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的稱號都很喜歡用一個「俠」字。
他們像武俠小說裡的大俠一樣,路見不平,行俠仗義。
有時候順手拯救一下世界。
好像這就是超級英雄存在的意義所在。
但有的人成為超級英雄,根本目的卻不是要打倒無惡不作的壞人,守護地球和平什麼的。
至少《蝙蝠俠:俠影之謎》裡的布魯斯·韋恩不是。
DC漫畫迷們都知道,布魯斯·韋恩自幼父母雙亡,他長大後成為了蝙蝠俠。
不過他是如何從一個富二代,變成超級英雄的,在2005年之前,大銀幕上一直都沒有明確的交代,一直是一個「俠影之謎」。
以至於大眾對他的了解程度,還不如蜘蛛俠多。
2002年,索尼影業的《蜘蛛俠》大獲成功,大家都知道了,還在念書的彼得·帕克被變異蜘蛛叮咬獲得超能力,由於叔叔本·帕克的意外身亡,領悟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然後成為了蜘蛛俠,用個人力量維持紐約市的治安。
他當超級英雄的理由很純粹,那就是像俠客一樣,見一個壞蛋修理一個,總之不要讓自己的超能力毫無用武之地就行了。
那布魯斯·韋恩大概也是因為故鄉哥譚市犯罪率太高,想要憑藉自己的能力懲罰壞人,從而拯救被暴力和腐敗吞噬的哥譚市。
如果只是這麼理解,拍出來的電影只能是爆米花商業片。
《蝙蝠俠:俠影之謎》之所以口碑比老版的蝙蝠俠電影都要好,豆瓣和IMDb評分都超過了8分,是因為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首次把現實主義風格融入到漫改電影的同時,還深度解釋了,布魯斯·韋恩要打扮成蝙蝠俠的隱藏動機。
一切要從布魯斯·韋恩掉進蝙蝠洞的那一天說起。
因為那一次意外,他不僅輕微骨折,而且對蝙蝠產生了恐懼。
這導致他在和父母看歌劇的時候,被類似蝙蝠的物體嚇到,想要提前退場。如果不提前退場,他們根本不會遇到劫匪,也根本不會發生意外。
父母的死,布魯斯·韋恩絕對是自責的,蝙蝠的陰影更加地揮之不去。
這還不足以促使他出現要打擊整座城市犯罪的念頭,他只是一個凡人,凡人都有七情六慾,他只是想要報仇。
一個反面教材的想法,讓他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
真正將他推向英雄之路的事件,是那個殺害他父母的劫匪,竟然被法院宣判假釋出獄了。
仇恨點燃了布魯斯·韋恩的怒火,他想要用私刑,親自為父母報仇。
由於未能得償所願,他的仇恨無處安放,怒火燃燒心臟,加上被心上人批評,被黑幫份子教訓,他決定流放自己,研究人們為何犯罪,品嘗犯罪的味道。
這段到處闖蕩的歷程將他從一個幼稚叛逆的大學生,一個一心只想復仇的懦夫,磨礪成了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男人,一個執行正義的英雄。
如此驚人的前後轉變往往要通過一整部電影來說明,才能讓觀眾信服。然而諾蘭僅僅用了40分鐘的時間就辦到了。
導師杜卡對布魯斯·韋恩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傳授了以一敵百的戰鬥技巧,教導了控制憤怒,克服恐懼的方法。
《俠影之謎》的主題詞,正是「恐懼」。
杜卡認為,布魯斯·韋恩真正害怕的是自己的內心,害怕自己的力量,害怕內心的憤怒。
要克服內心的恐懼,就要面對恐懼。
要成為恐懼本身,才能克服它。
布魯斯領悟了杜卡的話,懂得了自己要敢於面對蝙蝠,成為蝙蝠,才能戰勝來自內心深處的恐懼,並讓罪犯對他感到恐懼。
這便是他變成蝙蝠俠後,令到無數罪犯無時感到不寒而慄的原理。
由於流浪的經歷,親身體會過由於飢餓導致道德觀念喪失,進而進行偷竊的感覺。他還意識到,罪犯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被殘酷的社會逼成罪犯。
杜卡說的沒錯,社會漠不關心才會讓治安敗壞。
當人們都自私自利,窮困不幸的人得不到救助,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實施犯罪。
