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退役之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進入新的階段,今明兩年將有新的空間站開始籌建,而且還有載人登月和載人登火的未來計劃,這些計劃都需要航天員來完成,日前不少國內媒體報導稱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招收工作結束,有18人入選。
10月1日,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消息稱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完成,18名預備航天員已經確定(目前還沒有公布他們的名字和相關照片),其中只有一名女性含1名女性,18人的航天員團隊規模比之前有所擴大,他們雖然都是預備航天員,在接受針對性的訓練之後,都能上太空完成工作任務,但是卻包含著三個不同的工種,按照收的工作崗位來說他們有7名是航天駕駛員,還有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另外4名則是載荷專家。
我們都知道之前我國的航天員並不分具體的工種,他們都是航天員,但是從現在的分類來看,之前的航天員都是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這兩個類別都是新增加的。
之前的我國航天員團隊成員
在這三個航天工種中,航天駕駛員和航天飛行工程師主要負責飛船和空間站的直接操縱、管理和維護,有時也會開展相關技術試驗。而載荷專家則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太空中的在軌操作,並負責相關試驗。他們都是根據我國今後的載人航天工程的工作需要而選拔招收的。
之前的我國航天員團隊
這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是於2018年5月啟動的,其中航天駕駛員主要在我國空軍的現役飛行員中選拔,其標準要求很高,可謂是萬裡挑一般的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則在我國從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裡面選拔,而載荷專家是在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之前的我國兩位女航天員:劉洋(左)和王亞平(右)
所以在太空或者在月球等非地球表面環境中對人體及健康的要求較高,所以這三個工種都對人的身體條件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選拔方式也是優中選優,而且要經過初選、複選、定選三個階段,才能被真正選中,有消息稱這18名預備航天員是從經過報名篩選後的2500名候選者中選拔出來的,被選中通過的機率不足1%。
今後這18名預備航天員將開始針對性的系統的專業訓練,作為我國航天員隊伍中的新成員,他們將通過訓練很快成為我國航天事業中的精英人員,接下來他們將參加我國下一代空間站的試驗和運營任務,之後或參與到我國的載人登月活動中。
參考資料:
《北京日報》10月1日文章《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18人入選,新增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