的高度認可和發展信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密不可分。
對於博山而言,也許正是秉持著總書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才在促進鄉村文旅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深挖當地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用持續創新的文化和旅遊融合方式方法,並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實現博山文化和旅遊資源的深度融合,及博山旅遊金字招牌的精心打造。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一部國內頂級雜誌、一部熱播劇,為何都pick這座山東小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