布魯斯的父親,託馬斯·韋恩,曾經用善心把許多處在犯罪邊緣的人拉回了道德邊線。
在電影的第二個轉折點,從布魯斯和杜卡的對話中可以分析出故事的前史。
千百年來,一個叫影武者聯盟的組織,用他們的方式清除著人間敗類。
羅馬帝國的瘟疫,倫敦的特大火災事件,原來都是他們幹的好事。
每當人類文明出現腐敗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不擇手段,把罪惡直接扼殺。
在影武者聯盟發現哥譚出現腐敗現象的時候,他們一手製造了一場經濟大蕭條,但還好有託馬斯·韋恩力挽狂瀾。
他接濟窮人,設計修建高架鐵路,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哥譚才沒有徹底崩潰。
就在一切正在重回正軌的時候,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隨著他的意外離世,世人還是回到了漠不關心的狀態,窮人繼續得不到幫助,犯罪事件自然與日俱增。
不可避免的,哥譚再一次走向了墮落和腐敗。
黑幫和官商勾結,幾乎所有的警察都收受賄賂。唯一的例外,大概就只剩下警長詹姆斯·戈登了。
布魯斯·韋恩從父親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
他只是血肉之軀,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再有錢,有再大的能耐,等他離開人世了,被人遺忘,哥譚還是會重新墮落。
只有從根源上喚醒更多人內心的人性光輝,人們能夠相互幫助,而不是自私自利,罪惡才會真正地自動消逝。
具體要怎麼操作?
他的回答是:「人們的漠不關心唯有戲劇性大逆轉才能喚醒。」
所以,他要親自導演一出大戲,目的是想讓哥譚市群眾看到,正義永遠不會缺席,也永遠不會被擊敗。
他打扮成蝙蝠俠,行俠仗義,根本原因不是為了抓住多少個罪犯,消滅多少個黑幫,而是要通過這場大戲,宣揚自己的理念。
當他成為一種正義的化身,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偶像,成為罪犯心中的恐懼之源,他才能阻止罪惡的念頭,闖進更多人的思想。
其實,影武者聯盟本有機會成功拉攏布魯斯·韋恩,改變這一走向的關鍵角色是瑞秋。
瑞秋是布魯斯·韋恩除了家人之外最在乎的人,她的意見布魯斯·韋恩肯定是看重的。
在布魯斯決定流浪之前,瑞秋狠狠地批評了他私自復仇的愚蠢行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幫助他初步區分了伸張正義和報仇雪恨的區別。
瑞秋給他植入了一個和影武者聯盟理念完全不同的念頭,等杜卡亮明了觀點,說執行正義就是以暴制暴,他便徹底明白瑞秋的話了。
為了區分濫用私刑和執行正義的區別,布魯斯·韋恩給蝙蝠俠定下了一個原則,不能殺人。
一旦殺了人,就證明他和影武者聯盟只是一路貨色。這很有可能導致哥譚市群眾誤解他的理念。
即便是作惡多端,把他逼到絕路的小丑,他也不能殺。
破解了《俠影之謎》的內核思想,布魯斯·韋恩要當蝙蝠俠以及絕不殺人的真實原因,才能夠更好地去理解續集《黑暗騎士》蝙蝠俠和小丑到底在鬥什麼。
《俠影之謎》清楚解釋了蝙蝠俠的理念和意義,不管是風格還是內容,諾蘭都到做到了蝙蝠俠系列電影的前所未有。
在電影的最後,布魯斯·韋恩和瑞秋的對話,他就已經明確告訴觀眾,他為什麼要成為蝙蝠俠了。
「Batman's just a symbol。」
蝙蝠俠只是一個符號。
他要創造一個符號。
這個符號是一種精神象徵,引導著哥譚市的人民誠心向善,做出更多真正正義的行為。
而對於克里斯多福·諾蘭來說,這個世界好比就是他的哥譚市。
通過《蝙蝠俠》三部曲這場史詩大戲,他把布魯斯·韋恩在戲中所創造的符號帶到了現實。
也許,有人真的會因為他的電影,選擇繼承蝙蝠俠那種無私無畏的人類精神。
諾蘭《蝙蝠俠》三部曲全面解讀即將到來。