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劉徹茂陵多滯骨?被盜5次仍珍寶無數,堪稱中國金字塔
大唐詩人李賀很擅長寫議論性極強的歌行體詩歌,他有一篇作品叫做苦晝短,詩歌的末尾是這樣寫的: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儘管詩人原意是為了歌詠自己的「人生之意」,但卻寫出了一個歷史真相,那就是劉徹茂陵多滯骨;經現代考古學家檢測,劉徹茂陵被盜高達五次,但仍然有無數珍寶,故說這座陵墓是中國的金字塔也不為過吧。
漢武帝劉徹不僅活得很硬,而且命也很硬,因為其在位共計達五十四年,一個帝王能夠在位如此長的時間,便表明他有很長的時間去修葺自己的陵墓,這座陵墓是茂陵。
在晉書中有過記載,漢天子即位一年之後,便開始修建茂陵,為了修建一座符合自己身份的陵寢,也是花費了天下賦稅的三分之一,這個數目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是非常嚇人的。
另外的三分之二,一是供奉宗廟,二是供奉賓客。在其在位的五十多年裡,每年劉徹都會把天下稅收的三分之一用來修建茂陵,這座被修了五十多年的陵墓,可以預見的到其規模的宏大,絕對讓人瞠目結舌。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加直觀的認識到茂陵的價值,首先介紹一下茂陵陵寢的格局,茂陵始建於建元二年至後元二年,處在關中腹地、涇渭之交的鹹陽原。
茂陵形制本身是漢興厚葬的一個典型代表,其格局分為四部分,一是梓宮,二是黃腸題湊,三是便房,四是地宮。所謂梓宮是五館二槨,五層棺木放在墓穴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之上。黃腸題湊是用柏木黃心,致累棺外,因為其顏色故曰黃腸,因為其木頭皆內向又叫做題湊,基本上是天子專用。
便房的作用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請別人喝酒的場所,是希望死者能夠在幽冥之中繼續享有享用,地宮則是這座茂陵的核心建築。
在茂陵建成之後,也成為了盜墓賊首選的目標,一般小盜墓賊還真沒有膽量敢動茂陵,但是像赤眉軍這樣的大盜墓賊卻是絲毫不懼,的赤眉軍攻進長安的時候,曾經連續兩次盜竊了茂陵,東漢末年,董卓進京之後,也是派遣呂布挖掘過茂陵。
這已經是三次了,但要說最大的浩劫還是在公元881年,當時黃巢率領起義軍一時非常囂張,攻入長安之後,茂陵便成了他們軍餉的來源地之一。
聽聞民間傳說,黃巢曾經派遣手下在茂陵搬運了三日之久,出土了大量的珍寶。最後一次,這次出現在近代,眾所周知,當時軍閥混戰,為了能夠霸佔關中之地,軍閥們不擇手段,盜竊皇陵那是家常便飯,茂陵也是難逃此劫,當時一個軍閥在嶺上修築戰壕,其盜墓的行徑簡直是讓人難以入目。
這五次盜墓行動在歷史上都是有史可依的,暗地裡發生多少次就不知道了,之後茂陵被保護起來時已然滿目瘡痍,對於墓中是否還會存在文物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當然考古學家們真正在意的其實並非金銀珠寶,而是一些古書、器皿和絹布。
幸好,茂陵遇到的都是一些只顧眼前的盜墓賊,剛才所說的一應物件都有存留,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卻是為我國的瑰寶庫中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甚至有傳言稱,這座茂陵當中還留有漢武帝當年汗血寶馬的馬骨,這批汗血寶馬被漢武帝稱之為天馬,相傳其狂奔之時身上所出汗皆為紅色,甚是奇妙。
結語:如今在這座墓裡自然也是出土了大量的寶物,例如馬踏匈奴,鎏金銅馬,錯金銀銅犀尊,等等一系列珍貴文物,故而說劉徹茂陵乃「中國金字塔」,應該不算妄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