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食住行到休閒娛樂,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自我表達。個性定製化時代,精準營養成為全新趨勢。藉助多組學、可穿戴、影像學、生物信息學、人工智慧等多種新技術和新理念,精準營養可對不同個體提供量身定製的膳食和生活方式幹預和指導,能更有效地促進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
今昨兩日,2020中國精準營養峰會在上海召開。營養學界、醫學界以及產業界的專家們齊聚一堂,為後疫情時代如何集智聚力、融合創新發揮營養科學在促進健康、防治疾病中的核心作用展開了有益探索。
圖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院士 採訪對象供圖
避免濫用「精準營養」
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院士眼中,營養學的使命如今已發生轉變:從充足的營養素攝入、健康的生長發育向健康老齡化,營養相關慢病預防和治療發展。大家也意識到,營養學探究的不再是簡單的營養因素,更是與環境因素的兩者結合。
「何為精準營養?」陳君石向大家展示了一座「金字塔」。底部是全人類營養,往上分別是分層營養和個體營養,「金字塔」的塔尖則是精準營養。「我想指出的是,精準營養不能改變人群的營養。就全社會而言,人群營養是基礎,精準營養是重要補充,缺一不可。」陳君石說。
據記者了解,影響個體營養狀況和營養需求的因素其實有不少,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所處地區的氣候、飲食習慣、食物供應等。而膳食模式和食物攝入量,生活方式,特別是體力活動,以及代謝特徵、遺傳特徵、腸道微生態等同樣會起作用。
「新技術的呈現與科學進展,使精準營養成為可能,並且成為是營養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精準營養不能只是『空中樓閣』,而是要得到切實的應用。」陳君石強調,精準營養要真正造福於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國,需要避免濫用「精準營養」誤導百姓。
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與健康學院執行院長吳家睿研究員介紹,升糖指數(GI)就是一種經典的群體營養觀。但這種營養觀建立在兩種假設上:不同的食物有著不同的升糖指數;不同的個體對同一食物有著同樣的GI響應。「但事實上,不同個體對食物的血糖應答水平是不一樣的。」吳家睿表示,「有時,我們見到醫生怪糖尿病人沒有遵醫囑使血糖升高,但從營養學的角度出發,很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的個體化差異所導致的。」
圖說: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員
首開「內穩態」研究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員介紹,全國性的營養調查研究發現,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死亡的主要膳食因素包括鈉攝入過多,水果、n-3脂肪酸、蔬菜和全穀物攝入不足;其他重要膳食因素包含堅果及低脂奶製品攝入不足,而紅肉、加工肉類、精製穀物和含糖飲料攝入過多。
「我們長期在研究,什麼是適合中國人群的營養需求?遺傳和環境因素又對營養和代謝會產生什麼影響?」林旭說。最近團隊開展了不同減重膳食模式的營養幹預研究:對超重肥胖的糖尿病前期個體,給予6個月限制25%能量的3種不同飲食,分別是傳統江南膳食、地中海膳食和上海當下膳食。
據介紹,傳統江南膳食中全穀物、雜豆類替代了部分精製穀物,蔬菜、水產和豆製品較多,食鹽和糖較少,以蒸、煮的烹飪方式為主;地中海膳食使用橄欖油,全穀物替代了部分精製穀物,蔬菜、水果和堅果較多,雞肉、魚肉等白肉替代部分豬肉等紅肉;而上海當下膳食油和糖的用量較多,精製穀物比例高,蔬菜、水果較少,豬肉等動物性食物較多。
研究結果顯示,3種膳食均能顯著降低體重及內臟脂肪,但動態血糖監測結果顯示上海當下膳食低血糖時間比例最高,傳統江南膳食夜間血糖波動率最低。
林旭團隊還首次在中國開展了代謝內穩態研究,通過給予標準混合餐,並檢測餐後不同時間點的臨床和代謝組指標改變,通過新的算法,建立新的評估體系,給予精準的營養和膳食推薦,從而實現優化營養、促進健康。「『內穩態』是指,人體承受外部環境刺激後重獲和維持動態平衡的能力。」林旭介紹。記者獲悉,由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湯臣倍健營養健康研究院合作的內穩態一期研究在我國首次通過開展中國人內穩態實驗,初步建立了內穩態評價模型。2021年,將開展千人內穩態人體二期實驗,進行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此外,由精準營養科研轉化產業聯盟制定的《2020精準營養白皮書V1.0》也在本次峰會上聯合發布。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